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43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75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2难度:0.9275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长征永远在路上。必须清醒认识到,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摘编自《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材料二: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共穿越十余省,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经历大小战斗六百余次。
B.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行军极为艰难;娄山关、腊子口是险要之地,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C.在新的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仍然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D.马家军的骑兵团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包围红军,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长征精神,建设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B.面对风险挑战,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轻松松便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
C.“秋高气爽”写出了红军与马家军作战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透露着愉悦的心情和夺取胜利的信心。
D.文章特意交代蒋介石的电报内容,旨在对国民党进行讽刺,并从正面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
(3)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4)请依据材料一,谈谈学习《长征胜利万岁》的意义。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3难度:0.5275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的开篇,即显示出词人的广阔视野,不仅描绘了大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还道出了古代许多气势恢宏的战争故事。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词人直抒胸臆,由于对古代英雄神往,故去追寻他们的足迹;且将“赤壁”冠以“周郎”之名,暗示他所思慕的英雄乃是周郎。
C.将“小乔初嫁”这一情节写进词中,不仅在于表现英雄美人珠联璧合,表现周瑜的“雄姿英发”,更在于揭示周瑜同孙权的密切关系,从而表现孙权对周瑜信赖有加。透过词句,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词人对自己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的叹息。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人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正是内心苦闷和哀伤之情的外露。然而,可贵的是,词人并未因此而消沉、颓废;相反,他以酒祭江,表达了对英雄的缅怀和景仰之情。
(2)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周瑜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3引用:2难度:0.5275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威廉斯是美国著名诗人,因其意象派诗风为人们所熟悉,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持有医学博士学位。1918年暴发的流行性肺炎给了医生威廉斯记录历史的机会。在他的作品中,《去传染病院的路上》就是他接触和诊治传染病的证据。这首诗收录于诗集《春天与一切》,正如题目所示,威廉斯描述了这条通向传染病院路上的荒凉景象,并以此抒发自己在自然法则和人类生存方面的反思。当威廉斯说“传染病医院”时,他指的是当时单独为传染病人准备出来的建筑,而这所传染病医院很可能是现在新泽西州的圣玛丽教堂的前身,原本是安置和治疗患有传染病的病人的地方。谈及此次流感时,有学者在《卡夫卡与西班牙大流感》一文中猜测:“这次流感因为首先由西班牙媒体报道出来,因而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流感最初是在美国军营中暴发的。”虽然这次席卷世界的流感在1920年逐渐退场,但它留下来的阴霾远未退去。
在《自传》中,威廉斯这样记录这场毁灭性的流感:“流感袭来,我们医生每天出诊六十次。我们其中有人感染了病毒,有些年轻的医生去世了。我们没有有效的方法克制这种席卷世界的病毒。”由此可见,威廉斯是这次大规模流感的见证者。
(摘编自陈浩然《春天里的威廉斯:值得敬仰的医生》)材料二:
基辛格曾说过:“中国有几千年延绵不断的文化,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战略和治国之策。”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文明展现出的不竭力量,印证了基辛格的睿智。
回望来路,展望未来,指引中国在较快时间内走出困境,同时又苦人之苦、迈出国门扶危济困的,是千年文明滋养出的中国人克己复礼、坚韧不拔的品格,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乐善好施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情怀。
仁政爱民,以人为本。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严重之时,是生命第一还是经济至上?中国先贤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疫情暴发之初,中国领导人就发出坚定而明确的指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贯穿于中国抗疫行动的全程。已经习惯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季度经济较大幅度下滑,这背后是以人民生命安危为首要关切的决心。
审时度势,灵活应变。遭受病毒突然侵袭的中国展现了让世界瞩目的决断力、行动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来中国考察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高度评价中国人因地制宜、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感慨道,面对无药无疫苗的困境,中国人“有什么就用什么,能怎样调整就怎样调整,能怎样适应就怎样适应,能怎样去拯救生命就怎样去拯救生命。中国的方法被事实证明是成功的”。
饮水思源,投桃报李。对于在中国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与中国“风月同天”的人,中国都回馈以“与子同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从困境中逐渐走出的中国,已经把援助物资送到了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感怀中国雪中送炭的恩情,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吻五星红旗;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英、法、德三种语言录制视频讲话感谢中国帮助;柬埔寨网民用民歌《刘三姐》旋律配上柬语歌词,向中国医疗专家组表达谢意:“多谢了!多谢中国亲人们,就算没有好饭菜,却有一首家乡的歌送亲人。”
