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Hi~大家好,我是“一度电”,诞生于哈密煤电公司,可不要小看我只有一度,我可以让家中25瓦的灯泡连续点亮40小时,可以让电视机开10小时,可以让冰箱运行36小时,可以将8公斤的水烧开等等等等。
      这么厉害的“我”,你知道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吗?今天,我就带大家到我的产地哈密煤电公司看一看,了解一下“一度电”究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在哈密煤电公司,生产一度电需要多少煤呢,按照目前的生产状况,生产一度电需要300克左右的标煤,所以它就是“我”的动力之源。
      这些煤炭想要进入煤场,可是需要经过电厂的燃料智能化管控系统层层把关,检验合格后才能成为“我”的原料哦。燃料管控中心通过该系统对进场煤炭进行采样、制样,实现煤样统一规范管理。
      检验合格后的煤炭进入煤场,等待着被传输至锅炉,开启它们的“高光”时刻。
      在煤炭正式输送至锅炉之前,电厂需要先向锅炉内注水,这里的水我们叫它除盐水,除盐水是哪来的,让我们了解一下。
      我们的生产用水来自城市中水,也就是经过集中处理过的居民生活废〔污〕水,电厂需要利用中水处理系统将中水进行处理达到工业用水标准。
      中水经处理达到工业用水标准后,便会进入除盐水制水系统制得除盐水。
      制得的除盐水会进入除盐水箱,利用除盐水泵向凝汽器补水,后经给水系统向锅炉补水待加热。同时,制得的除盐水还会用于循环水、闭式水等系统补水。
      完成盐水向锅炉内的炉水系统注入后,我们的原煤小伙伴儿就要再次出场啦。
      燃料运行会将它们通过输煤皮带输送至原煤仓,进而开启一系列神奇的转……
      原煤通过皮带传送至原煤仓—经给煤机落至磨煤机内—在磨煤机内原煤会被碾压成煤粉,在一次风的作用下,经分离器后由煤粉管进入炉膛,煤粉管出口配有两层等离子点火系统,用于锅炉点火及炉膛稳燃。通过送风机向锅炉内提供燃烧氧量,使煤粉燃烧产生热量。
      煤粉燃烧产生的热量会使锅炉内的除盐水受热蒸发形成饱和蒸汽。饱和蒸汽在锅炉内再加热形成过热蒸汽,进入汽轮机做功。
      过热蒸汽通过汽轮机做功后产生机械能,机械能推动发电机发电。
      至此,“一度电”的我终于“诞生”啦!
“我”会被输送至电厂的升压站,集控中心的小哥哥们会对“我”进行升压、并网,之后便可以被发往全国各地发挥我的威力!
“我”虽然成功诞生,但通过煤炭的燃烧,还会产生大量的灰渣、烟尘及各种排放物,如果随意排放会污染环境哦,身为清洁型的能源企业,怎么会轻易的放过它们。
      煤燃烧形成的灰渣会落入干渣机粉碎、冷却后输送到渣库。
      炉膛燃烧产生的烟尘会通过水平烟道、尾部竖烟井进入脱硝系统去氮氧化物,之后进入电除尘系统除去烟尘,再到达吸收塔脱硫,最后进入烟囱排入大气。
      首先是除氮操作,烟尘会进入尾部烟道的脱销反应器,通过电厂尿素车间生产的氨气传输至反应器中与催化剂反应消除烟尘中的氮氧化物,实现烟尘脱硝。
      随后,烟尘会通过锅炉烟道进入电除尘车间进行除尘,电除尘后粉尘荷电,依附到极板上,通过振打电机击落至灰斗,通过仓泵传输至灰库。
      最后就要进行脱硫作业啦,去氮除尘后的烟气会进入吸收塔。
      利用球磨机磨制石灰石产出碳酸钙浆液输送至吸收塔对塔内上升的烟气进行喷淋,从而与烟气内的硫化物进行反应,生成石膏,达到脱硫效果。
      成功脱硝、除尘、脱硫的烟气会进入烟道,由烟囱排出。此时的烟气已经化为了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尾气,飘向蔚蓝的天空。
      整个发电过程中,作为电厂“大脑”的集控中心,全程对生产全流程进行监视和控制,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到这里,哈密煤电公司生产的“一度电”从源头到发出再到排放处理便介绍完毕啦!
