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7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材料作文.
【答案】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 中国《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而西方也推崇善心是人的一种本性。这也是慈善的根源。有人致力于行善,就会有人要接受慈善。
接受慈善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天空亦会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将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的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富人在财富积累中,难免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富人行善是怀着一种补偿他人的心理,是对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若处境困难,接受他人的帮助,不仅可以摆脱自己的困境,同时也洗脱一种有负罪感的人心中的罪恶,这无疑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做法。再者,只有人接受善心,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所以接受一份善心,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且可以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这理应是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滴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是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
感恩与感激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态,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亨哈默,接受他人救济,但要以劳动去换取,他纵使落魄,但仍保持人的尊严,这或许是他日后出人头地的一个原因。今天,有不少社会上的助学性私人基金都要求受捐助的对象将来加入基金会,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接受慈善,又不会伤害他人尊严,更在将来让更多人行善。由此看来,接受一份善心并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中最好的结局。
一份慈善如一缕清泉,有顺流而下滋养万物的,当然也有坚石相阻,被拒之于门外的。
有人接受慈善,也有人不食“嗟来之食”,选择自立自强,有骨气地活着,我们应当尊重这样的存在。即便如此,面对行善的人,也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不接受一份“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一种选择,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坚石可以阻隔慈善这缕清泉,但至少不要污染这一湾泉水。
芸芸众生,面对善心,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接受与否,但行善的人都应给予理解,这样善心才能延续。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污染了慈善这湾清澈的泉水。
接受慈善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天空亦会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将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的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富人在财富积累中,难免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富人行善是怀着一种补偿他人的心理,是对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若处境困难,接受他人的帮助,不仅可以摆脱自己的困境,同时也洗脱一种有负罪感的人心中的罪恶,这无疑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做法。再者,只有人接受善心,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所以接受一份善心,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且可以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这理应是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滴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是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
感恩与感激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态,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亨哈默,接受他人救济,但要以劳动去换取,他纵使落魄,但仍保持人的尊严,这或许是他日后出人头地的一个原因。今天,有不少社会上的助学性私人基金都要求受捐助的对象将来加入基金会,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接受慈善,又不会伤害他人尊严,更在将来让更多人行善。由此看来,接受一份善心并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中最好的结局。
一份慈善如一缕清泉,有顺流而下滋养万物的,当然也有坚石相阻,被拒之于门外的。
有人接受慈善,也有人不食“嗟来之食”,选择自立自强,有骨气地活着,我们应当尊重这样的存在。即便如此,面对行善的人,也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不接受一份“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一种选择,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坚石可以阻隔慈善这缕清泉,但至少不要污染这一湾泉水。
芸芸众生,面对善心,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接受与否,但行善的人都应给予理解,这样善心才能延续。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污染了慈善这湾清澈的泉水。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发布:2025/1/3 8:30:2组卷:2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个小孩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那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
读以上材料,你有何启迪?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400字。发布:2025/1/3 9:0:2组卷:0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9月21日,一则消息震撼全网。四川泸定地震中失联17天的甘宇在人们的不懈寻找下、终于获救!
甘宇是国有大型水电站的一名技术员,地震中,他冒险拉闸泄洪、排险救人而被困山林,身陷绝境中,甚至要靠喝尿液来维持生命、此时甘宇不知道,一场围绕他而展开的搜救活动正在进行中,从政府到民间,从怀抱希望的亲人、专业敬业的救援队员到熟悉环境的村民……,无数人自发自愿,前赴后继,冒着余震、落石,走过断道、悬崖,抱着不放弃的信念,搜救不停止;年近60的普通村民倪太高在山里独自找寻两天,最终找到了他之前并不认识的甘宇。
人们感动于好人甘宇的坚强和自救,感动于生命的韧性;更感动于众多普通人的善意接力——正是他们,才创造了这个守望相助的生命奇迹。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发布:2025/1/3 9:0:2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