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链接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美方执意安排美国副国务卿克拉奇访问台湾。这是继上月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亚历克斯•阿扎访台后,美国又一高官对台湾进行访问。美方此举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助长“台独”分裂势力嚣张气焰,破坏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核心利益,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和根本前提。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这一立场是一贯、明确的。
③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台互动频繁。美方大打“台湾牌”,对台军售、派官员访台等均是突出表现。有台湾媒体分析指出,美国官员频繁访台的意图显而易见:“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美方表面是跟台湾谈合作,但实则只是想单方面将台湾当成‘提款机’;另一方面是政治利益,美方妄图通过打‘台湾牌’,达到遏制中国的战略目的。”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任性妄为,明显低估了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重大敏感意义,低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意志。
④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9月18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海附近组织实战化演练。这是针对当前台海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所采取的正当必要行动。
⑤中方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行径,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以台制华”、挟洋自重的企图,都注定是痴心妄想、死路一条。
(《人民日报》2020年09月21日03版)(1)请解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与“一个中国原则”中“中国”的含义。
(2)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台独”“美方妄图通过打‘台湾牌’”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些语句,请把它们联系起来谈谈你的看法。(至少答出三个方面的意思)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
(2)①台湾从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台独就是要搞台湾独立,分裂祖国的行为,我们绝不允许。③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④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核心利益。⑤解放军在台海附近的实战化演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必要行动。⑥美方必须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
(2)①台湾从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台独就是要搞台湾独立,分裂祖国的行为,我们绝不允许。③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④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中国核心利益。⑤解放军在台海附近的实战化演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必要行动。⑥美方必须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1)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滩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地球上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水中的大小气泡影响。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D.浪尖卷裹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与此同时,海水表面的空气进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气泡是管状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径超过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B.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可见这个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现象的准确的抽象概括。
C.有关科学家都很重视改善大气环境,他们对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为减弱地球“温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
D.浪花气泡成了弹奏动人音乐的天才的演奏家,这种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发布:2025/1/3 1:0:5组卷:2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所有动物的神经系统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最明显的就是运动控制和感觉分析。人类大脑与众不同的是,它能够学会很多比较专门的活动技能。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语言,没有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懂某种语言,而实际上每一个人都能学会说话和听懂别人的话语。各民族的人都可以学会阅读和书写。在人类中,音乐也带有普遍性,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也会分辨和重复不少乐曲。与此相似,几乎每一个人都能画简单的图形,而且进行精确复制的能力也并不鲜见。人脑的这些高级功能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由神经网络控制的。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系统功能的专门化很强。
②人脑的另一个特性是,它的两半球有各种功能的分工。人脑功能不是完全对称的,这一点可以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举例说明。大多数人惯用右手,而右手是左脑控制的,语言能力也基本上由左脑控制。由于这些原因,大脑左半球曾被认为是控制性的,而右半球是服从性的。近年来,这个概念已被修正,因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大脑两半球各有其特殊的功能,由右脑控制的有音乐才能和复杂视觉图形的辨别能力等。右脑对感情的表达和分辨也更为重要。
(1)文中画线句“这个概念已被修正”一句中,“这个概念”是指
(2)根据文意,对“人类大脑与众不同的是,它能够学会很多比较专门的活动技能”中的“专门的活动技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话和听懂别人的话语
B.阅读和书写
C.精确制造
D.分辨和重复乐曲
