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文本二: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
      季昌甚重之,以为谋主,呼曰先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贵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
      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
      臣光曰:孙光宪见微而能,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高季兴A既得B三州C请D朝廷E不除F刺史G自H以I子J弟K为之L不许。
(2)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中的“白衣”,其手法与《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相同。
B.“以嗣王属我”中的“属”,与《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含义不一样。
C.“遂固请退居”的“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字意思不同。
D.“见微而能谏”的“谏”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的“谏”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夔州刺史潘炕罢官时,高季兴领军突击,杀死了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马殷派袁诠率军攻打荆南,高季兴派水军迎战,被击败。
B.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君主,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想攻打楚国,最后被孙光宪劝阻。
C.高季兴的儿子高从诲承袭爵位之后,认为唐近而吴远,舍弃近的国家却臣服远的国家,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向后唐请罪,获得正式任命。
D.高从诲把梁震当兄长一样对待,而梁震因为自己年事已高、高从诲没有荒废先王遗业,请求退居。高从诲留不住他,每年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4)以下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来自《屈原列传》的句子,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
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5)高季昌据荆南时得以借鉴的治国之道与文本一贾谊所提倡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A;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11 8:0:9组卷:1引用:3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足以妻子 蓄:供养
    B.明君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
    ③然后从刑之 ④然后驱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发布:2024/10/17 16:0:2组卷:1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子之【1】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王令人谓太子曰:“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百姓恫恐。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醢之,遂杀燕王哙。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夭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千里畏人者也。《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2】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3】止其重器,谋燕众,置君而后去之,而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取材于《资治通鉴》注释:【1】子之:姬姓,战国时期燕国权臣。【2】本句意思是“《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3】旄倪(máoní):老人和幼儿。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子之位 明:申明
    B.五旬而 举:攻克
    C.王患焉 无:没有
    D.及其 更:改正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使市被攻子之 周公使管叔监商
    B.取之燕民悦则取之 周公知其将畔使之与
    C.箪食壶浆迎王师 未闻千里畏人者也
    D.民以为将拯己水火之中也 燕众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
    有人要我别攻占燕国,有人却要我乘机攻占它
    B.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假使新统治下的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只有转而心向别国罢了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各地有很多谋划来讨伐我的人,我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D.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古代的君子,有错就改;现在的君子,有错听之任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有意帮燕太子整饬君臣大义,却造成燕国内乱,百姓恐慌。
    B.孟子用周文王的事例告诫齐王应该以仁义为重,不要攻占燕国。
    C.孟子劝告齐王应该改变施政策略,推举新国君,然后离开燕国。
    D.燕人反叛令齐王后悔没听孟子建议,陈贾则去找孟子调合关系。
    (5)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孟子所说的施行仁政的方法。
    发布:2024/10/19 0:0:1组卷:2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辞让之诫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甲之强,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今王姑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臣闻,敌不可,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社稷坏,宗庙隳;首身分离,骨草泽;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王攻楚之日,则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王若不藉路于仇讎之韩、魏,必攻随阳、右壤。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应王。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是王失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四•顷襄王二十年》)(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若能持功A守威B省攻伐之心而肥C辞让之诫D三E王不足四F五伯不足六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出兵”中的“恶”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羞恶之心”的“恶”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B.“然”,文中为“这样”之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的“然”字,义为“对”“正确”。
    C.文中“而易患于后也”中的“易”字,与文中“敌不可易”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D.“首身分离,暴骨草泽”一句中的“暴”同“曝”,可以翻译为“暴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点明黄歇出使秦国的背景:楚国西陵被占,楚王祖坟被烧,被迫迁都,国势日衰,此时秦军又来伐楚。
    B.黄歇认为,秦、楚两强相争,犹如两虎相斗,得不偿失,反而会让其他国家坐收渔翁之利,实在是不可取。
    C.为使秦国退兵,黄歇表面上时时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劝说秦王,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如出一辙。
    D.黄歇提醒秦王,如果秦军执意要攻打楚国,那么,韩、魏等四国势必都会响应秦国攻打楚国,从中渔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
    发布:2024/10/18 14:0:1组卷:1引用:1难度:0.6
小程序二维码
把好题分享给你的好友吧~~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  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4.8.2  |  隐私协议      第三方SDK     用户服务条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