(摘编自全国能源信息平台《一度电的“诞生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一度电,看似很少,却可以让我们的灯泡、电视和冰箱同时连续使用10个小时以上,非常厉害。
B.除盐水的制成和循环利用,说明我们平时的居民生活废(污)水经过集中处理仍然有极大用途。
C.煤粉燃烧、除盐水受热蒸发、过热蒸汽做功推动发电机等•系列过程,在不停进行能量的转换。
D.煤炭燃烧排出的烟气想要远低于国家措放标准,就要对烟′气实施城功脱硝、除尘和脱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D
D

A.经过对污染物的排放处理,脱硝脱硫煤电成为了清洁的环保电力,对环境完仝无污染,可以大力发展。
B.从源头到发出冉到污染物排放,集控中心对生产“-度电”的全流程进行了监控,以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C.文章第一段作比较,说明“一度电”的作用之大;文术将“集控中心“比作电厂“大脑”,形象说明其控制作用。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语言,通俗生动地对“一度电”的生产与j排放物处理进行介绍,让人易于理解,产生兴趣。
(3)一度电是怎样诞生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A;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28引用:5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两度离乡,因此酿成了一缕无法排解的乡愁;他学贯中西,却坚守中文--这一中国文化的长城。“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他,就是台湾诗人、作家余光中。
    “乡愁诗人”难消乡愁      记:您的一首《乡愁》在大陆堪称是脍炙人口,当年您写这首诗的动机是什么?
          余:当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重回故乡的迹象。这是一种看得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的乡愁。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酝酿了20年,所以写这首诗只用了20分钟,情绪就像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
          记:您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但是流行最广的始终是这首《乡愁》,不知道这对您是否是一种压力?
          余:我一生光是诗就写了1000多首,其中和乡愁、亲情、怀古有关的有一两百首,可是你们看到的永远是这首《乡愁》。《乡愁》能背的人极多,转载与引述的频率极高,因此有的媒体甚至评论家干脆就叫我“乡愁诗人”。这绰号给了我鲜明的面貌,也成了将我简化的限制。
          记:如今您经常在两岸走动,这种浓郁的乡愁消解了吗?
          余:乡愁的确是有家归不得才有的一种压力,才有一种苦闷需要倾诉。就地理而言,我不应再患乡愁;但就文化而言,大陆之日新月异并不能完全解我童年的怅惘。比如说一个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家乡,回来会对故乡的某些制度、风气不适应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都有乡愁。
          记:现在通讯方式十分便利,不但有电话、手机还有MSN、QQ、电邮等。您觉得这种传统文化下的思念之情还有容身之地吗?
          余:传播学家曾经说过,传播方式会倒过来影响传播内容。信息的灵便有着其正面意义,但另一方面也让你分心。尽管如今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高频率的密切联系,但仍旧需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艺术家必须默默地体会世界、体会人生。
    “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      记:传统的古训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您认为年轻人不能畏惧外出应闯天下,这是否矛盾?
          余:游子文化的核心在于孝道。在古代,父母在不远游,父亲去世要守墓三年。这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不是靠土地来生活,孝道应该有新的变通方法,不等于简单地守住双亲,而做父母的也希望子女能够有所作为。我常比喻,人好比一棵树,除了根系要吸收水分,叶子也要向上伸展、承受阳光。枝叶离根越远,这棵树才会越大。如果所有树枝树叶都守住根,那他永远是一棵小树。
          记:您说过“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游子是向外的,如何能够产生向心的力量?
