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古人如何处理垃圾妙如 ①生活不息,垃圾与人居环境紧密相关,此关系亘古不变。现代化的垃圾处理早已系统化、全球化,那么我国古代又是如何处理垃圾的呢?
②古时候的废弃物没有现在复杂,主要是生物排泄物、厨房废弃物、建筑垃圾、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破损的生活用品。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录,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法律曾明文规定,随地乱扔垃圾的人会被直接剁手。因此,人们很早就发现植物晒干焚烧后的草木灰可作肥料。其他垃圾有的被自然填埋,有的于燃烧后被填埋。当时的粪便处理措施主要分为还田和养猪两种。人粪养猪在两汉时期较为普遍,当时的猪圈与人厕被合为一处,既为人行方便,又为猪提供食物。古人因此把厕所称为“圂”。
③唐宋时期,朝廷建立了严格的垃圾处理制度,明确了废弃物倾倒的位置,以便集中处理,减少污染。《唐律疏议》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意思是:穿通墙壁放出污秽物的,杖六十;专门放水的,不论处。主管官司不禁止侵害的,与犯罪人同罪。宋朝初期设有街道司,专门负责巷道清洁、疏浚沟渠等事项,“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每支钱犒之”。
④民间也积极参与垃圾治理。有文献提到,唐朝的长安居民会随身携带“哕厥”,它类似今天的垃圾袋。肉骨鱼刺等垃圾,用“渣斗”收纳,对这种宽沿、深腹、喇叭口的专门容器,人们还可根据口径按需使用:大的盛放餐桌垃圾,小的装茶渣和废水。垃圾分类的萌芽已清晰可见。史书还记载了唐朝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生,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的故事,裴明礼由此成为我国因垃圾回收登上富豪榜的第一人。
⑤废品回收中隐含的商机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参与意识,客观上也促进了环境治理。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详细描述了当时有人因争夺垃圾资源而闹上法庭的事情:“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去,谓之‘倾脚头’,各有主顾,不敢侵夺,或有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
⑥元代和明朝前期的垃圾回收已经产业化,有专人负责将垃圾分门别类,方便后面的回收人员各取所需,据说小到一块皮革、一根骨头、一片羽毛。收购者都不忍遗弃,会将其巧妙加工制成有用物品。垃圾变废为宝,环境也因此变得干净卫生。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盛赞元代的城市清洁:“一切道路皆铺砖石,蛮子州中一切道途皆然,任赴何地,泥土不致沾足。”明代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用“清澈透明,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样又咸又涩”来形容苏州城的水。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清洁的城市。
⑦然而,到了明末和清朝,垃圾治理的荣光不再,环境保护的状况更是一落千丈。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里这样描述开封城:“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场,觌面不识。”可见当时垃圾完全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⑧清朝则更甚,虽有《大清律例》规定“如有穿墙出秽物于道旁及堆积作践者,立即惩治”,却无任何具体配套处罚措施,以致屋外的垃圾堆比房屋还高,老百姓回家像进山谷一样,这一恶劣状况曾被记载于《燕京杂记》中:“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入门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⑨我国古代的垃圾回收,既有全民行动的辉煌时期,也有疏于治理的惨痛教训,垃圾处理的艰巨工程,任重而道远。
(选自《山西晚报》2023年4月11日,有删改)(1)阅读文章,说说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⑧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B
A.有史以来,人类就一直在为垃圾寻找“归宿”,如何与垃圾“相处”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B.古时候的垃圾就是生物排泄物、厨房废弃物、建筑垃圾、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破损的生活用品。
C.我国元代和明朝前期的垃圾回收已经产业化,有专人负责将垃圾分门别类。
D.明末和清朝时,垃圾完全处于无人管理的放任状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更是一落千丈。
【答案】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5 8:0:9组卷:17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饿了,吃个“塑料袋”吧》一文,回答各题。
①要是有个人在你面前吃塑料袋,那画面是不是不可想象?但最近在印度,还真有人吃塑料袋。这种塑料袋可以直接放嘴里干吃,不想干吃,还可以溶到水里喝!
