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领略了战士们冲破敌人重重阻遏,歼灭和击溃一切顽抗敌人的气势,那气势只能用“锐不可挡”来形容;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了解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遗愿)设立的,是为了(奖励/鼓励)那些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朗读《“飞天”凌空》,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国姑娘吕伟在第9届亚运会中夺得10米高台跳水冠军的(雄姿/英姿),仿佛又听到了观众那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朗读《一着惊海天》,我们心潮彭湃,豪情万丈,①②③,在同一时刻汇聚: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
(1)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CC
A.阻遏(è) | 锐不可挡 |
B.歼灭(qiān) | 心潮彭湃 |
C.击溃(kuì) | 豪情万丈 |
D.冠军(guān) | 震耳欲聋 |
D
D
A.遗嘱 | 鼓励 | 英姿 |
B.遗愿 | 奖励 | 雄姿 |
C.遗愿 | 奖励 | 英姿 |
D.遗嘱 | 奖励 | 英姿 |
A
A
A.①追思与缅怀 | ②光荣与梦想 | ③决心与信念 |
B.①光荣与梦想 | ②决心与信念 | ③追思与缅怀 |
C.①追思与缅怀 | ②决心与信念 | ③光荣与梦想 |
D.①光荣与梦想 | ②追思与缅怀 | ③决心与信念 |
【考点】词语选用.
【答案】C;D;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73引用:7难度:0.9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_______。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逐渐揭开。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带给世人无尽的( )。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此前发现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 ),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更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这样的大胆“狂想”。已经开始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正在回答有关三星堆和古蜀国的各种疑问。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可以生动述说过去,也将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 )。
(摘自《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在惊天下》)(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遐想 那么 即使 不可捉摸 B.遐想 因此 不仅 任重道远 C.妄想 因此 即使 任重道远 D.妄想 那么 不仅 不可捉摸
A.文中画线句句子成分,用符号标示为:(古蜀国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
B.“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C.“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句末的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D.三个加点词语“文明”“已经”“过去”在文中的词性分别是形容词、副词、名词。
(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时隔三十余年后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B.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辉煌灿烂的新发现时隔三十余年后再惊天下
C.古蜀国遗址曾在1986年震惊了世界,时隔三十余年后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D.古蜀国遗址曾在1986年震惊了世界,辉煌灿烂的新发现时隔三十余年后再惊天下发布:2024/12/27 4:0:2组卷:44引用:2难度:0.7 -
2.选用“天伦之乐、望眼欲穿、不耻下问、三顾茅庐”这些词语写一段话。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3引用:2难度:0.4 -
3.【燕京八景之命名艺术】
燕京八景的名称集合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命名特点是将具体景点与天地自然融汇一体,在时空的流转中,景观与名称①__________,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琼岛就是春天之阴,在太液就是秋风之律,在玉泉就是趵突之状,在西山就是晴雪之媚,在蓟门就是烟树之②__________,在金台就是夕照之多味,在卢沟就是“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在居庸就是“两崖峻绝,层峦叠翠”。__________。
(1)文段中前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断章取义 ②朦胧 B.①断章取义 ②妖娆 C.①相得益彰 ②妖娆 D.①相得益彰 ②朦胧
A.八景因其名称而突显了无穷的韵味,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B.八景因其名称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而突显了无穷的韵味。
C.无穷的韵味在八景的名称里体现,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D.无穷的韵味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而体现在八景的名称里。发布:2024/12/26 16:30:2组卷:22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