          余:现代年轻人常常离开故乡去外面闯荡,于是就会产生“怀乡”、“思念”的情感,前者是一种地理上的怀念,后者是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现代社会经过几千年来的变迁,游子文化也扩大了。“怀乡”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怀念,“思念”是对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向心力,它的文化就难以持久。
          记:在你看来,游子文化在思乡的痛苦之外,也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
          余:有的人一直待在故乡,一生没有经历动乱、战争,这当然是一种幸运的人生。但有所作为的人一定会向往地平线那头的世界。如果认真地创作、认真地生活,他乡会成为“第二故乡”,故乡的含义扩大了。在历史上,也的确有许多人在他乡成名,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无论是外国的拜伦、王尔德、梵高还是中国的屈原、韩愈、苏东坡都是去国离乡后成就的事业。故乡也会因为产生了伟大的游子而名扬天下。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记:您自称是游子作家,多年在海外,为什么却一直用中文写作?
          余: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二战期间流亡美国时,有记者访问他,“你流亡到美国,不觉得绝望吗?您远离故乡这么久。”托马斯•曼说:“凡我在处就是德国”。因此,“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对于成为游子的作家,手中真正能够把握的利器就是母语。每多写一个字,从仓颉以来所有敏感的心灵都与我们同在,中文是我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
          记:您说过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现在的中文中不断有外来词汇,还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吗?
          余:我在演讲中曾戏问听众何以我们只说“张三李四”而不说“张四李三”。其实这无关学问,“张三”是平平,“李四”是仄仄,所以对仗而铿锵,如此而已。不要以为今人已经弃文言而不用了,其实平仄、对仗、简洁、凝练等等仍然是我们母语的美学生态。
          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中文一旦沦于粗糙、混乱,中国文化必然式微。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迹可寻,中文就是它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作家的责任就在于要保持、扩大文化的半径。
          记:您一直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但近年来有的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语,有的习惯电脑打字,提笔就忘字。您觉得中文在下一代手里还会如此美丽吗?
          余:不仅仅是中文,世界各国的语文都面临着这个困境,学英文的浪潮令我们忽视自己的母语。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像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像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像有一个哭的脸。鲁迅曾出过一个谜语: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字。什么字呢?就是“两”,因为雨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能领略的。
    警惕西化幼稚病      记:不少年轻人受外来文化侵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产生了隔膜,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余:“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多年,年轻人对西方文化接受到什么程度将影响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这是文化界值得关注的问题。正如我诗里所写的:“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中文的生态一旦被破坏,中国的文化就会变质。
          我与英文密不可分,但我不允许我的孩子叫妈妈为“妈咪”。现在不少主持人老是在节目中“嗯哼”、“啊哈”;留学生不学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反倒一口洋腔洋调,年轻一代更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商业的操作推波助澜。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初期表现。文化生活跟着外国走,中国的传统精神就会越来越淡出。
          记:如何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复活呢?
