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尉①有夜半击令②之门者,求见甚急。令曰:“半夜有何事,请俟旦。”尉曰:“不可。”令披衣遽起取火,延尉入坐。尉曰:“某见春夏之交,农事方兴,百姓皆下田,又使养蚕,恐民力不给。”令曰:“然则君有何策?”曰:“某见冬间,农隙无事,不若移令此时养蚕,实为两便。”令笑曰:“君策甚善,古人不及。但冬月何处得桑?”尉瞠目久之。
【注释】①尉:县尉。 ②令:县令。
【乙】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①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②于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③,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注释】①虢:guó,诸侯国名。②鬻:yù,卖。③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丙】 (子) 尝独立,鲤趋①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注释】①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1)请探究“属”字的构字法和意义的演变过程,辨别选项中“属”的意思,将其填入合适的空格。
=(尾)+(蜀,睁眼察视),表示看头看尾。

A.三日,请属事焉
B.属引凄异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①BB②AA③CC
(2)虚词不虚。下列句中的“也”如何朗读,才能表达其中的不同情感?
①“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②对曰:“未也。”
(3)小组成员阅读【甲】【乙】两文后总结了几条劝谏经验。请你仿照示例,也总结一条并具体分析。
示例:劝谏时要抓住对方心理。【乙】中公孙枝从“无乃为天下笑乎”看出了秦穆公的心理要害:怕因任用身份低微的俘虏而成不了明君,被天下笑。于是他抓住秦穆公心理,重新定义“明君”,从而劝谏成功。
(4)小组成员就如何传承“礼”这一传统文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会。
小温:阅读古文时,潜伏在血脉里的文明因子常被唤醒。如材料【丙】中的两个“退”看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敬重,这就是“礼”,需要我们继续继承。
小州:赞同,但也有一些东西引发我们的思考,比如“鲤趋而过庭”中一个“趋”字,就可以推测古时父子关系。如何传承“礼”这一传统文化是一门学问。
请你也加入讨论的行列,以材料【丙】中的“父子关系”和《送东阳马生序》的“师生关系”为例,谈谈如何传承“礼”这一传统文化,150字左右。
【答案】B;A;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0 8:0:9组卷:14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2 23:0:3组卷:34引用:1难度:0.7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60引用:4难度:0.8 -
3.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一箪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尽其才 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君子成人之美 A.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蹴尔而与之 聚室而谋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苛政猛于虎也 D.乡为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鱼为业
A.文章开头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中第②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在生死关头却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C.文章通过“不辨礼仪”接受“万钟”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论证非常有力。
D.本文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经受住考验”的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发布:2024/12/27 1:0:4组卷:15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