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ㅤㅤ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ㅤ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ㅤㅤ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ㅤㅤ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ㅤ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ㅤㅤ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①黜陟使,畿内道②未有其人,右仆射李靖曰:“畿内事大,非魏征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宫,亦非小,朕每行不欲与其相离者,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令李靖充使。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有上封事者云:‘何为恒差山东众丁于苑内营造即日征役似不下隋时。’如斯诋毁,有似咒诅。“侍中魏征奏称:“国家开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臣谏其君,甚须折衷,从容讽谏。汉元帝尝以酎③祭宗庙,出便门,御楼船。御史大夫薛广德当乘舆免冠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言,臣自刎。’元帝不悦。光禄卿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广德言可听。’元帝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太宗大悦。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荒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①诸道:唐按自然山川形势而划分的地理区域,分天下为十道。②畿(jī)内道:唐建都的地方,即关内道。十道之一。③酎(zhòu):重酿的醇酒。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C
A.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 | 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
B.所以上封事者尤多 |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C.宜从桥 | 宜乎众矣(《爱莲说》) |
D.安而能惧 |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
①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辄有所言,大非道理。
②元帝曰:晓人不当如是耶!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何为恒差山东众丁于苑内营造即日征役似不下隋时
(4)【甲】【乙】两文都谈到了治国之道,若要安邦定国,诸葛亮和唐太宗的相同观点是君主要做到 ①
广开言路
广开言路
、②任用贤臣
任用贤臣
,而魏征认为君主还需做到③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
。【乙】文中,唐太宗“每行不欲与其(魏征)相离“的原因既有“适为其见朕是非得失”,还因④能为太宗排忧解难
能为太宗排忧解难
。(①~④均用自己的话作答)【答案】C;广开言路;任用贤臣;居安思危;能为太宗排忧解难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17 8:0:8组卷:44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2 23:0:3组卷:34引用:1难度:0.7 -
2.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一箪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尽其才 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君子成人之美 A.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蹴尔而与之 聚室而谋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苛政猛于虎也 D.乡为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鱼为业
A.文章开头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中第②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在生死关头却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C.文章通过“不辨礼仪”接受“万钟”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论证非常有力。
D.本文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经受住考验”的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发布:2024/12/27 1:0:4组卷:14引用:3难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54引用:4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