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一一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②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山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③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④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文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报道“神舟”五号发射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2)节选的文字概括了该新闻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这属于新闻结构中的 导语导语。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惊天动地:使天地为之震惊,形容声音巨大或声势浩大,也形容意义伟大或变动剧烈。使天地为之震惊,形容声音巨大或声势浩大,也形容意义伟大或变动剧烈。
②不同凡响:不同于一般的声响,比喻人或事物不平凡。凡响:平凡的音乐。不同于一般的声响,比喻人或事物不平凡。凡响:平凡的音乐。
(4)如果把文段②中的文字改为“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巨响,运载火箭喷射出火焰,飞船升空••••••”表达效果如何?
(5)第四自然段在本文结构中属什么段?起什么作用?
【答案】导语;使天地为之震惊,形容声音巨大或声势浩大,也形容意义伟大或变动剧烈。;不同于一般的声响,比喻人或事物不平凡。凡响:平凡的音乐。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0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下列不属于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发布:2024/7/16 8:0:9组卷:0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 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硝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规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拨”“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份”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1)本文主要是从哪两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
(2)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抓住传主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风貌。
B.文章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目的之一是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
C.本文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读者。
D.文章第三段说:“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目的是突出林则徐的这一功绩巨大。发布:2024/6/6 8:0:9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