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应用X射线、γ射线和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多次处理玉米,获得了位于玉米9号染色体上的抗虫性显性突变基因(以A表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经对该抗虫性玉米分析可知,玉米的抗虫性与组成酶M的一个氨基酸(苯丙氨酸→丝氨酸)发生变化有关。
①该抗虫性基因形成是因为碱基对的 碱基对的替换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其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关系的角度分析,该抗虫性的表现机制是 抗虫性基因通过控制酶M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玉米的抗虫性抗虫性基因通过控制酶M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玉米的抗虫性。
(2)为进一步确定该突变基因在9号染色体上的位置,获得了某一中间区段缺失的9号染色体。该染色体变异虽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却能造成雄配子不育。该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能会使排列在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的 数目数目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变异。
(3)现有普通玉米(染色体正常)和抗虫性玉米不含非抗虫性基因a,9号染色体中有一条上述区段缺失的染色体)。利用这些玉米进行实验,以判断抗虫性基因是否在缺失区段上。请简要叙述实验的基本思路:用所给抗虫性玉米作母本,普通玉米作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并统计表现型及其比例用所给抗虫性玉米作母本,普通玉米作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并统计表现型及其比例,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F1中抗虫性:非抗虫性=1:1,则抗虫性基因在缺失区段上;若F1全为抗虫性,则抗虫性基因不在缺失区段上若F1中抗虫性:非抗虫性=1:1,则抗虫性基因在缺失区段上;若F1全为抗虫性,则抗虫性基因不在缺失区段上。
【考点】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及意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答案】碱基对的替换;抗虫性基因通过控制酶M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玉米的抗虫性;数目;用所给抗虫性玉米作母本,普通玉米作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1并统计表现型及其比例;若F1中抗虫性:非抗虫性=1:1,则抗虫性基因在缺失区段上;若F1全为抗虫性,则抗虫性基因不在缺失区段上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9/8 12:0:8组卷:0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