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96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77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87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
(2)《登泰山记》中“
(3)《登泰山记》中“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1引用:5难度:0.9287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_____.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②_____.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73引用:21难度:0.7287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下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看来,诗人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B.首联下句中的“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人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颔联写诗人在林间小路上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有听到道院打钟的声音。
D.尾联通过问讯的方式,从正面写出了“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两三的动作写出了“不遇”道士的惆怅。
(2)颈联中的“分”“挂”的使用,妙在何处?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2难度:0.72874.阅读《插秧歌》一诗,完成文后题目。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
B.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C.后四句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
D.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农事诗,反映了作者时代的农业生产活动,表现了农人劳动的悲苦和辛酸。
(2)结合诗歌的首联、颔联,描摹一下诗人笔下的“雨中插秧图”。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引用:4难度:0.62875.《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2引用:8难度:0.7287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整段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与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①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②
然而,连孔子都很难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为在社会形态中,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引用:2难度:0.7287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 、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那么就是朝着 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选人村,依依墟里烟”式的诗意世界。
今日中国的舆论使“乡土中国”_______.最后使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 。没有历史的中国固然一切可以从头开始,从学着西方人使用刀叉开始,但用乡村路旁的竹子制造的筷子永远会唤起乡愁。( )过去,我们“衣锦还乡”,我们“落叶归根”,如今我们衣锦灿烂,乡却不在了,根也不在了。西方人喜欢“在路上”,他们跟着摩西。我们也“在路上”了,我们跟着谁?——乡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击垮了。
B.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
C.农耕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培养,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
