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习题。
【材料一】
ㅤㅤ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材料二】
ㅤㅤ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ㅤㅤ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 都善于从细微的 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 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ㅤㅤ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材料三】
ㅤㅤ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ㅤㅤ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使会呈现出白色。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ㅤㅤ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休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智谋和策略,能让生活变得 BB。
ㅤㅤ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CC的学者。
ㅤ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 FF,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ㅤㅤ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被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是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果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中。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ㅤㅤ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1)阅读上面三个材料,把对应的信息填入表格中。
材料 | 观点 | 如何说明观点 |
《为人民服务》 |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
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证明。 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证明。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 都善于从细微的 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 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 都善于从细微的 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 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
引用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石蕊试纸的例子来证明。 引用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石蕊试纸的例子来证明。
|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
人要学会适应 人要学会适应
|
① 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②蝴蝶适应环境,改变体色,躲避天敌 ③ 叶嘉莹适应环境,变成蜚声中外的学者。 叶嘉莹适应环境,变成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林黛玉无法适应环境,致使爱她的人对她敬而远之。 |
本句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本句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阅读【材料二】,完成下面的习题。
①给第二自然段空白处添加标点。
②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要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探索,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探索,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4)阅读【材料三】,完成下面的习题。
①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序号)
A.恍然大悟
B.豁然开朗
C.蜚声中外
D.默默无闻
E.左顾右盼
F.瞻前顾后
②如果想补充一个事例证明短文的观点,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D
D
A.老匠人不再摆地摊,而是在网上展示和售卖自己的手工作品,收到了许多订单。
B.张文举屡次投稿被拒,放弃文学,勤练书法,终成硬笔书法家。
C.爱迪生在改进电灯泡的过程中经历过无数的挫折,但他没有放弃,最终取得成功。
③读了《做一颗彩色的露珠》,想一想我们究竟该如何适应环境?
我要尽快熟悉并适应新的环境,热情的面对新的生活,不胆怯、积极融入新的环境,从而拥有更加精彩的生活。
我要尽快熟悉并适应新的环境,热情的面对新的生活,不胆怯、积极融入新的环境,从而拥有更加精彩的生活。
【答案】B;C;F;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证明。;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 都善于从细微的 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 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引用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石蕊试纸的例子来证明。;人要学会适应;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叶嘉莹适应环境,变成蜚声中外的学者。;本句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要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探索,有锲而不舍的精神。;D;我要尽快熟悉并适应新的环境,热情的面对新的生活,不胆怯、积极融入新的环境,从而拥有更加精彩的生活。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8 8:0:9组卷:6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发布:2025/3/9 21:30:2组卷:35引用:5难度:0.4 -
2.非连续性文本。
项目 上网时间、年龄 上网目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聊天交友 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 玩网络游戏 学习、查阅资料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19.3% 34.4% 30% 16.3%
A.有82.9%的学生每天都会上网。
B.中小学生上网的人数不多。
C.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上网是为了看动漫、电影和下载音乐。
D.有16.3%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查阅资料。
(2)你觉得上网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有关系吗?说说你的理由。
(3)请你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反映的情况,结合自己的体会,向广大中小学生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发布:2025/3/9 11:0:2组卷:41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经常受到侵华日军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侵华日军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杀害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牺牲时年仅13岁。
材料二: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jù)在上甘岭的敌人,他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负了发起冲锋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他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邱少云身上燃起了大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也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古往今来,爱国英雄层出不穷,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下列选项中,都属于爱国英雄的一组是A.孔子 岳飞 杨靖宇 B.李白 方志敏 董存瑞 C.林则徐 黄继光 赵一曼
(3)从两则材料中,选择一个最打动你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并把打动你的原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发布:2025/3/12 8:0:1组卷:27引用:1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