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运用。
上海自然博物馆楼层导览ㅤㅤ(一)参观线路
ㅤㅤ1层:入口安检——购票 2层:检票——参观 1层:离馆。
ㅤㅤ(二)各楼层特色
ㅤㅤ2F“起源之谜”:概要地回顾了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起源的过程。
ㅤㅤ1F“生命长河”:曾经显赫一时的过客和现存的生物明星汇聚到同一时空里。
ㅤㅤB1“演化之路”和“未来之路”两个主题:探索生物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大事件。
ㅤㅤB2M“上海故事”:B1 和B2 间的夹层,集中展现上海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变化过程。
ㅤㅤB2有五个展览主题,展示各个典型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相互间的关系。
(1)上海自然博物馆B2层的五个展览主题是:A.大地探珍;B.生态万象;C.人地之缘D.缤纷生命;E.生存智慧。
请为下列内容找到对应的展览主题。(在括号内填入序号)
①解读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大系统,体会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一切。 BB
②撷取自然界中鲜活的案例,解读世间万物如何巧妙地繁衍生息。 EE
③诠释承载生命和人类发展的岩石、土壤、矿产的由来和属性。 AA
④解读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CC
⑤通过生命的美丽与神奇的彰显,展现物种的多样性。 DD
(2)上海自然博物馆要筑一块“记忆墙”,由6块雕塑砖组成,下列不可能成为雕塑砖内容的一项是 CC,理由是 因为“科普之夏”介绍的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项活动,其他选项都是与上海自然博物馆有关的自然界的一个物种,记载着“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历史,与“记忆墙”的要求相符合。因为“科普之夏”介绍的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项活动,其他选项都是与上海自然博物馆有关的自然界的一个物种,记载着“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历史,与“记忆墙”的要求相符合。
A.上海自然博物馆收藏最早的一批自然史标本代表——1870年采集的褐翅鸦鹃。
B.曾是上海自然博物馆核心展品之一——长须鲸骨架。
C.上海自然博物馆特色活动介绍——“科普之夏”活动。
D.记录了上海城市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大杜鹃和松江鲈鱼。
E.上海自然博物馆二代专家发现的新物种——小叶蓝丁香。
F.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次走出国门巡展的主要展品之——马门溪龙。
G.5亿年进化历史的见证、新馆外形的灵感源泉——鹦鹉螺活化石。
【考点】内容理解.
【答案】B;E;A;C;D;C;因为“科普之夏”介绍的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项活动,其他选项都是与上海自然博物馆有关的自然界的一个物种,记载着“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历史,与“记忆墙”的要求相符合。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9引用:1难度:0.7
相似题
-
1.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7:0:2组卷:158引用:5难度:0.9 -
2.古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月词。作者将美好的月色、丰富的情感以及人生哲理融入其中。
B.如果用“望月”两个字来概括上阕的内容,那么下阕的内容可概括为“叹月”。
C.“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奇妙的艺术构思。
D.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这首词都写到了“月”。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月”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发布:2024/12/26 18:0:1组卷:26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ㅤㅤ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碛中作①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②,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③万里绝人烟。①碛(qì):沙漠。这首诗是诗人从军经过沙漠时所作。②走马:骑马奔跑。欲到天:形容目的地遥远,好像要走到天边似的。③平沙:平旷荒凉的沙漠。
(1)两首诗词都描写了边塞的风景。[甲]中边塞的景突出了一个“
(2)这两首诗词均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布:2024/12/27 3:0:1组卷:14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