D.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表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式的自信和存在感,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几乎完全把它击垮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安常处顺 走投无路 名誉扫地 自暴自弃 B.知足常乐 穷途末路 声名狼藉 自惭形秽 C.安常处顺 穷途末路 声名狼藉 自暴自弃 D.知足常乐 走投无路 名誉扫地 自惭形秽
A.重要的是,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
B.重要的是,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
C.尽管如此,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结果,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
D.尽管如此,毁灭抛弃“乡土中国”的原因。我们今天已经日益感觉到了,巨大的乡愁正在人心深处蔓延。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9引用:5难度:0.72878.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写了几段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在你的学习生涯中,肯定也有上图书馆看书或借书的经历,请选取其中你认为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把它写出来,300字左右。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7引用:6难度:0.7287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茹志鹃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然而产物和我的忧虑并没有直接关系。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岸战斗的时间,正是一九四六年的八月中秋。那时候,我确实是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我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入夜以后,月亮越升越高,也越来越亮,战斗打响了。最初下来的,都是新战士,挂的也是“轻花”。越到战斗激烈,伤员下来得越少,来的却都是重伤员。有时担架刚抬到,伤员就不行了。
担架就摆在院子里,皓月当灯,我给他们拭去满脸的硝烟尘土,让他们干干净净地去。我不敢揭开他们身上的被子。光从脸上看去,除了颜色有些灰黄以外,一个个都是熟睡中的小伙子。我要“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这种感情确乎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就有的。我就着那天上大个儿的圆月,翻看他们的符号,记录他们的姓名、单位。心里不可遏止地设想着他们的家庭,亲人,朋友,他们生前的种种愿望,在他们尚有些许暖意的胸膛里,可能还藏有秘密的、未了的心事。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实在用不着小本本,即便有,也是无从落笔。它们就这样刻在我的心里了,直到现在,清晰度仍然很好,毫不受岁月的干扰。
在那三年风风雨雨,没有白昼没有夜晚的解放战争中,像这样值得追述的事迹太多了。在一九五八年春寒料峭的夜里,我把它们都翻了个遍。这里再讲两件和《百合花》不无关系的经历。
记得大概是在莱芜战役吧!不知为了什么事,在一个夜晚,我跟一个通讯员要去最前沿。走之前,那位带路的通讯员告诉我,我们要通过相当长的一段开阔地带,敌人经常向那里打冷炮,要我注意有时要弯腰前进,但不要慌。他不讲倒还好,这一番交代,倒使我有点紧张起来,就打定主意紧跟住他,他猫腰,我猫腰,他走多快我走多快。反正决不在一位战士面前,丢女同志的脸。可是一上了路,他却不愿我傍着他走,要我拉开距离,拉开距离的意思我懂,是为了减少伤亡,这也是军人的常识。但是走在这一片一无庄稼,二无树木,无遮无掩的开阔地里,敌人的炮弹又不时地、呼啸着飞来,我不能自制地要往他旁边靠,在他旁边,就好像有一种安全感。可是他一见我走近,就加紧步子往前跑,他一跑,我就在后紧追。于是在星光之下,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在怪叫的炮弹声当中,我和他两个人,默默无声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走得两个人都气喘吁吁,不过一旦当我实在喘不过气来,掉了队,落在他的视野之外了,他就会走回头来寻找。这位通讯员的面貌我已记不得了,我为什么要去前沿也不记得了。记忆的筛子啊!把大东西漏了,小东西却剩下了,这本身注定我成不了写史诗的大作家。奈何!但是这样一次古怪的同行,无声的追逐,却永远是这么色泽鲜明,甚至那野草的摇动,通讯员的喘息,都仿佛还在眼前,响在耳旁。一九五八年时如此,现在也如此。