义之所在,坚定前行。人不知而不愠。对诟病自己的人,中国也不吝伸出援手。美国医生通过视频会议从中国同行那里获得了宝贵的诊疗经验。中国捐助的一千台呼吸机等抗疫物资运抵纽约,州长科莫也在社交媒体上深情致谢。怀着人溺己溺、民胞物与之心,中国向许多遭疫情肆虐的国家伸出仁爱援手,却被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以政治化的眼光曲解乃至诋毁。然而,中国没有因为种种杂音,就放弃对痛苦的悲悯、对生命的救助,没有放弃对人间大义的坚守。
覆巢之下无完卵,小小的病毒以卷席之势不分国界夺去地球村里大量生命,肆虐的疫情前所未有地把所有国家锁定在一条“生命方舟”上,世界人民面临一损俱损的困境,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命运与共的事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先贤以“天下之目”洞悉了四海繁荣的秘密,与久远以来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一脉相承,今天的中国人民以坚定信念,笃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前路免不了荆棘,而中国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就是那道光,穿透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
(摘编自李蓉《中华文明之光在抗疫中熠熠生辉》)材料三:
自尼克松以来,尽管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中国和美国还是进行了合作。当前的新冠疫情危机是一个考验。首先,双方应同意使宣传战降级。第二,人们应该认识到,如果说1918年流感大流行是一个先例,那么在第一波新冠病毒疫情消退之后,未来我们还将会看到几波疫情来袭,因此人们必须更好地做好合作的准备。第三,新一波的新冠病毒疫情将影响应对能力较差的穷国,中国和美国应该宣布慷慨捐款,让联合国设立新的基金来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该基金向所有国家开放。第四,鉴于人类对这种新病毒仍有很多需要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应该恢复十年前就存在的科学家和医学专业人士之间的广泛联系。更好的做法是,增设两国应对新冠病毒疫情高级别委员会,以提供政治保障,减少官僚机构的繁文缛节。
(摘编自约瑟夫•奈《中美应“合作式竞争”对抗疫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著名诗人、医学博士威廉斯见证了1918年暴发于美国军营、由西班牙媒体首先报道、在1920年才逐渐退场的那场席卷全球的大规模流行性肺炎。
B.对1918年的那场毁灭性的流行性肺炎,威廉斯在其《去传染病院的路上》《春天与一切》《卡夫卡与西班牙大流感》《自传》等作品中都有记录。
C.对中国政府在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所采取的抗疫行动,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不竭力量,基辛格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D.约瑟夫•奈希望中美两国在应对当前的新冠疫情中开展“竞争中的合作”,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美国错误做法的指责。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几千年文明中包含着克己复礼、坚韧不拔的品格,仁民爱物、乐善好施的基因,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情怀。
B.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中国领导人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并迅速组织全民抗疫行动,成效显著。
C.流行性病毒不分国界,但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却对中国的做法曲解甚至诋毁,对此,我们不屑一顾。
D.中美虽然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多年来还是进行了一些合作,在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危急时刻,双方应更好地合作。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面对全球性疾病传染,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2引用:3难度:0.6275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
《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有约束义,有抑制义。克己,约束己身也。或曰:克己去私。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由己,也就是从我做起,仁不待人。既然明摆着“从我做起”的意思,那么“克”字,还是取“任”义为好。“四勿”不是约束,“克己”解为“任己”也就说得通了。克己复礼,就是“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而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孔子教诲颜回说:“如何为仁呢?要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仁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成就的。”颜回问:“有哪些注意事项?”孔子说:“这还用说吗?视听言动,日常一切行为都不违于礼。”
把“克”解作克制,可以附会成超越自我,相当时髦,但是,这样一来,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就可能千回百折地180°大转弯,演绎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许多国人有一个缺点,遇到不如意的事,好发牢骚,指责他人,而怯于用行动改变它。比如,批评社会上诸多恶俗,都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却拿人微言轻作为托辞,并且以能“克制”为有修养。这可能跟歪曲了孔子的“从我做起”的思想有关吧。
这一则是颜回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答“四勿”。克己复礼、“四勿”,都是针对“如何仁”的问题的。夫子把“四勿”作为“克己复礼”的规范,作为实践中需要排除的不良因素,而不是“克己”即是“四勿”,“四勿”即是“克己”。并且,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请事斯语,这一则体现的是力行思想,说仁是做出来的,不是克制出来的。傅佩荣先生以“克”为“能”,固然已经摆脱了“克制”的错误,但是如此一来,却把“克己复礼”解作“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一则勉强,二则言虽近于“从我做起”,但意思仍然不够明晰。
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好比人之饮食,消化器官功能不尽相同,相同的营养物质未必补充相同的营养。所以《论语》的意义、经典的意义、实际的意义,即取其用,有时也不免、不妨脱离文本。所以,当克制被认为是美德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意义流通天下,这也很好。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价值所在。
