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你还在为未来的竞争而焦虑吗ㅤㅤ①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医学生,曾到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外科作为交换生实习。他充分感受到了医学院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压力。这里的学生基本上每天凌晨3点30分起床,吃过早饭之后3点45分出门,4点之前就到达医院,开始查房前的准备。4点30分早查房之前,他们已准备好全病房病人的信息,接受着每周100个小时高强度的严酷训练。
ㅤㅤ②可是面对这群学生,医学院的老师们却开始担心。学生初入医学院的时候,大多对病人怀有怜悯之心,但是在接受过专业的课程和实习训练后,这种怜悯心却在不断消退。等到他们毕业时,竟会把病人视为物品,轻易地认为可以修就修理,修不好就扔掉。
ㅤㅤ③具有反思精神的老师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出现与传统教育的局限性紧密相关。学生经过层层的激烈竞争才能进入医学院,又拼命奋斗才能击败同学入职顶级医院,他们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只有打败其他人,自己才能通过一道道选拔的关卡。急功近利的学术文化,令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在竞争中击败对手。
ㅤㅤ④所以,进入医学院的头两年,学生坐在座位上,教授则坐在讲台上,手执教鞭,对着一具骷髅精心传授知识。学生也一门心思记住这些知识,在测试中把它们默写出来,并且能在实验室内熟练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心中没有病人,自然会像对待一具挂着的骷髅那样对待病人。医生如果对病人没有同情心和怜悯心,那么他们如何在给病人提供技术上治疗的同时,又能提供人性深层的抚慰呢?
ㅤㅤ⑤意识到问题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建立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从他们进医学院的第一天开始,就聚集在一个病人周围,围成一个小圈,为其诊病并开处方。导师坐在学生之中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使他们能联系自己生病的感受和看病的经验,为病人出谋划策。这种将冷冰冰的医学知识与个人经历、情感相连的方式,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学习医学知识绝不是为了在竞争中战胜其他医生,一位真正的医生眼里应该看到病人,看到病人的疾病,看到他们的痛苦、脆弱与期待。
ㅤㅤ⑥在这项新计划执行6年之后,学生考试的成绩不仅没有下降,还持续而缓慢地上升了,医学院也不断收到表扬学生如何帮助病人的感谢信。
ㅤㅤ⑦这种对学习共同体的认知,背后也有自然科学理论的支撑。早期的生物学家认为,生活是个体之间从不间断的战斗,是你死我活的斗兽场。但在今天,生态学的研究证实了包罗万象的生物网中合作共舞远远多于恐怖战斗。同样,我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解,不应该停留在物竞天择的阶段,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共同体中获得自己成长的机会。一个人的成功,可以借助这个共同体来实现,而不是建立在其他人被打败的基础之上。作为今天的学生,如果你还在为未来的竞争而恐惧,还在为自己比邻桌多考几分而奋斗,那就说明你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认知了。
(1)第①段中提到的“这里的学生”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第③段中,老师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出现与传统教育的局限性紧密相关”。请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个问题”和“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分别指的是什么。
(3)老师们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案”让医学生有了哪些改变?请结合第⑤段内容简要概括。
(4)作者希望我们不必“为未来的竞争而焦虑”,请结合第⑦段的内容说说作者这样建议的理由。
【答案】(1)起床时间早,竞争压力大训练强度高。
(2)“这个问题”指学生对待病人的怜悯心在消退;“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指老师学生各司其职,老师面对骷楼教授知识,学生刻板记忆,对待病人像对待骷髅一样。
(3)建立学习共同体,老师不再面对骷楼教学,学生不再面对骷楼学习,而是围绕一个病人感同身受的为他出谋划策,能了解病人的痛苦,脆弱与期待。
(4)具有自然科学理论的支撑;我们处于一个共同体当中,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个共同体,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帮助的,而不是竞争的;在这个共同体可以为我们带来成长的机会。
(2)“这个问题”指学生对待病人的怜悯心在消退;“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指老师学生各司其职,老师面对骷楼教授知识,学生刻板记忆,对待病人像对待骷髅一样。
(3)建立学习共同体,老师不再面对骷楼教学,学生不再面对骷楼学习,而是围绕一个病人感同身受的为他出谋划策,能了解病人的痛苦,脆弱与期待。
(4)具有自然科学理论的支撑;我们处于一个共同体当中,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个共同体,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帮助的,而不是竞争的;在这个共同体可以为我们带来成长的机会。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82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凉殿里好乘凉
童木 古人是如何度过漫长炎夏的?深宅大院里的官宦人家,宫墙内的皇族世家,在同样的酷热时节总会比劳作的底层平民多得避暑的良方。研究中国古代的避暑史,基本是一部宫廷和达官贵族阶层的驱热志。因为在久远年代前的盛夏,任何一块冰,任何一处特凿的清凉窟,都包含着最奢侈的人工。平民只剩得一把扇子打发炎夏的时候,每朝每代的朱门院里都寻得到当时流行的驱热之术。
《周礼》里的记载,周王的宫廷已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而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还存在。
汉代皇宫里夏季专用的“皇家避暑套房”叫“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书》里赞叹过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古籍里关于清凉殿的记载,还包括它的房间内其他陈设:“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清凉殿里的石头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装冰块的又是进口的玉晶盘,还有侍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当然是多重降温。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福利。
