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郝柏林,何妨吟啸且徐行 清晨,北京中关村。一位两鬓略见斑白的男人,穿褪色蓝的确良,推着自行车,书包斜挎,精神满满地走向计算中心,周身洋溢着“对一天工作即将开始的期待、兴奋和执着”。二十年后,已在硅谷做了多年工程师的符洪,见到来美国研究访问的郝柏林,觉得眼前的导师还和记忆中这幅鲜明的画面里一样年轻--
那时,他是“文革”后中科院首批增选的最年轻学部委员之一,是中国统计物理学研究的核心人物,还是国内混沌研究的先驱。他最早在国内提倡利用计算机解决复杂问题。
在学生面前,郝柏林毫不掩饰“一直在从事第一线的具体科学工作”的自豪。投身理论物理一甲子,他亲身实践着“两弹元勋”彭桓武先生“用理论物理的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纵横捭阖,所向披靡”的格言。直到2018年3月7日去世前一天,84岁的他还在与同事发邮件讨论他们合作的著作,去世当天上午还在用笔记本电脑工作。
与郝柏林在中科院共事近30年的刘寄星回忆:20世纪70年代,郝柏林与于渌一起担负了用骨架图计算临界指数的工作,而计算到关键时刻,郝柏林犯病,仍坚持卧床工作。1962年,他在莫斯科大学读研究生时,翻译《量子场论方法在统计物理学中的应用》,只吃点面包喝点茶,创造了一昼夜译出一万字的纪录。同一时期,更具传奇色彩的是,他通过了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朗道设计的“朗道势垒”,即一门数学和八门物理组成的理论物理“最低标准”考试--要知道他最初留苏时分配到的是矿业经济专业,通过自学他不仅成功转入哈尔科夫大学物理数学系,还在3年内修完了5年本科课程--可惜考最后两门时,朗道突遇车祸丧失智能,未能由他亲手将其名字写入通过者名录,因此郝柏林也从不对外宣称自己是“朗道的学生”。此前28年间通过该考试者仅仅43人,至少有18人后来成为苏联或加盟共和国科学院院士或通讯院士,更有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即使在理论物理受到严重冲击的“文革”时期,他也没有颓废。一方面积极参与完成胰岛素结构分析、天线小型化、地震活动分析等国家任务,“挨整”时则“躲在家里”求解三维伊辛模型,最终求得的一个封闭近似解,被王竹溪先生称为“迄今最好的结果”。
在“五七”干校劳动时,每天傍晚两三个小时自由活动时间,他就打开自带的木箱子,在上面写作最早的计算机语言--FORTRAN教科书,该书在“文革”后一版再版。
郝柏林从不以聪明人自居,还一再告诫学生,“我见过的自认为聪明的人没有一个做成了事”。相反,这位“科学战士”把老老实实做学问挂在嘴边,身体力行,对学术腐败深恶痛绝。
2007年,郝柏林公开批评某些科学机构领导人“官越大,文章越多”。“要抓科学界领导和政府官员的不端行为”,“研究生导师没有权力在学生的每篇文章上署名”,“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管理和资助体制必须改变”,“警惕用宽容失败掩饰研究资源的浪费”,“必须撤消一大批管理和评估机构”……
他也因此招来一些人的嫉恨,引来不少匿名攻击。朋友劝他发声正名,他说,“我也许总的声明一次,以后概不理睬,为人做事,自有公论”。令刘寄星敬佩的是,郝柏林经常慷慨激昂地抨击学术官僚的昏言昏举,纯出自公心,从未有“取而代之”之意。
“他根本不像一些人流传的那样‘严肃地板着个黑脸’,对我们这些做学问的小弟弟,他完全没有门户之见,而且很容易接近。”中科院院士葛墨林记得,第一次见面后,郝柏林夫妇去他家,竟送上一捆用过的计算机程序纸,说背面可以做草稿用。
有学生视他为科学界的鲁迅。11年前,他欣然同意在科学网开博客,自言“至少部分减少‘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的状况”;晚年与友人聚会,念及“文革”中含冤早逝的青年物理家孟宪振,以及遇害的熊大缜(清华叶企荪先生之徒),其悲愤往往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7月第二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C
A.郝柏林院士投身理论物理一甲子,是我国统计物理学研究的核心人物,国内混沌研究的先驱。
B.他读研究生时,创造了一昼夜翻译出一万字的记录;他求解三维伊辛模型的结果,获得了王竹溪先生的称赞。
C.在苏联留学时,他挑战“朗道势垒”却因朗道的车祸意外没能完成所有考试,留下终生遗憾。
D.他经常抨击学术官僚的言行,批评某些科学机构的领导人,因此招来一些人的嫉恨,甚至匿名攻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
A.文章以时间先后为线索,概括了郝柏林院士一生的学习和研究历程,以及对我国理论物理研究的突出贡献。
B.开头通过对郝柏林学生的回忆画面的描写,既写出了郝柏林先生的精神面貌,也使文章语言更灵动活泼。
C.文中多处引用他人对郝柏林的评论,饱含了解他的人对他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感染力,资料更翔实。
D.文章以比较平实的叙述为主,而题目和末尾引用的古典诗句,既增强了文采,也使文章显得蕴藉厚重。
(3)文章写出了郝柏林院士的哪些品格?请简要概括。
【答案】C;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12引用:3难度:0.7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罗阳:才见霓虹君已去 英雄谢幕海天间 舰载机歼-15顺利完成起降航母训练,战机美丽雄健的起降身姿,相信会永远定格在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脑海中。然而,11月25日,就在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靠岸后,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殉职,享年51岁。
“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 按照计划,罗阳登上辽宁舰,参加舰载机歼-15的起降训练任务。对航母和歼-15飞机来说,这个训练至关重要。
作为歼-15飞机的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感到责任重大、心潮澎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和罗阳一起在辽宁舰上参加训练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
歼-15成功起降后,罗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由于此前训练任务异常繁重,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直到任务成功完成后,他才跟妻子通了一次电话。罗阳对妻子说:“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没想到这次通话就成了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话。
“从上航母前一周到最后牺牲、罗阳的行程紧张,非常劳累。”褚晓文告诉记者,“他率沈飞参加珠海航展,然后飞到北京参加会议,回到辽宁后又搭乘直升机飞赴大连辽宁舰,可以说是马不停蹄。上了航母,把东西放好,他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上了塔台。”
褚晓文回忆,自己曾劝罗阳休息一会儿再干。“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罗阳这样回答他。
罗阳在航母上的各个监测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检测各个系统;晚上参加海事协调会,和试飞人员沟通。
褚晓文说:“他非常疲惫。要知道,除了歼-15飞机,罗阳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也许是前期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透支了罗阳本来强健的体魄。11月25日12时许,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英年早逝。
据了解,罗阳原来每年都会做体检,未曾发现什么异常。今年由于工作异常忙碌,集团年初的体检,他没能参加,潜在的心脏问题也没有机会被发现。