          余:其实,一个节日是否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在于我们是否还认真地在过节,是否还在肯定甚至发扬其立节的精神,是否能刷新或美化其庆祝仪式。活的传统才真正属于我们。如果我们能就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出动人的诗、小说或戏剧,或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世界自然就知道这是中国人的节日。
    (摘自《解放日报》)(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一生著述颇多,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乡愁》是他最具代表性,转载与引述的频率极高的作品。
    B.乡愁是指游子面对故乡日新月异造成的一种压力,游子对故乡的某些制度、风气不适应而生发出的迷惘,是漫长时间造成的,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都有乡愁。
    C.信息灵便的双面意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高频率的密切联系的同时,仍需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
    D.余光中认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孝道不等于简单地守住双亲,年轻人离开故乡去外面的世界闯天下与孝道并不矛盾。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怀乡之情,是游子心中一种地理上的对故乡的怀念,甚至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怀念;思念的情感则是指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乃至对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B.认真地创作、生活的游子,去国离乡取得成就会让故乡的含义扩大,并使故乡名扬天下、更有地位。
    C.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今人已经弃文言而不用了,但传统文化中的平仄、对仗、简洁、凝练等仍然是我们母语的美学生态。
    D.孩子叫妈妈为“妈咪”、主持人口中不断冒出“嗯哼”“啊哈”留学生一口洋腔洋调,年轻一代热衷过西方的节日……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表现。
    E.如果我们能就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出动人的诗、小说或戏剧,或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就能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复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的原因。

    发布:2024/12/28 8:0:1组卷:1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节选)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陶。《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的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摘编自“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1)下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中文系的青年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一切皆有可能,前程远大,而作者却缺少这样的理想和勇气,去面对未来。
    B.20年前,作者和同学们喜欢在北大的三角地带游荡,谈论民主、自由,也许在今天的同学们看来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C.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大多数青年们却认为自己身处囧境,在苦苦追求所谓的幸福。
    D.作者对当下青年人的担心是源于他们的不再“相信”,在到处充满怀疑的时代洪流中,青年人不再相信“信仰”。
    (2)根据演讲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二十年前的青年相比,当下的青年们有着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和更成熟的内心,但少了些许激情与理想。
    B.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青年可能会被消磨掉他们的浪漫与绚烂,在踏入社会之时,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变得务实和现实。
    C.文学理论与古典文献在利益面前败下阵来,当下的青年人心灰意冷,随波逐流,早已失去了北大人应有的坚守。
    D.在时代的车轮下,我们坚守了理想与信仰,才能笑对他人的质疑和批判,在心中保存古人所说的“浩然之气”。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当下的青年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选择了一些容易挣钱和立足的专业,却不从个人的喜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B.80后夫妇因为承受不了职场的压力,选择远离城市,隐居山林,开荒拓地,喂马劈柴,怡然自乐。
    C.全国道德模范黄文秀用年仅30岁的青春芳华践行初心与使命,用心中的信念之光传递温暖与梦想。
    D.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很多人迷惘,很多人怀疑,很多人失去信仰,但是作为北大的青年,作为中国的青年,仍然牢记着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强”。
    (4)这篇演讲稿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对待中国青年信仰的态度上,作者的观点过于杞人忧天。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31 15:30:3组卷:5引用:2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美哉,青花瓷    ①所谓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
          ②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在造型方面,永乐时期虽然依然沿袭元代生产较大的罐、盘、碗等器皿,但也出现了很多小巧精致的器物与新品种,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烛台、长颈方口折瓶等。纹饰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③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平等青”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小巧玲珑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型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④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官窑新品迭出,民窑精品也争奇斗妍。此时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真可谓炉火纯青。从嘉靖到万历,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种叫做“回青”的色料。所谓“回青”,也称“回回青”,与“苏青”一样来自阿拉伯地区。有专家考证,“苏青”与“回青”其实是同一种钴料的不同称呼,所不同的是“苏青”来自海上贸易,而“回青”来自与西域和中亚的陆路贸易。此时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在装饰上,过去极为少见的吉祥文字,如寿、福等被装饰在器物表面,道教题材也开始盛行。而万历年间的青花料则产自浙江,也由此名为“浙料”。虽没有嘉靖青花那样浓艳,但蓝中微微泛灰的发色,颇有自然沉静之感。器型以大器为主,如:龙缸、屏风等;装饰上除延续龙凤纹以外,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也较为盛行。
    (1)本文对明代“青花瓷”的有关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在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和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特别著名。
    B.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的“平等青”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
    C.明代所有青花瓷器都具有小巧玲珑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突出的成就是青花加彩,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D.明代的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彩。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也有吉祥文字,还有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制作青花瓷,需要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的效果。
    B.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
    C.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D.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正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由于青花瓷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所以从它产生之初,人们就主要把它当做艺术品来欣赏。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收藏它。
    B.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官窑的作品,还是民窑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精品迭出。
    C.明代制作青花瓷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进口色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进口色料烧制的青花瓷有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D.青花瓷制作工艺精良,造型、图案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发布:2024/12/31 23:30:1组卷:2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