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秋天的怀念
林中洋 ①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
②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③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
④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母亲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
⑤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念地立刻睡着。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到我的小床上去。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
⑥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卷。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会很暴躁。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再学物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账的。
⑦我很年轻就去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
⑧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选自《散文》2017年第1期)(1)文章第二段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请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征。
(3)文章最后一段再一次写到“秋天”和“大雁”,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请联系本文,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1)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母亲”比喻成“全部天空”。②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母亲在儿子心中的崇高地位,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成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①爱美、讲究。中年后头发还烫得一丝不苟,衣着朴素却不失讲究。②心灵手巧。会织各种毛衣,做的吉他套也非常漂亮,并且汤圆也做得晶莹剔透,香甜酥糯。③关爱子女。因为“我”怕黑,常哄“我”入睡;“我”生病怕死,不断安慰“我”;“我”出国留学,分别时常偷偷流泪。④爱岗敬业。作为物理老师,常常早出晚归,晚上还批改作业和考卷。⑤勤劳。每到周日休息时,整天都在洗衣服,打扫房间。
(3)①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具体季节;②暗示母亲对南方家乡的思念(母亲是南方人,却一直生活在北方并在北方去世,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③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最后一句,通过想象,写“天堂”里很冷,“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是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情思进一步升华);④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4)①诗句的基本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②诗句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③表达了作者在母亲活着的时候,或未能理解母亲,未能表达感恩之心及时尽孝的遗憾。④诗句提醒我们,要懂得趁父母在世时表达感恩、及时报答。
(2)①爱美、讲究。中年后头发还烫得一丝不苟,衣着朴素却不失讲究。②心灵手巧。会织各种毛衣,做的吉他套也非常漂亮,并且汤圆也做得晶莹剔透,香甜酥糯。③关爱子女。因为“我”怕黑,常哄“我”入睡;“我”生病怕死,不断安慰“我”;“我”出国留学,分别时常偷偷流泪。④爱岗敬业。作为物理老师,常常早出晚归,晚上还批改作业和考卷。⑤勤劳。每到周日休息时,整天都在洗衣服,打扫房间。
(3)①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具体季节;②暗示母亲对南方家乡的思念(母亲是南方人,却一直生活在北方并在北方去世,文末写到大雁“有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③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最后一句,通过想象,写“天堂”里很冷,“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是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情思进一步升华);④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4)①诗句的基本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②诗句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③表达了作者在母亲活着的时候,或未能理解母亲,未能表达感恩之心及时尽孝的遗憾。④诗句提醒我们,要懂得趁父母在世时表达感恩、及时报答。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11 8:0:9组卷:2引用:1难度:0.4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月是故乡明(节选)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水,我的故乡小村倒是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④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⑤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有删改)(1)对第③④段作者回忆幼年时故乡的趣事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高高的山坡上看月亮。
B.躺在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C.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D.坑边苇子丛里捡鸭蛋。
(2)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其语言风格朴质无华。
B.第③段具体描述了家乡“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的美丽景色。
C.第④段梦中见到的两个月亮分别指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倒影。
D.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4)第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描写抒情,请举例并加以分析。发布:2025/1/3 9:0:2组卷:8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⑦在喀什、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节)(1)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因为
(2)文章在第⑦段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有什么作用?发布:2025/1/7 1:30:4组卷:2引用:1难度:0.6 -
3.现代文阅读理解。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①年少时家中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樱桃树。每年春天,樱桃树上总会挂满红得晶莹透亮的樱桃。摘一颗放到嘴里,令人唇齿留香、心旷神怡!
②有一年的春天,樱桃树开满了花,开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蜂蝶在樱桃花间飞舞,馋嘴的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樱桃那种特有的香甜味,就连在睡梦中,都是满树的樱桃在冲我微笑。
③一天早晨,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树枝摇晃的声响。我赶快爬起来,冲到院子里。竟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樱桃花间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经抽打完了,樱桃花像下雨一样落了一地。她正准备抽打另一棵樱桃树呢!
④我赶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母亲。任凭母亲如何解释,我都紧紧抱住她的双臂不放手。母亲无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花的用意了!”
⑤转眼间,樱桃花落了,两棵樱桃树都结满了青青的樱桃。尤其是我从母亲手中保护下来的那一棵,樱桃结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
⑥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那棵经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一颗颗樱桃仿佛一盏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而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我坚持不吃已经成熟了的樱桃,静候着那片青绿变成点点唇红。
⑦但结果令我失望,已经成熟的樱桃被吃光了,我保护的那棵樱桃树仍是满树青黄,并且树上的樱桃开始干瘪、变黑、脱落,渐渐的树干上的绿色也退去,变得干枯,毫无生机。母亲告诉一脸失望的我:这棵樱桃树由于在春天花开得太多,又未经抽打,所以结的樱桃也太多。由于水分、营养供应不上,它累死了!
⑧母亲用牺牲一棵樱桃树的代价告诉了我一个道理:_____。
⑨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贪心的,要学会取舍。心中贪念太多,只取不舍的结果,就像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最终导致你不堪重负、两手空空;而适当的舍弃,看似是一种失去,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更加丰厚的给予和回报!
(1)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一项
A.为下文母亲“抽打”樱桃花和“我”护花作铺垫。
B.因为樱花太多、太美,表现我对樱花的喜爱。
C.为下文表现“我”对樱花的喜爱作铺垫。
D.与下文樱桃结果少形成对比。
(2)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这些语言分别描写当时情境中“我”和母亲的什么心理,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A.“我”:看,我的那一棵樱桃果实多吧,幸亏我的保护;你的那棵树果实就少多了,后悔了吧。
“母亲”:毕竟是小孩子,不知道樱桃树疯结的后果,过些日子你就会明白了。
B.“我”:看,我的那一棵樱桃树果实多吧,你还要抽打;你那棵抽打过的樱桃树,就结果比我的少。
“母亲”:你这此是运气好,挑到了一棵茂盛的樱桃树。
C.“我”:看,我的这棵树果实多吧,幸亏我挑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母亲”:你这次是运气好,挑选到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樱桃树,但是不代表你的道理对。
D.“我”:看,我的这棵树果实多吧,还是我的选择正确。
“母亲”:你运气好,这次挑选到了一棵好树,但不代表你的道理是对的,我还是认为要抽打樱桃树才是正确的。
(3)联系上下文,母亲用牺牲樱桃树的代价告诉“我”什么道理,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A.只有通过适当的舍弃和磨砺,人生才会拥有更多有用的东西,人才能走向睿智与成熟。
B.“不打不成材”,要想孩子成材必须用棍棒教育。
C.人生如果选择太多,最终什么都做不好。
D.要想吃好吃的樱桃,就要听妈妈的话。
(4)根据全文内容,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是什么?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A.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形象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B.“抽打”才能成材,告诉孩子,你想成材,就要忍受“我”的“抽打”。
C.抽打樱桃花,“我”很伤心,犹如抽打我一样。
D.抽打樱桃花,“我”很难过,因为我最喜欢吃樱桃的。发布:2025/1/3 9:0:2组卷:6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