另一次情况也是如此:也不知是什么战斗以后,什么战役之前了。记忆中出现的,已是我和汪岁寒同志来到班里,坐在战士们的地铺上,倾听他们的开会发言(可能是总结吧)。这个班里有一位刚提升的排长,是一位战斗英雄。这位英雄的英勇事迹被时光抹淡了,只记得他很年轻,很怕羞,说说话就脸红。有一次,我不知跟他说了一句什么笑话,他红了脸笑着,竟像个苏州小姑娘那样扬起手来,说:“我打你!”当然没有打下来,但他这种略带女孩儿的姿态,和他英雄的称号连在一起,摄入了我的记忆。晚上,在一间小小的堂屋里,有一张门板搭起的高铺,这原是排长的床,因为优待女同志,就让给了我。英雄则和汪岁寒同志在地上打了个通铺。夜里,他们头靠头地在轻轻谈话。我居高临下,可以听得很清楚。于是一边装作睡着的样子,一边就竖起了耳朵。抱着极大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想探入英雄的内心世界,可是听听他们谈的也只不过是些家常话。英雄在谈他的家庭,其中也说到了他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对象之类的内容。他谈得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于是我略感失望,就慢慢睡着了。当时虽然有点失望,但后来想想,这倒有好处,起码脑子里印进了一个真实的印象:英雄不也和平常的人一样嘛。
一九五八年初,那时虽在“反右”,不过文学上的许多条条框框,还正在制作和诞生中,可能有一些已经降临人间,不过还没有套到我的头上,还没有成为紧箍咒。所以,我在翻箱倒柜一番之后,在过去那些质感的怂恿催逼之下,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我觉得我认识这个人很久了,然而我却一直把他搁在一边,冷落了他。他年轻,质朴,羞涩。差涩的原因是他的年轻。他还只刚刚开始生活,还没有涉足过爱情的幸福。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怎么做,我都能推测想象。我当时主要想的就是这些,至于主题是什么,副主题又是什么,主要事件又是什么,我都没有考虑过。
我在确定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的同时,就出现了一个女性的“我”,来串起整个故事。在写的过程中,又生出与小通讯员同乡一节,来补充写出他在家乡做老百姓时期的可爱形象,用中秋的一轮明月,来暗写他儿时的生活情景。当时,我就想得这么简单,干得也很利索,很快就写了出来,连抄带写大概用了一个星期。
现在回想起来,可庆幸的一点,是没有按着那一段真实生活来加以描红,而是在原来的生活感受基础上,重新捏出了一个人物,又根据这个人物的需要,再回头来看过去的生活素材,并改造、综合它们。
我拿来了原生活中与通讯员夜间竞走的一节,但我舍弃了夜间的景色,舍去了炮声的呼啸的紧张气氛;我拿来原生活中通讯员和我拉开距离的情节,但去掉了原因是出于军事行动的需要,代替以性格。这一段路程的同行,对于刻画通讯员的性格来说,是一段重要的过程。“我”需要走得从容,紧张的战斗还在后面呢。而且有些内容,即使在一个紧张的军事行动中,也无法表现。因此,我把它处理在总攻的前夕,一段平静的间隙时间里,使得“我”与通讯员是在完全正常的环境中同行,致使他和“我”拉开距离,更显得突出,也更能显出性格的矛盾,显出他怕女性的那种特定年龄。同时在这段路程中,要让“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见钟情的男女间的爱情。“我”带着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这个感情建立得越有说服力,那么,小通讯员这一人物在读者心目中也越具感染力。
总之,没有受原有生活素材的诱惑,而且不客气地把它们打碎,重新加以糅合、综合,创造出另一个似有似无,似生活中又非生活中的形象来,然后再根据这个人物形象的需要,再来选择改造原有素材,而未按真实生活去描红。这是我感到可庆幸的一点。
第二个感到可庆幸的,是当初把这个小通讯员,作为一个小战士,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写的,一个年轻人,一个刚刚开始生活的人。我写的时候十分放松,毫无负担。写新娘子笑他,给他碰钉子;“我”又如何为难他,他又如何出了一头大汗,等等。我写得很自如,一点也不怕会亵渎了英雄形象,会降低了英雄身份。反过来说,如果我当时要把通讯员作为一个英雄来写,或者是把那位英雄排长作为模特儿来写通讯员,那么,尽管英雄在生活中显得如何温和湛和得如何像个姑娘,也无法消除我心头的紧张,笔头的沉重。首先,我当然要考虑写他的英雄事迹,突出他在战场上,如何像个猛虎的一面。而他腼腆的一面,很可能成为一种谦逊的品德。新娘子也许不敢出现,出现了也不敢笑话他。英雄可以有暂时的失败(借不到被子),但是受到嘲笑却是有损形象的。“我”和英雄同行,则可能要不断发现他的优秀品质,成为唱颂歌、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写来,结果,这个人能否站立得起来还是一个问题,别说是英雄了。
说一句不该我来说的话,现在《百合花》里的通讯员,够不上英雄的高度,但如细细推敲一下他的为人和救了民工这一点,似乎评个二等功臣还是可以的。不过这一点我很没把握。比较有把握的是:文学上的感染力,是不大受人物功绩大小约束的。就如作品的伟大与渺小,不受作品里人物地位高低的影响一样。这话大致是不会错的。
第三个感到庆幸的是,在当时那种向“左”转,向“左”转,再向“左”转的形势下,我站在原地没有及时动,(后来也动,怎敢不动?)原因绝对不是自己认识高明,而是出于年轻无知的一种麻木。在那种情况下,我麻里木足地爱上了要有一个新娘子的构思。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当然,我还要那一条象征爱情与纯洁的新被子,这可不是姑娘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来的。
