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黄昏里的母亲 ①母亲挑着从河塘边捞来的“革命草”,每天这样一担来喂猪。她身后是鸭蛋黄一样昏红的已经扛在五磊山头的太阳,背阳的母亲的脸很是灰黄,就这样母亲那本就单薄的身影被那昏黄的太阳拉得老长老长……
②母亲已经五十缺一岁了,现在城里的女人五十多还是嫩嫩的。我的母亲怎能不老?我之前有过一哥一姐,都按农村人说法是“讨债鬼”,养不过一年。我刚出生时我阿太去了三天的胜山庙,求胜山娘娘别再让投胎的来讨债了。生养过三个孩子,死过两个孩子的娘伤过多少心,还会不提前落入黄昏?
③太阳没入了山头,我虽放暑假一个月了,母亲从不让我去地里,说读书人要像读书人。殁了爸后,千斤百担都由她一人担当着。
④吃晚饭时,母亲说要我陪她喝点酒,酒是村小店里的烂破烧酒,我与妈寂寂地喝着。黄昏投入屋里,桌上放的爸的遗像让妈罩了一张塑料纸,爸脸上有点光,他总这样陪着我与妈,我在学校时是妈陪着他。桌上一个酒杯,一只碗盏,一双筷子,就这样,再八天满三年了。
⑤妈脸紫红红的,叹了口气。我知道母亲叹什么。都是因为穷,因为病,爸同妈吵了一辈子,现在妈没人好吵了,也吵不动了,小时候她骂我、骂爸,还有同她的婆婆对骂。我发觉妈是真的老了,这三年来对我那么和善了;最近我甚至发觉她有点惧我,同我说话前竟要先瞥我几下。
⑥冬天日头走条街,夏天日头斫担柴,夕阳落得慢,只瓦屋里还是有点暗,我与妈都默默地立着。我看看妈,不知怎么,竟想起以前画册里看过的印象派画家莫纳的《黄昏》:是一个母亲与小孩坐在尼罗河边,远处船帆点点,母亲长裙飘飘,一脸丰腴高贵,有点像安娜•卡列尼娜,又很像伊丽莎白公主。我所读的省重点高中里也常有同学的母亲来看孩子,有开着宝马车来的,有一身浓香来的。今天,早上起床我说脸很烫,妈说会不会伤风,摸摸我的脸,我一颤,妈的手永远的河泥味,如石头划过般的粗糙。妈呀,一样的女人,你太苦了。
⑦我给妈夹了一块剩下的炒鸡蛋,妈的牙掉了不少,还在默默地吃着。我走出屋外,黄昏快没了,黄昏大概渐渐落到了母亲的心里、身体里。俗话说,女人四十豆腐渣,那我母亲快五十是什么,是泥土?妈只能是泥土,她把生命都给了泥土。女人常关注的香水、长裙、美发、美容、高跟鞋等,我妈这辈子可能连梦里也不会去想。妈说她不会做梦,妈是没工夫做梦。只有一次,我还读高一,她一早哭着对我说,我夜里做了梦,梦里哭醒。我说你哭什么,她说我死了。我一惊“我”死了。妈说是她自己死了。妈揩了把泪:“我死,没关系,你,咋弄?还咋活?”我笑妈一大早莫名其妙地说死,多不吉利。那天回校后晚上躺在寝室里,半夜醒来,想起小时候半夜觉醒先会摸摸身边的妈,没了妈,会惊吓大哭。我19岁了,想到这,要是真的有一天妈没了,我会怎样!
⑧爸没的时候我倒还没这样想。爸生前也算半个读书人,读过龙山高中,考不上大学,大队厂里跑过外勤,小学代过课,生病前在师桥海黄山海边同二伯一起承包了养蟹塘,风风雨雨在海边,妈一个人管田管地,还养猪。爸是累病累死的,母亲是累得过早得像老太。
⑨黄昏全没了,小村全黑了,家门棚屋的猪嗷嗷着。妈出来喂猪,在我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好好读书去吧,天多黑了。老师留的作业写了多少字?你看看后屋阿林的囡,去年大学毕业到上海外国人公司里工作,她娘昨天讲,她囡明年还要带爹娘出国呢……”
⑩我默默走进屋。妈在黑黑的猪舍里忙碌着,骂猪长得太慢。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ECE
A.本文开头、中间以及结尾多处描写黄昏,既陈述时间情景,又以此来衬托母亲苦难的人生。
B.文章通过人物语言与梦境描述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第七段写梦,从深层意义写出了母子的相互爱意。
C.文中第九段通过母亲的语言描写,写出母亲对“我”读书的督促以及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的期待与虚荣。
D.文章从“我”的视角,叙写了母亲两次经历丧子之痛,接着又经历丧夫之痛,为了这个家任劳任怨操劳坎坷的一生。
E.“妈在黑黑的猪舍里忙碌着,骂猪长得太慢。”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母亲的劳碌辛苦,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家的困难,母亲只能把怨气撒在猪身上。
(2)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章题目“黄昏里的母亲”的理解。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今天,早上起床我说脸很烫,妈说会不会伤风,摸摸我的脸,我一颤,妈的手永远的河泥味,如石头划过般的粗糙。妈呀,一样的女人,你太苦了。
【答案】CE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因对阅读小说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在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遇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个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姐没去”,“晚饭,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组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发布:2025/1/3 8:30:2组卷:10引用:1难度:0.4 -
2.佛来思节夫人停住了脚步:“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佛莱思节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唉。_______,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1)在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A.可怜的马蒂尔德
B.可怜的我的马蒂尔德
C.我可怜的马蒂尔德
D.多么可怜的马蒂尔德
(2)这段文字出自法国著名作家
A.都德
B.莫泊桑
C.雨果
D.巴尔扎克
(3)小说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那个挂项链是假的,在整个故事情节中是
A.高潮
B.发展
C.开端
D.尾声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王夫人因说:“……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③是
A.侧面描写,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B.肖像描写,用的是赞赏的笔调,突出宝玉的美貌多情。
C.模拟封建卫道士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叛逆性格,这是宝玉的本质特点,用的是寓褒于贬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追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