“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 前20年研发设计飞机,后10年制造生产飞机,这是罗阳30年航空报国的人生轨迹。
罗阳198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任设计员,先后担任九室党支部副书记、织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自觉承担国家使命的责任感。”褚晓文说,“尤其是航空工业的人,有着强烈的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担当意识。”
罗阳服务过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飞集团曾为中国贡献了歼-6、歼-8等几代主力战机。
近年来,作为我国重要的开击机制造基地之一,沈飞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
“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罗阳生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特殊性。和一般企业相比,沈飞有8个字,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是人们记住的罗阳生前的一句话。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罗阳曾就读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天星桥中学。
②罗阳殉职后网友留言:“中国的强大,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有汗水有泪水,更有热血!为国家强大而献身的人永垂不朽!”“当歼-15展翅腾飞的时候,我们要感谢‘罗阳们’勤勉踏实地工作,为了国力的提升,罗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向他们致敬!”
③歌颂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你是否听见?双手化翼梦想翱翔蓝天。转身瞬间你的身影海天间我懂了什么是永远。等到这一天却说了再见海的声音呼唤,回头看一眼。壮志豪情已是云霞满天,长长的海岸线,一行行永恒的诺言。等到这一天却有些缠绵浪涛挽留落在梦里的火焰生命这样成为阳光点点,深深的大海里,一次次耀眼地闪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第一段先写舰载机歼-15的成功起降,接着却笔锋一转,写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殉职,大喜继之以大悲,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B.文章善于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而罗阳的语言朴实自然,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大道理,着意突出了罗阳低调踏实、平易近人的一面。
C.罗阳以身殉职,为国家使命而牺牲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与他在重庆求学期间受到的红岩精神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
D.罗阳自觉承担国家使命,为了国力提升而勤勉踏实工作,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而可歌可泣,值得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褚晓文的这句话道出了罗阳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肩负的重大责任,超乎常人想象。
B.“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这是罗阳与家人最后一次通话时说的话,反映了罗阳完成重大使命后的如释重负之感和由衷的自豪。
C.“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这反映出罗阳在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时,具有超越一般企业家的觉悟和思想境界。
D.“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说明在罗阳的心里,使命和荣誉是不可得兼的,有时为了国家使命,必须舍弃个人荣誉。
(3)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每个人都应具备将个人价值融汇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时代精神。你认为罗阳身上具有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发布:2025/1/10 8:0:1组卷:1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热情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分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一一但最后不得不快快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30年代就见到毛,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一一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恩来而不是与毛在一起一一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位置。”
毛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一一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毛泽东传》,有改动)(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内容上,精练地概括了毛泽东一生丰富的革命经历,表明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
B.毛泽东的性格有“两重性”:他既有“虎气”,又有“猴气”;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
C.毛泽东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他写的字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但是非常符合书法规则。
D.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中国起死回生。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发布:2025/1/1 1:30:1组卷:3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罗阳:才见霓虹君已去 英雄谢幕海天间 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机歼-15顺利完成起降航母训练,战机美丽雄健的起降身姿,相信会永远定格在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脑海中。然而,11月25日,就在“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靠岸后,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殉职,享年51岁。
“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 按照计划,罗阳登上“辽宁舰”,参加舰载机歼-15的起降训练任务。对于航母和歼-15飞机来说,这个训练至关重要。
