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更多>>
![]() |
开学模拟
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稳步提升
浏览次数:425
更新:2025年07月11日
|
![]() |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274
更新:2025年07月08日
|
102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率领红军先锋部队的是指挥员刘伯承,他曾在四川一个军阀的军队里当过军官。刘伯承熟悉这个部落民族,熟悉他们的内争和不满。他特别熟悉他们仇恨汉人,而且他能够说几句彝族话。他奉命前去谈判友好联盟,进入了彝族的境内,同彝族的首领进行谈判。他说,彝族人反对军阀刘湘、刘文辉和国民党;红军也反对他们。彝族人要保持独立;红军的政策主张中国各少数民族都自治。彝族人仇恨汉人是因为他们受到汉人的压迫,但是汉人有“白”汉和“红”汉,正如彝族人有“白”彝和“黑”彝,老是杀彝族人,压迫彝族人的是白汉。红汉和黑彝应该团结起来反对他们的共同敌人白汉。彝族人很有兴趣地听着。他们狡黠地要武器和弹药好保卫独立,帮助红汉打白汉。结果红军都给了他们,使他们感到很意外。
②于是红军不仅迅速地而且安然无事地高高兴兴过了境。好几百个彝族人参加了红汉,一起到大渡河去打共同的敌人。这些彝族人中还有一些还一直走到了西北。刘伯承在彝族的总首领面前同他一起饮了新杀的一只鸡的血,他们两人按照部落传统方式,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红军用这种立誓方式宣布凡是违反盟约的人都像那只鸡一样懦弱胆怯。
③这样,一军团的一个先锋师在林彪率领下到达了大渡河。在行军的最后一天,他们出了彝族区的森林(在枝茂叶繁的森林中,南京方面的飞行员完全失去了他们的踪迹),出其不意地猛扑河边的安顺场小镇,就像他们奇袭皎平渡一样突然。先锋部队由彝族战士带路,通过狭隘的山间羊肠小道,悄悄地到了镇上,从高处往河岸望去,又惊又喜地发现三艘渡船中有一艘系在大渡河的南岸!命运再一次同他们交了朋友。
④这怎么会发生的呢?在对岸,只有四川两个独裁者之一刘文辉将军的一团兵力。其他的四川军队和南京的增援部队一样,还在不慌不忙前来大渡河的途上,当时一团兵力已经足够了。的确,由于全部渡船都停泊在北岸,一班兵力也就够了。该团团长是个本地人,他了解红军要经过什么地方,要到达河边需要多长时间。那得等好多天,他很可能这么告诉他的部下。他的老婆又是安顺场本地人,因此他得到南岸来访亲问友,同他们吃吃喝喝。因此红军奇袭安顺场时,俘获了那个团长、他的渡船,确保了北渡的通道。
⑤先锋部队的五个连每连出了十六个战士自告奋勇搭那艘渡船过河把另外两艘带回来,一边红军就在南岸的山边建立机枪阵地,在河上布置掩护火力网,目标集中在敌人外露阵地。时当五月,山洪暴发,水流湍急,河面甚至比长江还宽。渡船从上游启碇(dìng),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到镇对岸靠岸。南岸安顺场镇上的人们屏息凝神地看着,担心他们要被消灭掉。但是别忙。他们看到渡河的人几乎就在敌人的枪口下靠了岸。现在,没有问题,他们准是要完蛋了。可是……南岸红军的机枪继续开火。看热闹的人看着那一小批人爬上了岸,急忙找个隐蔽的地方,然后慢慢地爬上一个俯瞰敌人阵地的陡峭的悬崖。他们在那里架起了自己的轻机枪,掷了一批手榴弹到河边的敌人碉堡里。
⑥突然白军停了火,从碉堡里窜出来,退到了第二道、第三道防线。南岸的人嗡嗡地说开了,叫好声传过了河,到那一小批占领了渡头的人那里。这时,第一艘渡船回来了,还带来了另外两艘,第二次过河每条船就载过去八十个人。敌人已经全部逃窜。当天的白天和晚上,第二天,第三天,安顺场的三艘渡船不停地来回,最后约有一师人员运到了北岸。
(1)选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第①段中“使他们感到很意外”的是什么事?
(3)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说说该书出版的意义是什么。发布:2024/11/5 13:0:1组卷:71引用:2难度:0.61022.下列对两则消息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1/5 10:0:2组卷:799引用:6难度:0.81023.[回顾历史读名著]
关于A(人名),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一个领抽,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他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
八年级三班的同学仔细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上文中A指的是发布:2024/11/5 9:30:2组卷:142引用:6难度:0.81024.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通过红色大门(节选)(美)埃德加•斯诺我们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走了四个小时,一路没有见着一个人影.那里根本没有路,只有小溪的溪床,两边岩壁高耸,溪水就在中间湍急地流过,在岩壁上面就是险峻的黄土山.要结果掉一个过分好奇的洋鬼子,这是个好去处.使我惴惴不安的一个因素,是那个骡夫对我的牛皮鞋子多次表示羡慕.
“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我放下了心,朝着他的前面望去,看见一座小山的山边有一个黄土村落,缕缕青烟从村里那些高大的泥烟囱里袅袅上升,那些烟囱像长长的手指一样竖立在峭壁的面前.几分钟之后,我们就到了那里.
一个年轻的农民,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腰间插着一支左轮手枪,从村里走出来,惊愕的望着我,问我是谁,到那里去干什么?“我是个美国记者,”我说.“我要见这里的贫民会主席.”他面无表情地看着我,回答说:“hai pa!”
