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班级要制作“诗文中的典故”主题展板,请你协助。
他们的诗作 | |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典故内涵】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典故内涵】 |
他的传记 | |
吕蒙传 陈寿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御二人,意性期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①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②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勖助③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节选《三国志•吕蒙传》)【注】①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②孟德:曹操,字孟德。③助助:勉励。 |
(1)下列对两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B
A.“满”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B.《春夜洛城闻笛》重在以诗人的情感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
C.《泊秦淮》描绘出秦淮河岸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D.古诗中常有感慨家国兴亡的主题,《泊秦淮》就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
(2)解释加点词语。
加点词 | 方法提示 | 解释(填写文字) |
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 结合语境。 | A但 只,只是 只,只是 |
权谓蒙及蒋钦曰 | 查阅词典:①追上:赶上。②到,等到。③和,与。 | B及 和,与 和,与 |
宜急读《孙子》 | 关联教材:宜乎众矣。(《爱莲说》) | C宜 应当 应当 |
D
D
A.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B.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D.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把展板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②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请你完成“他们的诗作”展板。
(5)请你借鉴对《春夜洛城闻笛》的典故点评,完成对《泊秦淮》的典故点评。
请你继续完成“他的传记”展板。
(6)文言文选段《吕蒙传》中有用成语典故,请你找出来,先解释其意思,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B;只,只是;和,与;应当;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2 8:0:10组卷:10引用:1难度:0.8
相似题
-
1.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①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②,无那③金闺④万里愁。
【注】①海风:从边地沙漠南海吹来的风。②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③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一作“谁解”。④金闺:对女子闺阁的美称,指家庭。
( 1)请赏析第二句中“独”字妙在何处?
( 2)请结合三四两句中的主要意象,分析诗人情感。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59引用:2难度:0.3 -
2.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山馆①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②穿云翠,畲③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期间,大约是他晚年所作。②岫 (xiù):峰峦。③畲 (shē)田:开垦过三年的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萧条”一词 写出了山馆的寂寥冷清,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B.颔联写诗人所见傍晚之景:树因秋色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归巢。
C.尾联诗人自比陶潜,陶潜有亲友送酒,而自己只有残菊相伴,内心惆怅不已。
D.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生动再现了山馆秋景,意蕴悠长,回味无穷。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两句的妙处。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42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①去,萋萋满别情。【注释】①王孙:此指远游的人。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春草起兴,想象独特,巧妙地把眼前春色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
B.第三联中“侵”“接”二字承接“又生”,描绘出了芳草蔓延扩展之势。
C.尾联点题,芳草青青的古原成为送别的背景,“草”与“送别”自然浑成。
D.“萋萋”与“离离”相照应,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伤春与伤离别之情。
(2)诗的第二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浅近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成为千古绝句。请简要分析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2引用:3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