这位小通讯员的性格,能向纵深发展,还是在碰到新娘子以后。而且他碰到的,不是一个抽象的新娘子,是一位特殊情况下特殊性格的新娘子。如果换一个觉悟不高,或者脾气急躁的,干脆不借,或者换一个觉悟很高,性情爽朗者,就一口答应。这样一来,一切问题都没有了,性格上的矛盾也没有了,于是两个人物也就没有了。而他碰到的偏偏是这样一位新娘子,又偏偏只有一条新被子。这位新娘子在借不借被子问题上,不露声色地进行了一场内心斗争。当她悄悄改正自己的行为,把被子借出来的时候,又带出了一股顽皮相。假设不是在这么一个严酷的战争环境里,又不是要动用她唯一的嫁妆,那她很可能会叫上一声同志弟,然后开一些使人难堪的玩笑。她会到处搜寻同志弟的脏衣服去洗,但又不影响她当众奚落同志弟的衣裳如何脏,补丁又打得如何笨拙等。但是现在这样的环境,又向她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她着实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以后,肯了。当“我”和通讯员二次去她家时,她就有咬着嘴唇笑的心情了。她想到刚才这位同志弟给她说了多少好话,做了多少工作,自己却给他碰了个钉子。现在自己又借了,少不得又要累他受委屈。她感到自己捉弄了人。如果这时要她出来直白地道歉,一则无味,二则她也不是这样性格的人。她表现得比较含蓄,骨子里倒是更加亲切。她是真的觉得好笑。她忍了一肚子的笑料,不是不好意思的讪笑,而是一种顽皮的笑,亲切的笑。她笑这位同志弟倒霉,正碰上自己没一点思想准备,想不通的时候。但是倒霉就倒霉吧!也是活该他晦气,谁让他来走这第一道,开这第一炮的呢……
从这个思想脉络推下去,到最后她把新婚被子劈手夺来,盖上通讯员的遗体,这一动作就有了内心依据。在这一严重的、肃穆的时刻,才显露出她对这位同志弟的歉疚,表现了她对子弟兵的真认识,真水平,真感情。就在这个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作品的意念,人物的命运,合拢了,完成了,能够打上一个句号了。一位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瑕的爱,晶莹的泪。
作品写完以后就寄出去了,但不久就退了回来。在那个时候,难怪有些编辑部不敢用它,它实实在在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当然,这些都是我现在的认识,当时要想得简单得多。也许想得太复杂了,就没有《百合花》了,说不定。作品一旦写出,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主要还是要听评论家的,我自己只是零零碎碎记述一下当时的情况罢了。
一九八〇年九月十五曰
(原载《青春》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号)【注】1958年初,茹志鹃相继将《百合花》投给两家文艺杂志,都被以“情感阴暗,不能发表”为由给退了回来。第三次她把稿件寄给《解放军文艺》,还是不能刊发,但颇有责任心的编辑把该小说转给《延河》文学杂志,3月就发表了。(引自熊坤静《短篇小说<百合花>创作的前前后后》)
(1)根据茹志鹃的叙述,她在写作《百合花》时,对生活原型做了哪些加工?请在上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
(2)关于《百合花》的主题,通常有以下解读,你赞同哪一种观点?或者有何新的解读?请说明理由。
①讴歌军民鱼水情,赞扬小通讯员的牺牲精神。
②赞美人与人之间纯洁的人性人情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③呈现“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我”的母性,新媳妇的妻性。
④表现年轻生命消逝和美好陨落的悲剧美和孤独感。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0引用:1难度:0.6288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的脸!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材料二:最近河南广播电视台《小莉帮忙》记者杨小莉在镜头前痛哭一事引发关注,事情源于安阳一起犬只伤人事件。一老人在小区被大型犬只咬伤,狗主人却矢口否认,老人家属向《小莉帮忙》求助。谁料到监控有了,媒体也介入了,但这起简单的民事纠纷。后续交涉却异常曲折。即使有当地城管、辖区民警调查协调,狗主人仍不肯正面回复。连续9期节目下来事情仍未解决,直到10月16日当地纪检部门介入。
(节选自《新京报》《是什么把“小莉”为难哭了?》)(1)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应当”是指传统规则,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具体形式是教化。
B.“无讼”出自孔子的话,意为在乡土社会中不主张法治,只有礼治才能保障个人的权利。
C.老人家属在伤人事件后求助于新闻记者,可窥见当代中国人依然有“无讼”这一心理。
D.从两则材料来看,“无讼”的执行人发生了转变,从一乡的乡绅变为了新闻媒体人。
(2)材料二中事件的后续:狗的主人停职,到老人家中赔礼道歉。据此,请你评价《小莉帮忙》这类调解类节目的现实意义。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引用:2难度: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