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57.8%的青少年选择微信作为与朋友沟通的媒介,有41%的会把网上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加入自己的朋友匮,有59.4%的会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家人或朋友的照片,高达69.6%的青少年相信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大部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甚至很多青少年相信诸如不转发信息就代表没爱心、不孝顺,不转发信息,家人将会如何等诅咒式的理由,就随意转发了。
材料二:近年来,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违法犯罪频发,不法分子通过一些违法违规网络服务平台,传播获取钓鱼木马、个人真实身份和账号信息,利用网络改号电话、短信群发器等大肆实施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此,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决定从2016年5月初开始集中开展涉网络诈骗等多发性犯罪网络服务平台专项整治。
材料三:2022年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91.6%的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此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不到五成,其中有四成家长认为效果不够明显。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二谈谈,青少年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结合材料三谈谈如何推广和完善“青少年模式”,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青少年上网要增强哪些意识和能力?
【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青少年使用微信比较普遍,但缺乏安全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
(2)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做到安全上网。②提高媒介素养,提高甄别网上信息的能力,拒绝不良诱惑。③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学会理性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懂得维权的方式和途径,用法律手段维权。
(3)如:将网络素养纳入义务教育基础课程系统规,划与组织,通过自主阅读、活动研讨等灵活而深入的方,提升网络素养,将家庭纳入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之中,让家长懂网,在网络问题上与孩子建立开放友好的沟通关系;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探索用新的数字技术,为未成年人打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探索通过产品或技术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开发青少年版、建立防沉迷机制、试水网络教育。
(4)增强法律意识的道德意识;提高辨别能力、思考能力、自控能力。
(2)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做到安全上网。②提高媒介素养,提高甄别网上信息的能力,拒绝不良诱惑。③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学会理性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懂得维权的方式和途径,用法律手段维权。
(3)如:将网络素养纳入义务教育基础课程系统规,划与组织,通过自主阅读、活动研讨等灵活而深入的方,提升网络素养,将家庭纳入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之中,让家长懂网,在网络问题上与孩子建立开放友好的沟通关系;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探索用新的数字技术,为未成年人打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探索通过产品或技术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开发青少年版、建立防沉迷机制、试水网络教育。
(4)增强法律意识的道德意识;提高辨别能力、思考能力、自控能力。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9/15 17:0:9组卷:2引用:1难度:0.2
相似题
-
1.研究人员估计,目前中国青少年患上网瘾的人数已上升到3000多万。为避免网瘾,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①小泰: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上网有节制
②小安: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拒绝网络
③小新:利用网络放松身心,要无拘无束
④小滨:明确上网目的,不浏览无关网页发布:2024/12/29 5:30:5组卷:3引用:1难度:0.7 -
2.网络游戏、虚假交易是网络诈骗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骗子在社交平台发布卖游戏装备的广告,诱导受害人以“注册费、押金”等名义支付费用。当支付费用后再联系对方时,发现已被拉黑。对此,下列建议可取的有( )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全不信
②网络游戏影响学习,不沉迷
③遭遇网络游戏诈骗,不沉默
④通过网络支付费用,不草率发布:2024/12/28 2:0:1组卷:6引用:2难度:0.7 -
3.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各种游戏、应用的开发推广,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手机,成为“低头族”。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也加入了这个群体,成了十足的“手机控”。告别“手机”( )
发布:2024/12/28 2:0:1组卷:3引用:3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