(3)下列说法,与文意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A.人和动物都具有运动控制能力。
B.语言能力是左右脑共同控制的。
C.每一个人都具有精确复制图形的能力。
D.人类会读写、懂音乐、能画图这些功能完全是由神经网络控制的。发布:2025/1/3 2:0:1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宇宙的未来 (节选)
霍金 在大约一百亿年以后,宇宙中大多数恒星都已把燃料耗尽。大约具有太阳质量的恒星不是变成白矮星就是变成中子星(中子星)恒星在核能耗尽后,经过引力坍缩,依靠简并中子的压力与引力平衡形成的星体。中子星比白矮星更小更紧致。具有更大质量的恒星会变成黑洞(黑洞)一种特殊的天体,是时间—空间的一个区域。它的基本特征是有一个封闭的视界。由于引力强大,就连光也不能从中逃逸出来,所以黑洞是看不见的。黑洞还更小,并且具有强到使光线都不能逃逸的引力场。然而,这些残留物仍然继续绕着银河系中心每一亿年转一圈。这些残余物的相撞会使一些被抛到星系外面去。余下的会渐渐地在中心附近更近的轨道上稳定下来,并且最终会集中在一起,在星系的中心形成一颗巨大的黑洞。不管星系或星系团中的暗物质是什么,可以预料它们也会落进这些非常巨大的黑洞中去。
因此可以假定,星系或星系团中的大部分物体最后在黑洞里终结。然而,我在若干年以前发现,黑洞并不像被描绘的那样黑。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即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1901—1976)提出的测不准原理。它的量子力学意义是不能在同一个态中同时准确测量出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讲,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定义很好的位置和定义很好的速度。粒子位置定义得越精确,则其速度就只能定义得越不精确,反之亦然。如果在一颗黑洞中有一颗粒子,它的位置在黑洞中被很好地定义,这意味着它的速度不能被精确地定义。所以粒子的速度就有可能超过光速,这就使得它能从黑洞逃逸出来,粒子和辐射就这么缓慢地从黑洞中泄漏出来。在一颗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可有几百万英里的尺度。这样,在它之内的粒子的位置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粒子速度的不确定性就很小,这表明一颗粒子要花非常长的时间才能逃离黑洞。但是它最终是要逃离的。在一个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可能花10(九十次方)年的时间蒸发掉并完全消失,也就是“1”后面跟90个“0”。这比宇宙现在的年龄要长得多,它是1010年,也就是“1”后面跟10个“0”。如果宇宙要永远膨胀下去的话,仍然有大量的时间可供黑洞蒸发。
永远膨胀下去的宇宙的未来相当乏味。但是一点也不能肯定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我们只有大约为使宇宙坍缩的需要密度十分之一的确定证据。然而,可能还有其他种类的暗物质,还未被我们探测到,它会使宇宙的平均密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这种附加的暗物质必须位于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否则的话,我们就应觉察到了它对星系旋转或星系团中星系运动的效应。
为什么我们应该认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相信我们已有确定证据的物质呢?其理由在于,哪怕宇宙现在只具有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都需要不可思议地仔细选取初始的密度和膨胀率。如果在大爆炸后一秒钟宇宙的密度大了一万亿分之一,宇宙就会在十年后坍缩。另一方面,如果那时宇宙的密度小了同一个量,宇宙在大约十年后就变成基本上空无一物。
宇宙的初始密度为什么被这么仔细地选取呢?也许存在某种原因,使得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看来可能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它可被重述如下:宇宙之所以是这种样子,是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观测它。其思想是,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密度的不同宇宙。只有那些非常接近临界密度的能存活得足够久并包含足够形成恒星和行星的物质。只有在那些宇宙中才有智慧生物去诘问这样的问题:密度为什么这么接近于临界密度?如果这就是宇宙现在密度的解释,则没有理由去相信宇宙包含有比我们已探测到的更多物质。十分之一的临界密度对于星系和恒星的形成已经足够。
然而,许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因为它似乎太倚重于我们自身的存在。这样就有人对为何密度应这么接近于临界值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这种探索导致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其思想是宇宙的尺度曾经不断地加倍过,正如在遭受极端通货膨胀的国家每隔几个月价格就加倍一样。然而,宇宙的暴涨更迅猛更极端得多:在一个微小的暴涨中尺度的至少一千亿亿亿倍的增加,会使宇宙这么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以至于现在仍然非常接近于临界密度。这样,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宇宙就应包含足够的暗物质,使得密度达到临界值。这意味着,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但是这个时间不会比迄今已经膨胀过的一百五十亿年左右长太多。
(1)对宇宙“临界密度”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密度的临界值很重要,大于它或者小于它最终都会导致宇宙膨胀而产生大爆炸。
B.为何宇宙必须刚好具有临界密度,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都是两种可能的解释。
C.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超过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就会坍缩。
D.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它就不会坍缩而会永远膨胀下去。
(2)对“人择理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原理的提出是人们通过对宇宙的观测从而得出的理论。
B.人择理论者认为只有那些有智慧生物的宇宙,因为密度接近于临界密度,所以才得以“存活”。
C.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对宇宙密度的人为确定,因此宇宙密度也可以任意改变。
D.人择原理实际上就是从现行的宇宙状况出发去认识宇宙的临界密度,其思想即“存在就是合理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暴涨理论反对人择理论那种对人们自身存在的过分倚重,而对宇宙的临界密度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
B.根据暴涨理论,宇宙的密度就是在一次次迅猛、极端的暴涨中接近于准确的临界密度。
C.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星系和星系团之外可能存在着其他种类的暗物质。
D.现在的宇宙“安然无恙”既没膨胀也没坍缩,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肯定宇宙是否会永远膨胀,也不能肯定宇宙最终会坍缩。
B.根据人择原理,宇宙当中有许多的暗物质,只是人们还没有探测到或者没有去定义它们。
C.暴涨可以使宇宙的密度突然达到临界状态,也可以突然大于临界状态,这就意味着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
D.可以预言,再过一百五十亿年宇宙的某一次暴涨将使宇宙坍缩。发布:2025/1/3 7:30:1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