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1],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2].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3]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4].官职亦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胥:从。【2】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3】士:事。【4】容:指天子圣德。
(2)随[1]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2]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
【注释】:【1】随:国名。【2】斗榖於菟:人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D
A.恃与国,幸名利 | 与:结交 |
B.人佚亦佚 | 佚:安逸 |
C.故先王贵当,贵周 | 周:周密 |
D.以为天下 | 以为:认为 |
D
D
A.则边竟安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B.随之见伐 | 哀吾生之须臾 |
C.宋其亡乎 | 其皆出于此乎 |
D.会于薄以释之 | 而君幸于赵王 |
B
B
A.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译文:
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译文:
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5)依据短文(1)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2)“楚人许之”的意图。
(6)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1],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请结合短文(1)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注释】:【1】如其仁:就是仁。
【答案】D;D;B;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19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