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星恐怖地上升着,渐渐占据了半个天空。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层中的风暴,那风暴把云层搅动成让人迷茫的混乱线条。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层下是沸腾的液氢和液氦的大洋。著名的大红斑出现了,这个在木星表面维持了几十万年的大旋涡大得可以吞下整整三个地球。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谁都无法相信小小的地球能逃出这巨大怪物的引力场。
从地面上看,地球甚至连成为木星的卫星都不可能。我们似乎就要掉进那无边云海覆盖着的地狱中去了。但领航工程师的计算是精确的。暗红色的迷乱的天空继续缓缓移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西方的天边露出了黑色的一角,那黑色迅速扩大,其中有星星在闪烁——地球正在冲出木星的引力魔掌。我们的星球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氢和液氦的巨浪。木星巨大的引力把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
离开木星时,地球已达到了逃逸速度,它不再需要返回潜藏着死亡的太阳系,而是向广漠的外太空飞去。漫长的流浪时代开始了。
(1)下列句子中的“似乎”和文段中加点的“似乎”,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AA
A.实验进行到一半,他们似乎就要找到突破点了,可惜结局并不令人如意。
B.他看到前方四五十米处似乎躺着一个人,便跑回车里,告诉班长。
C.他望了我一眼,轻声地说:“时间不早了,我们似乎该启程了。”
D.这一双眼睛似乎是娇嫩的矢车菊的蓝色,眼神柔和而又温暖。
(2)破折号表注释说明是比较常见的使用方法,但是它的说明方式各有不同。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段中的破折号在说明方式上相同的一项是 BB
A.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B.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弯着腰走过这条隧道,就看见一道门。第一眼就看见一架印刷机。——这就是那时候的地下印刷所。
D.他就采取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肝部。
(3)画线句子中作者将地球比作“气球”,将木星的大红斑比作“巨眼”,请分析含义。
【答案】A;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8/9 8:0:9组卷:4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简单说,阴历以月亮为参照,先有月,后有年;阳历以太阳为参照,先有年,后有月。 ① ,用阳历可以看季节的春夏秋冬。早期人类文明大多采用阴历,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因为月亮比较容易观测,30天左右就能观测一个轮回。不像太阳,② 。
中国古代最初也用阴历。但阴历有一个问题:十二个朔望月是354天,比一个回归年的365天少了11天。这样的话,每过一个阴历年,时间就会提前11天。月份就会越来越提前,和季节对应不上。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中国古人,他们将朋历和阳历相结合——用朔望月来确定月,也用回归年确定年,二者差的天数通过设置闻月的方式补齐。比如说我们用农历时会出现“闻四月”的情况,就是过完了四月又③ 。这个临时加入的闻四月,就是为了凑齐阴历与阳历差的天数。
(1)下列各句中的“容易”与上面文段中加点的“容易”一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容易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
B.秋凉时节运动出汗后若不及时换衣,很容易感冒生病。
C.这几组形近字容易混淆,请同学们注意其书写。
D.好不容易才找到水源,干渴了一天的他们高兴地叫喊起来。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发布:2025/1/1 4:0:1组卷:8引用:6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元稹《咏廿四气诗》中的这两句诗,描绘了霜降时节天空高旷和万物萧瑟的状态。进入霜降之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① 。就全国平均气温而言,“霜降”节气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从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看,霜降节气是寒气强于金气的开始。金气是指秋季的凉气,寒气是指冬季的冷气,秋分是金气增长的顶点,之后随着秋之金气的减弱,冬之寒气逐渐增强。霜降之前,金气强于寒气,天气比较凉爽;霜降之后,寒气强于金气,② 。金气与寒气此消彼长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立冬之时才告结束。
霜降期间,白天较热,夜晚气温却很低,逐渐低至零下。此时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天地闭塞则降雨减少,最大的特点就是寒和燥。霜降节气以后早晚温差比较大,水汽明显减少。寒和燥成了这个节气最主要的特点,因此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做好“外御寒,内清热”,补充水分,防寒降燥。这时也正是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因此,③ 。
(1)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助人为乐,自己也会因之而获得快乐。
B.寒冷又乏食物的冬天,叫人好生难捱。
C.故地重游,物是人非,谁不感慨唏嘘?
D.老师提醒学生,不要“人在曹营心在汉”。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发布:2025/1/1 3:0:1组卷:13引用:6难度:0.4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8 8:0:1组卷:8引用:2难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