②发明这个塑料袋的印度小哥名叫Ashwath Hedge,出生在印度芒格洛尔的郊区,那里垃圾成山。他说:“我是个印度教徒,对我们而言,太阳、土地、水里都有神灵。为了自己,为了后代,我们必须努力。”
③2012年,他找来十多个志同道合的专家,历经4年,自己掏钱尝试了上百种原料,不断实验,终于找到合适的原料和配方比例,研发出可食用塑料袋。
④这种袋子用12种可食用原料做成,包括马铃薯、木薯、玉米、植物油等100%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有害物质,连袋上的油墨都可以吃。
⑤如果不想吃,大可把它扔了,完全无害。在野处,180天降解;埋土里,45天;放水里,一天;沸水里,只要15秒。就算烧了也不会产生污染,没有刺激性气味,更没有有毒气体。凭借这款塑料袋,小哥还入选了印度《福布斯》杂志2017年的“30under30”。
⑥小哥应印度环保部邀请,回到芒格洛尔成立了EnviGreen公司,随后建厂,现在每月能产大约1吨可食用塑料袋。他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说,以后还准备进军牛奶袋产业。大家喝完袋装牛奶,就可以把包装吃了,一点儿都不浪费。
(选自《意林•青年励志馆》,有删改)
(1)文中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文中第⑤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中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除?为什么?
(4)助力环保,我们在行动。生活中,有哪些好的环保建议?请你写出两条。发布:2024/12/10 22:30:1组卷:145引用:13难度:0.7 -
2.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吗
①“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酸性体质会导致各种疾病,甚至诱发癌症。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治愈疾病,维持健康,食物也有酸碱之分。我们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
②这套说法你一定经常听说,它被不少人奉为养生经典。然而,就在2018年11月2日,这套理论终于被“官宣”为伪科学,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罗伯特•欧阳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这位罗伯特就是大名鼎鼎的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他将红肉、糖、蛋、奶制品、酒精、咖啡等归类为酸性食物,将蔬菜、水果、谷物、鱼类等归类为碱性食物。他不仅写了四本书来推广这套理论,还大胆地以这套理论为依据治疗癌症患者,癌症患者按照他的要求,放弃化疗,采用他独创的碱性疗法治疗,吃碱性食物,注射高达500美元一针的小苏打针剂,最终导致癌症患者病情恶化到四期。
③酸性体质,碱性体质,从哪里测定?罗伯特的理论语焉不详,因为根本就无法测定。流遍我们身体每个角落的血液,PH值在7.35-7.45之间,是偏碱性的,胃液PH值在0.5-1.8之间,可以说是非常“酸”了,而再向下到了肠道,又变成碱性的了。排泄物尿液,酸碱跨度非常大,PH值从四点几到八点几都有可能。体液的酸碱是根据特定器官所需要的环境决定的。比如胃液需要用酸来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达到消化目的,同时保持胃蛋白酶的活性,肠液偏碱性,是因为胰蛋白酶需要碱性的环境;尿液酸碱度跨度大,是因为肾脏有调节作用。人体是酸是碱,测哪里,还是取均值?显然都不合适。
④在中医理论里,也没有酸碱体质一说。国医大师将人体分为九种体质。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认为体质秉承于父母,和遗传有关,同时又和生活地域、生活习惯、所患疾病等有关。人的体质虽然先天已有偏向,但后天调理也可以“去峰填谷”,做一些改善。
⑤人体不好说酸碱,那食物呢?在食品化学分析中,食品燃烧后所剩灰烬中,如果含有磷、硫、氯元素较多,溶于水后可生成酸性溶液:如果灰烬中含有较多钾、钠、钙、镁元素,溶于水后可生成碱性溶液,这就是食物酸碱性说法的由来。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功能,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
⑥其实,我们害怕的“酸性体质”,是被偷换了概念,酸性体质致病是一种误解。以肿瘤为例,人在患了肿瘤之后,可能会导致病灶周围的酸性成分偏多,这是病在前,酸在后,而不是因为体质偏酸导致了肿瘤产生。
⑦那我们该怎样选择饮食呢?其实,就两点:全面、均衡。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这样的饮食结构才能称为健康的饮食结构。
(1)文章第①②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遍身体每个角落的血液,是偏碱性的。
