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刷子李
冯聚才 天津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装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气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算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滴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跟没有蘸浆似的。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曾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了,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1)阅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刷子李”称呼的由来。
(2)在写刷子李展现绝活之前,先写关于他的“传说”,分析这种写作手法及作用。
(3)作为天津码头上的能人,刷子李身上有哪些职业品质?
(4)阅读最后一段,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答案】(1)①刷子李手上有绝活。②天津人好把有齐天本领的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③姓李,干粉刷这一行。
(2)①刷子李技艺精湛。②刷子李对粉刷技艺有完美的追求,不容出现半点瑕疵。③在曹小三心目中,师傅的形象高大而神圣,令他深深折服和由衷敬佩。④一身黑衣代表着职业神圣感。
(3)写作手法是设置悬念,作用是激发阅读兴趣。
(4)①有高超的技艺,他刷过的屋子,单坐着都赛升天一般美;②自信、爱炫耀,他刷浆故意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③派头十足,做事有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且身上如有白点,白刷不要钱;④包容徒弟,善于引导,及时解答徒弟的疑惑。
(5)有本事的大有人在,不要轻易怀疑别人。
(2)①刷子李技艺精湛。②刷子李对粉刷技艺有完美的追求,不容出现半点瑕疵。③在曹小三心目中,师傅的形象高大而神圣,令他深深折服和由衷敬佩。④一身黑衣代表着职业神圣感。
(3)写作手法是设置悬念,作用是激发阅读兴趣。
(4)①有高超的技艺,他刷过的屋子,单坐着都赛升天一般美;②自信、爱炫耀,他刷浆故意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③派头十足,做事有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且身上如有白点,白刷不要钱;④包容徒弟,善于引导,及时解答徒弟的疑惑。
(5)有本事的大有人在,不要轻易怀疑别人。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因对阅读小说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在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遇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个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姐没去”,“晚饭,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组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发布:2025/1/3 8:30:2组卷:10引用:1难度:0.4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王夫人因说:“……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③是
A.侧面描写,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B.肖像描写,用的是赞赏的笔调,突出宝玉的美貌多情。
C.模拟封建卫道士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叛逆性格,这是宝玉的本质特点,用的是寓褒于贬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追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佛来思节夫人停住了脚步:“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佛莱思节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唉。_______,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1)在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A.可怜的马蒂尔德
B.可怜的我的马蒂尔德
C.我可怜的马蒂尔德
D.多么可怜的马蒂尔德
(2)这段文字出自法国著名作家
A.都德
B.莫泊桑
C.雨果
D.巴尔扎克
(3)小说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那个挂项链是假的,在整个故事情节中是
A.高潮
B.发展
C.开端
D.尾声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