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2n)原产于中国,为两年生草本植物,第一年以营养生长为主,第二年春季抽薹开花,是重要的蔬菜作物。研究大白菜抽薹的调控机制可为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两种早抽薹突变体甲和乙均由野生型大白菜的一对基因突变产生。将两种早抽薹突变体甲和乙分别与野生型大白菜杂交,子代均为野生型,说明甲和乙的突变性状均由 隐性隐性基因控制。
(2)欲探究甲、乙的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不考虑互换)
实验方案:将突变体甲和乙杂交得到F1,再让F1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将突变体甲和乙杂交得到F1,再让F1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结果 F2全表现为早抽薹F2全表现为早抽薹,结论甲、乙的突变基因为等位基因;
结果 F2中野生型:早抽薹=9:7F2中野生型:早抽薹=9:7,结论甲、乙的突变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结果 F2中野生型:早抽薹=1:1F2中野生型:早抽薹=1:1,结论甲、乙的突变基因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研究发现突变体甲与一种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有关,其表达产物可通过催化染色体中组蛋白的甲基化来影响F基因的表达,F基因是开花的主要抑制基因。
①分别测定突变基因和野生型基因表达出的甲基转移酶的分子量,发现突变基因表达出的甲基转移酶的分子量较小。基因突变导致甲基转移酶的分子量变小的原因是 由于甲基因突变后指导合成的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最终导致其表达出的甲基转移酶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分子量变小由于甲基因突变后指导合成的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最终导致其表达出的甲基转移酶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分子量变小。
②染色体中组蛋白甲基化影响F基因表达的现象称为 表观遗传表观遗传。
【考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及意义;表观遗传.
【答案】隐性;将突变体甲和乙杂交得到F1,再让F1自交得到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F2全表现为早抽薹;F2中野生型:早抽薹=9:7;F2中野生型:早抽薹=1:1;由于甲基因突变后指导合成的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最终导致其表达出的甲基转移酶中氨基酸数目减少,分子量变小;表观遗传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8/9 8:0:9组卷:9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