到了唐代这种“空调房”被称作“含凉殿”,临着太液池傍水而建,比起汉朝的石头床具加冰玉盘的稚朴,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经算得上是通过机械原理实现的。倪方六讲了个拾遗陈知节给李隆基上书的故事:“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避暑。陈知节见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被赐座后,感觉座内含冻。这扇车基本相当于空调扇,当然不是用电能而是水能,用水来转动扇叶,风扇对凉水吹形成冷气。另外殿里有循环冷水源,四檐装上了水管,靠水的殿堂四边往下淌的水帘,让凉水在屋上循环,降温效果自然极佳,能达到‘座内含冻’的效果。”有学者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环保“空调房”算是舶来品,最早源于东罗马帝国。当时长安城里地位高的大臣家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长安市市长(京兆尹)家里便有。
若是宋朝有设计类杂志,当时的“空调房”大概会被宋时的编辑称为“贴近自然的和谐设计”:“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倪方六用了“设计时尚”来形容宋代宫中的降温术。当时同样出现了带有机械原理的“风扇”,是用鼓风机带动的。除此之外还有香氛设置: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就能使堂内“清芬满殿”。倪方六说,这算得上是古代空调的空气净化手段,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到了明清时期,可移动式冷源出现了,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意思。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类似于冰箱,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候这种冰桶民间也使用,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冰桶现在看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至于古时消夏的饮食,倪方六谈起了宋时的“冰激凌”。从宋人笔记看,这种古时刨冰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是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的冰酪。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已经花样繁复,夜市的冷饮铺要营业到三更时分方才结束。这样想起来,那时夏季的夜,和我们童年时在街市上买一碗刨冰消夏,似乎已经没有隔着悠长朝代的区别了。
(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
(5)通读全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代人们的消夏方式,说说你的理由。发布:2024/12/26 22:30:1组卷:21引用:4难度:0.5 -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大脑的“顿悟” (1)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泡澡时突然悟出可以用浮力原理,来解决耶罗王提出的鉴定新造金冠是否被掺假的棘手难题。美国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首次通过研究揭示了大脑产生阿基米德式“顿悟”的独特机制。
(2)在阿基米德喊出“我找到了”之后,科学史上不乏在电光火石的刹那悟出惊世发现的传奇。牛顿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中脑袋而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即是另一经典例子。千百年来,“顿悟”作为人类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基本得到广泛认可。它具有一些与常规解题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说“顿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阶段;灵感突如其来的时候,自己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在想问题,事后也无法说清究竟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3)然而,大脑在“顿悟”过程中的工作机制是否与用常规办法解题时不同,在科学上一直不甚清楚。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二者在认知机制上完全一样,差别主要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强烈程度上。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以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顿悟”其实和大脑不同寻常的工作方式有关。
(4)科学家们在4月号网络学术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上介绍,他们让18名研究对象玩一种字谜游戏,内容是找出一个单词,使它能与列出的其他3个不同英文单词搭配,分别重新组合成三个有意义的新词。每名研究对象在解题过程中都需要报告他们经历过的“顿悟”时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对研究对象大脑活动和脑电波的监测显示,“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有密切关系。当研究对象“顿悟”出答案时,这一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通过常规方式获得答案的研究对象则没有这些情况出现。
(5)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这一机制为大脑“顿悟”时的独特认知过程提供了支持。他们推断,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科学家们称,新研究首次表明,大脑独特的计算和神经中枢机制导致了灵感降临的那些“突破性时刻”。
(6)英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莱尔德评论说,新结果是他所见到的有关“顿悟”最具原创性的研究之一。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
(1)文章开头列举阿基米德和牛顿在科学发现中“顿悟”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根据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谈谈“顿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
(3)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你同意吗?为什么?