我过去听到中国人说“hai pa”就只有一个意思:“我害怕!”我心里想,如果他感到害怕,那我该感到怎么样呢?但是,他神色泰然自若,看来他的话不是这个意思.他回过头问那骡夫我是什么人.
那骡夫把我跟他说过的话重说了一遍,还添枝加叶地说了些他自己的话.我放心地看到那位青年农民的脸色和缓下来了.这时我发现他确实是个长得很英俊的小伙子,皮肤黝黑发亮,牙齿整齐洁白.他好像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他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他的手慢慢地从枪柄上移开,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就是你要见的人,”他说,“我就是主席.请进来喝口热茶吧.”
这些陕西山区的居民有自己的方言,净是发音含混的口语.我同那位主席又作了几次谈话的努力之后,他渐渐地现出能够领会的神情,我们的谈话就有了顺利的进展.等到我最后问清这个问题时,我这才发现陕西山区方言中的hai pa等于官话中的bu zhi dao(不知道).这个发现使我感到很满意.
我坐在铺着炕毡的炕上,向我的主人进一步谈到我自己和我的计划.过了不久,他就显得没有什么疑虑了.我想去县政府所在地安塞,当时我以为苏维埃主席毛泽东就在那里.问他能不能给我找一个向导和一个骡夫.
他答应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不过我不能在大热天赶路.太阳已经升到当空,天确实是非常热,我看上去很疲倦.他问我吃了东西没有.说实在的,我饿极了,因此我不再跟他客气,接受了他的邀请,第一次同一个“赤匪”一道吃饭.我已破釜沉舟,决心跨进红区了.
我现在已经完全落入刘龙火先生(我后来知道这就是那位青年农民的姓名)的掌握之中.刘龙火拿烟、酒、茶来招待我,向我提出无数的问题.他和他的朋友们非常好奇地翻看我的照相机、鞋子、毛袜、我的布短裤的质料,不时发出赞美的声音;对于我的卡其布衬衫的拉链,更是赞不绝口.总的印象似乎是:我的行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可笑,显然非常实用.我不知道“共产主义”在实践上对这班人意味着什么,我准备眼看我的这些东西很快地被“共产”--但是当然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受到严密检查的目的(比你在其他边境所受到的海关检查要愉快得多)是为了要证实他们以前的一种看法:洋鬼子不可思议.
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端来了一大盘炒鸡蛋,还有蒸卷、小米饭、一些白菜和少量烤猪肉.我的主人为饭菜简单而表示歉意;我则为我的食量不同寻常而表示歉意.
龙火告诉我,说安塞离那里不过“几步路”,尽管我不大放心,但是除了照他说等一等以外,没有其他办法.等到一个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终于到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午四点钟了.临走时,我想把饭钱付给刘先生,可是他愤然拒绝了.
“你是一位外国客人,”他解释说,“而且你是来找我们的毛主席的.再说,你的钱也没有用处.”他对我手里拿着的纸币瞟了一眼,问道:“你没有苏区的钱吗?”听我回答说没有,他就数了共值一元钱的苏区纸币说,“这个你拿去,你路上会用得着的.”我拿一元国民党的钱和刘先生交换,他接受了;我再一次向他道谢,然后跟在我的向导和骡夫后边爬上山道.
“好啊,”我一边气喘喘地爬山,一边对自己说.“到现在为止,一切顺利.”我已闯进了红色大门.这件事多么简单!
(1)【话书名】文章节选自埃德加•斯诺1937年在伦敦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根据对本名著的阅读积累,你认为哪个书名更好?请谈谈你的理解.
(2)【说人物】斯诺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纪实的笔法,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谈举止,报道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综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刘龙火这一人物形象.
(3)【赏奇景】选文好似不经意地描写了沿途所见,实际上作者是用场景语言来表达意义.请结合选文第一段,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4)【品细节】细节描写能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题.选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其中提到的“hai pa”这一细节,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5)【探手法】阅读下面材料,谈谈斯诺和贺敬之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兴奋、惊喜之情的?
材料一:“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材料二: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贺敬之《回延安》发布:2024/11/5 8:30:1组卷:115引用:5难度:0.71025.名著阅读。
《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周亚夫被汉文帝称为“真将军”。下列备选人物中,你认为谁是周亚夫式的“真将军”?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A.周恩来
B.朱德
C.彭德怀发布:2024/11/5 6:0:1组卷:112引用:7难度:0.51026.“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①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在这篇新闻特写中,连贯的跳水动作被分解
(2)第④小节中,描写白色的气泡和四面水花有何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
A.文章以“飞天凌空”为题,表现吕伟美妙姿态,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有画面感。
B.本文从始至终都是对跳水运动员动态美的描写,非常符合这个运动项目的特点。
C.第⑦节独立成段,突出吕伟年纪小,成就高。
D.文章注意点面结合,既有对观众整体反应的描写,也有对个别观众的采访节录。
(4)以划线句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发布:2024/11/5 6:0:1组卷:91引用:5难度:0.51027.对《钱塘湖春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发布:2024/11/5 6:0:1组卷:479引用:2难度:0.51028.黄石市初中某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根据要求回答以下各题。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发布:2024/11/5 5:0:1组卷:575引用:12难度:0.8102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转”“舞”二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2)这首词在《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发布:2024/11/5 5:0:1组卷:61引用:2难度:0.71030.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往往有追求,有信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请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书中人物的相关故事,谈谈作品中人物的信仰。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红星照耀中国》发布:2024/11/5 5:0:1组卷:40引用:5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