B.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体质虽然先天决定已有偏向,但后天调理也可以做些改善。
C.人在患了肿瘤之后,一 定会导致病灶周围的酸性成分偏多。
D.第⑤段划线句子承上启下,由对人的酸碱体质的说明转入对食物酸碱性的说明。
(4)小明的妈妈是一位忠实的“酸碱体质”理论信奉者,不吃酸性食物,只吃碱性食物。请结合全文观点予以反驳,使其健康饮食。发布:2024/11/24 7:30:1组卷:237引用:5难度:0.7 -
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大雪天气为何不在大雪节气 ①“小雪”和“大雪”是我国著名“24节气”中的两个节气。小雪节气在前,大雪节气在后。按通常理解,大雪节气的雪应比小雪节气下得大;但其实,小雪节气的雪比大雪节气大,是我国华北乃至北方地区的普遍规律。
②以北京为例。为了简化统计,本文用主要含小雪节气的11月代替“小雪”节气。主要含大雪节气的12月代替大雪节气。统计出现积雪深度5厘米以上(大雪天气)的月最大雪深,结果发现,在所有69年资料中,只有7年的11月份最大雪深比12月小。如果雪深标准从5厘米提高到8厘米,则69年中无例外地11月都比12月大。其实,比北京冬季更冷更北的地区,由于10月已有零下低温,因此,不仅11月最大雪深大于12月,而且10月最大雪深也大于11月。即,北方大雪都在初冬而非隆冬。
③实际上,只要天气条件合适,甚至立冬节气之前,北京偶尔也能降下罕见大雪。例如2003年11月6日,北京一场大雪,积雪深度达17厘米,远远超过了北京69年积雪记录中11月份11厘米的历史最大记录。
④“小雪”的雪比“大雪”大,主要是因为小雪节气在前,气温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比大雪节气大,大雪的可能性也越大。
⑤其实,在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雪最大、大雪最多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因为那时气温更低、大气中水汽更少)。而是在2月下旬的雨水节气。还以北京为例。北京1959年2月25日和1979年2月23日,两天最大积雪深度都达到了创纪录的24厘米!究其原因,与“小雪”的雪比“大雪”大是类似的。即2月下旬已过全年最冷时期,冬末初春天气,南方暖空气开始活跃,水汽开始丰富;而此时北方冷空气势力仍强,强强对峙,密度较小的暖气流在密度较大的冷气流背上强烈、持久上升,遂可能降下大雪。
⑥所以,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中的大多数气象台站,冬季中最大积雪深度大都有秋末初和冬末春初两个高峰,隆冬反是相对低谷的规律。
⑦很有趣,我国东部中部冬季最大的降雪天气,不在最为严寒的东北地区,而在南方,间则在“小寒(1月5-6日)”“大寒(1月20-21日)”,也不在大雪节气。东北许多地区最积雪深度虽然都在50厘米以上,甚至60厘米,但是并非一场雪所成,而是雪后不化,多场累积所致。实际上那里每场雪反而都不大,因为那里极为严寒。我国东部中部地区最大雪,令人意外地出现在江淮、江南北部地区(但很快化完)。主要是这里纬度低,发生降雪暖气流层比北方更加深厚,水汽总量也更丰富的缘故。例如1954年末到1955年元旦一年持续两三昼夜的大雪,北纬32度附近最大雪深都在40厘米左右。其中安徽寿县和江苏南京分别达到52和51厘米。80年代中期的一个隆冬(记得在1月中下旬),我们一行从北京飞去杭州开会,正遇大雪,飞机在杭州盘旋20多分钟,最后只好伺机降落在上海机场。这场大雪雪深最大的地方也有45~50厘米。
⑧这里最大降雪多发生在1月份小寒大寒节气的原因,主要是这里冬季暖和,所以只有最冷时期才有合适的零下低温以利于降大雪。至于地域发生在江淮的原因,是这里纬度南北适中,江淮以北冬季严寒水汽条件较差,江淮以南气温过高,都难降“鹅毛大雪”。广而言之,我国南方凡冬季温暖的地区,如有大雪,一般都下在最冷的小寒大寒而非大雪节气。
(作者:林之光。摘编自《科普时报》11月22日,有删改)(1)你有一位广州的朋友想来郑州欣赏大雪飞扬的美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图,告诉他(她)最有可能达成心愿的节气是
A.小雪 B.大雪 C.雨水 D.大寒
(2)文章第⑦段末尾写“我”的一次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材料,与本文相比,说说它们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当片片金黄的银杏叶随寒风开始旅行,光秃秃的树木孤独地摇晃着,小雪时节即将来临,意味着冬天真正来到了。
“小雪”是寒冷天气的开始,但中国幅员辽阔,小雷时节北方虽已霰雪纷纷,但江南地区呈现的依然是深秋景色。唐代诗人陆龟蒙是这样描绘的:“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而在南国炎洲,更是温暖如春,唐人张登《小雪日戏题绝句》道:“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这里不但没有雪,而且梧桐依旧绿意盎然,朱槿花依旧美丽盛开,风光融融宜养生,连老天的雨露都偏向了这里。
(作者:徐新。摘编自《“小雪”诗情》2019年11月19日《齐鲁晚报》)发布:2024/11/2 8:0:1组卷:1引用:2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