作为歼-15飞机的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感到责任重大、心潮澎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和罗阳一起在辽宁舰上参加训练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
歼-15成功起降后,罗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由于此前训练任务异常繁重,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直到任务成功完成后,他才跟妻子通了一次电话。罗阳对妻子说,“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没想到这次通话就成了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话。
“从上航母前一周到最后牺牲,罗阳的行程紧张,非常劳累。”褚晓文告诉记者,“他率沈飞参加珠海航展,然后飞到北京参加会议,回到辽宁后又搭乘直升机飞赴大连‘辽宁舰’,可以说是马不停蹄。上了航母,把东西放好,他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上了塔台。”
褚晓文回忆,自己曾劝罗阳休息一会儿再干。“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罗阳这样回答他。
罗阳在航母上的各个监测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检测各个系统;晚上参加海事协调会,和试飞人员沟通。
褚晓文说:“他非常疲惫。要知道,除了歼-15飞机,罗阳他们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也许是前期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透支了罗阳本来强健的体魄。11月25日12时许,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英年早逝。
据了解,罗阳原来每年都会做体检,未曾发现什么异常。今年由于工作异常忙碌,集团年初的体检,他没有能参加,潜在的心脏问题也没有机会被发现。
“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 前20年研发设计飞机,后10年制造生产飞机,这是罗阳30年航空报国的人生轨迹。
罗阳198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任设计员,先后担任九室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从事研发及负责人20年后,罗阳2002年7月改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董事长,后任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2008年12月兼任中航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分党组成员。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自觉承担国家使命的责任感。”褚晓文说,“尤其是航空工业的人,有着强烈的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担当意识。”
罗阳服务过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飞集团曾为中国贡献了歼-6、歼-8等几代主力战机。
近年来,作为我国重要的歼击机制造基地之一,沈飞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
“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罗阳生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特殊性。和一般企业相比,沈飞有8个字,‘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是人们记住罗阳生前的一句话。
(材料来源:《人民日报》,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罗阳曾就读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天星桥中学。
②罗阳殉职后网友留言:“中国强大,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有汗水,有泪水,更有热血!为国家强大而献身的人永垂不朽!”“当歼-15展翅腾飞的时候,我们要感谢“罗阳们”勤勉踏实地工作,为了国力的提升,罗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向他们致敬!”
③网传歌颂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你是否听见?这一去请不要走得太遥远,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双手化翼梦想翱翔蓝天,转身瞬间你的身影海天间,我懂了什么是再见,你在眷恋我在想你的海边,我懂了什么是永远,等到这一天却说了再见,海的声音呼唤回头看一眼,壮志豪情已是云霞满天,长长的海岸线一行行永恒的诺言,等到这一天却有些缠绵,浪涛挽留落在梦里的火焰,生命这样成为阳光点点,深深的大海里一次次耀眼的闪现。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最合理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写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机的成功起降,接着却笔锋一转,写现场总指挥路罗阳的英年殉职,大喜继之以大悲,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B.文章善于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而罗阳的语言朴实自然,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大道理,着意突出来罗阳低调踏实、平易近人的一面。
C.罗阳以身殉职、为国家使命而牺牲来最可宝贵的生命,这与他在重庆求学期间受到的红岩精神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
D.罗阳们自觉承担国家使命,为了国力提升而勤勉踏实工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而可歌可泣,值得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
A.“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罗阳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肩负的重大责任,超乎常人想象。
B.“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这是罗阳最后的话,反映了罗阳完成重大使命后的如释重负之感和由衷的自豪。
C.“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这是罗阳拒绝休息的理由,也足见罗阳的工作责任心之强,工作热情之高。
D.“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这反映出罗阳在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时,具有超越一般企业家的觉悟和思想境界。
E.“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说明在罗阳的心里,使命和荣誉是不可得兼的,有时为了国家使命,必须舍弃个人荣誉。
(3)有人评论说:“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请从材料中找出此论的相应论据。发布:2025/1/10 8:0:1组卷: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