(1)下列关于“克己复礼”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钱穆先生把“克己”解释为“克制、约束己身”,又把它解释为“任己”即“由己身肩任”,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就是“从我做起”的意思。
B.作者认为,“克己”就是“任己”,克己复礼,就是“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这才是正确的解释,符合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
C.傅佩荣先生以“克”为能,既勉强又模糊地把“克己复礼”解释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这种解释值得商讨。
D.由于历来大家都犯了错误,于是对《论语》中“克己复礼”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随之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或许与歪曲了孔子的“从我做起”的思想有关,许多国人有一个缺点,遇到不如意的事,好发牢骚,指责他人,而怯于用行动改变它。
B.钱穆先生把“克己”解释为“任己”,又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这是作者说他走到了真理的边缘又与真理擦肩而过的理由。
C.针对“如何仁”的问题,孔子答克己复礼,答四勿。孔子认为“四勿”是实践中需要排除的不良因素,并非“克己”即是“四勿”,“四勿”即是“克己”。
D.古人的一句话作何解释,往往见仁见智,因而有关《论语》的意义、经典的意义、实际的意义,为了即取所用,有时我们也可以脱离文本释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形象性地描写钱穆先生走到真理边缘,抬手拉门,连把手都没摸到就自嘲走开。这是讽刺钱穆先生并未真正找到注释“克己复礼”的正确方法。
B.作者认为“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认识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克制自己”的过度理解,这就会与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正好相反。
C.颜回问仁,孔子回答说,要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仁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成就的,还要注意日常的一切行为都不违于礼。
D.钱穆先生把“四勿“看成是“克己”的具体化,把“请问其目”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作者否定这种说法,认为它与孔子的“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相违背。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6引用:1难度:0.52756.《兼爱》中孔子提倡“仁爱”,墨子提倡“兼爱”,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72757.爱人若己,爱无差等:即反对独知爱己的自私自利与有亲疏尊卑的宗法观念。儒家虽然也主张“仁爱”,但在爱人的程度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原则,而墨子则主张要视人如己、不分人我、不辨亲疏地彼此相爱。
兼异于别,兼以易别:即贵“兼”而非“别”,并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来取代“别相恶、交相贼”。墨子把“兼”与“别”对立起来,认为“兼”是“生天下之大利者”,“别”为“生天下之大害者”。他还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所以他主张“别非而兼是”“兼以易别”。
墨子的“兼爱”思想,因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所以自战国起直至持续时间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一直未被统治者接纳。那么,现在我们重读《墨子》,其“兼爱”思想是否有现实意义?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7275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赵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梁①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辛垣衍曰:“吾闻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鲁仲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事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吾将使秦王烹醢②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曷为与人俱称王,卒就脯醢之地也?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笑曰:“民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遂辞平原君去,终身不复。(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注]①梁:魏国都城大梁。②醢(hǎi):肉酱。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B.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C.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D.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将军,原籍不在该国而在该国为将,故称客将军。
B.平原君即为赵国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也就是史家所谓的“战国四公子”。
C.脯,肉干,这里指一种古代的酷刑,做成肉干。
D.《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鲁仲连是一个热爱祖国、见义能为、有谋略、镇定沉着、不慕名利的辩士。
B.虽然魏安釐王双管齐下,一方面派将军晋鄙领兵前往救赵,一方面又派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但是他不是真心想要帮赵国。
C.鲁仲连用“纣王害三公”的事例,说明面对霸权,是没有理可说的,妥协软弱不能换来安稳,反而更易招祸。
D.鲁仲连通过想象秦王称帝后,对诸侯及其大臣的政策,对辛垣衍晓之以理,激之以情,最后说服了辛垣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鲁仲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②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事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5引用:2难度:0.62759.梳理并提炼不同语境中“仁”的内涵。
语境 内涵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平?死而仁是。后已,不亦远乎? 毕生追求的道德境界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0引用:1难度:0.72760.易混字形。
①(zhàn)(
②(cuì)(
③祈(dăo)(
④(năng)(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引用:1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