(4)分析第四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5)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发布:2025/1/7 8:0:2组卷:0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的辐射并不可怕 ①前两天,一条微博意外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网友发帖称,“天哪,楼里有家人,貌似媳妇怀孕了,说WiFi有辐射,影响他家媳妇的健康,逐家逐户敲门叫我们不要用……今天已经敲了4次门了。”该微博被很多媒体转发。
②WiFi辐射成为公共议题,舆论当然不是乐在戏谑这位“中国好老公、好老爸”,而是指望藉此给大众科普一下辐射常识。因为随着WiFi的普及,各种“想当然”的担心还真不少,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
③事实上,辐射一般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核辐射、X射线等,危害较大;非电离辐射则包括紫外线、可见光、手机、电脑、高压线、变电站、手机基站、电视广播等产生的电磁场,危害性较弱。人们通常所说的“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但有时张冠李戴,就带来了心结般的“辐射恐惧症”。
④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的量级很小,比用于治疗肿瘤所需要的辐射量差了上亿倍的量级,比一次CT则差了近万倍。WiFi其实与手机信号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微波。目前尚无科学依据表明它会破坏人体DNA或蛋白质结构。
⑤再说了,辐射对人体伤害一般是两种效应:一种是辐射量达到一定程度与级别,另一种是长期在辐射环境下的累积作用。生活中电磁波辐射量小,只有24小时不停地暴露在这种辐射环境下,长期累积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⑥这几年,网上网下盛传仙人球、龙舌兰是“防辐射利器”,防辐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妇的“标配”。只是,专家早就提示,类似说法纯属商家炒作,都是忽悠。去年,果壳网发布了“十大最流行谣言”,众多白领心中的“常识”纷纷上榜,其中就有“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的说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美国家的孕妇多没听说过防辐射服了。当然,如果媳妇怀孕就要灭了WiFi,那么,手机不能用了,电视不能看了,天上的通讯卫星最好也摘下来了。
⑦对辐射危害采取合理防护,这是公共安全的底线。但如果一味将辐射妖魔化,恐怕只会因噎废食。眼下,我们身边的辐射源确实越来越多。然而现代生活注定离不开辐射,只须坚持“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原则,既不掉以轻心,也不杯弓蛇影。平日里,了解电器辐射参数指标,适度远离辐射中心,理性关注,科学防护,辐射其实也不是洪水猛兽。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转发WiFi辐射微博既是戏谑这位“中国好老爸”,也为大众科普一下辐射常识。
B.从量级上看,WiFi其与手机信号都属于微波,根本不会破坏人体DNA或蛋白质结构。
C.网上网下盛传的“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说法是忽悠人的,纯属商家炒作。
D.由于我们身边的辐射源确实越来越多。辐射也就像洪水猛兽般随时侵入现代生活。
(2)生活中的辐射并不可怕,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辐射恐惧症”呢?发布:2025/1/12 8:0:1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