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已完结
开学模拟 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稳步提升
浏览次数:425 更新:2025年07月11日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274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 1011.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发布:2024/11/5 21:0:2组卷:1645引用:46难度:0.9
  • 1012.《昆虫记》是①
     
     国杰出昆虫学家②
     
    的传世佳作,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也被翻译为③
     
    或④
     
    ,被誉为⑤“
     
    ”。这本书讲述昆虫的本能与习性特点,例如萤火虫竟然是⑥
     
    的、⑦
     
    像个吝啬鬼,身穿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被毒蜘蛛咬伤的⑧
     
    会愉快的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直到今天,《昆虫记》仍被认为是一部既有⑨
     
    又有⑩
     
    的巨著。

    发布:2024/11/5 19:30:1组卷:211引用:4难度:0.9
  • 1013.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

    发布:2024/11/5 19:30:1组卷:83引用:7难度:0.8
  • 10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据彭德怀司令员说,这就是红军力量所系的主要原则,每次扩大红区都要运用这些原则。他最后说:“因此你可以看到游击战要成功,需要这些基本条件:无畏、迅速、计划周密、机动、保密、行动神出鬼没和坚决果断。缺一项,游击队就不能取胜。如果在战斗开始时,他们没有决断,战斗就要拖延时日。他们必须迅速,否则敌人就能得到增援。他们必须机动灵活,否则就会失掉运动的有利条件。”
    “最后,游击队绝对必需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参加。如果没有武装农民运动,事实上就没有游击队根据地,军队就不可能存在。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只有实现群众的要求,只有巩固农村苏维埃中的根据地,只有掩护在群众之中,游击战才能带来革命的胜利。”
          彭德怀在阳台上踱来踱去,每次走到我伏案疾书的桌子边上时就提出一个论点。现在他突然停下来,沉思地回想。“但没有任何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东西,”他说,“比这一点更重要那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所以壮大是因为人民帮助我们。”
    (1)游击战取得成功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红军游击战术的口号是什么?
    (3)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发布:2024/11/5 18:30:2组卷:116引用:3难度:0.5
  • 1015.阅读《昆虫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昆虫记》用文学的笔调介绍昆虫,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
     
    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
     
    ,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2)假如你向朋友推荐《昆虫记》,请你说说推荐的理由。

    发布:2024/11/5 17:0:2组卷:66引用:2难度:0.8
  • 1016.名著阅读。
    (1)根据阅读经验,请判断下面哪段文字出自《昆虫记》,并简述理由。
    【甲】      螳螂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领强劲。
    【乙】      一只无知无畏的灰色皇虫,迎面朝螳螂跳了过去。螳螂立刻表现得异常愤怒,它迅速地最大限度地张开翅膀并直竖起来,就像船帆一样。同时,螳螂将身体上端弯曲起来,就像一根弯着手柄的拐杖,并不停地原地跳动。……这是螳螂在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2)你的同学也在读《昆虫记》这本书,请你从读书方法指导的角度,给他提一点阅读科普作品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发布:2024/11/5 17:0:2组卷:77引用:3难度:0.6
  • 101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乙】青龙时,禁地多鹿。有诏杀鹿者死,并籍其家;有不告者同罪。禁地广轮千余里,鹿日蕃息,百姓病之。是时蜀兵犯境,帝问高柔曰:“安得猛士,使守西界,而虏不敢犯乎?”柔对曰:“臣闻圣王用兵,百兽皆可使战。今禁地有鹿可万头,陛下何不使之?”帝笑曰:“闻有驱虎豹而军者矣,未闻使鹿也。”柔曰:“何但鹿,雀亦可使。昔卫懿公有乘轩之鹤,而民不得余粳稻,戎人伐之,公使国人逆之,国人不往,皆曰:‘使鹤’。今天下未一,戎马在郊,正宜积谷养民,以卒大业。而乃有猎禁,群鹿暴犯,残食生苗,民虽障防,势不敢御,至如荥阳左右,周数百里,岁略不收。方今天下,生财者少,而鹿之所损者多,卒有兵戎之役,水旱之灾,何以待之?”于是帝悚然,更令使民得捕鹿,无伤禾稼。
    (选自《经世奇谋》)
    【注]①青龙:三国时魏明帝(曹睿)的年号。②籍:没收入官。③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④粳稻:水稻的一种。⑤荥阳:地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而去之
     

    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蜀兵犯境
     

    ④戎人
     

    (2)翻译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闻有驱虎豹而军者矣,未闻使鹿也。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甲】【乙】两文在论述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发布:2024/11/5 14:0:2组卷:81引用:3难度:0.5
  • 1018.综合性学习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践活动中去吧!
    (1)【书法中的“酒”】
          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

          感受:
     

    (2)【文学中的“酒”】
          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的醇厚酒香而陶醉。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享。
    诗文名句:
     

    故事:
     

    (3)【生活中的“酒”】
          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发布:2024/11/5 14:0:2组卷:238引用:18难度:0.7
  • 1019.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梦令
    李清照〔宋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两首诗都是李清照所写,《渔家傲》记录的是
     
    景象,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如梦令》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两首诗的风格截然不同,却都流露出词人对
     
    的向往和追求。
    (2)两首诗都选取了“日”和“舟”这两个意象,可蕴含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请任选一个意象说说你的理解。

    发布:2024/11/5 13:0:1组卷:176引用:3难度:0.3
  • 1020.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甲诗的作者是
     
    ,乙文选自《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前两句作者哀叹自己身世坎坷,自怨自艾。
    B.甲诗表现诗人誓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英雄气概。
    C.乙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本文观点“生于忧患”。
    D.甲诗与乙文同样都是作者用以抒发心志的作品。
    (4)乙文列举了六位名人的事例,这六人的共同特点是
     
    ,作者列举事例的目的是
     

    发布:2024/11/5 13:0:1组卷:90引用:4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