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①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
②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③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现在,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④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⑤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的所在地以及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
⑥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⑦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⑧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首先是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⑨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⑩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⑪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⑫让那些内外的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⑬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⑭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
⑮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⑯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
(1)写出高中阶段学过的一首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
(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B
A.本文紧紧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先回顾历史,分析这次会议得以召开的前提;再立足现在,阐明会议的性质,提出会议中心议题;最后展望未来,着眼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领域的建设工作。
B.本文第二段先就代表的地区分布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C.面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破坏与捣乱活动,毛泽东同志认为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胜利的。
D.这篇文章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充满着无比的自豪与自信。
(3)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解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内涵。
(4)这篇演讲词总体上给人态度坚决、不容置疑的感觉,原因之一是它运用了不少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请分析一下第四段划线句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考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答案】《沁园春•长沙》;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14引用:6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两度离乡,因此酿成了一缕无法排解的乡愁;他学贯中西,却坚守中文--这一中国文化的长城。“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他,就是台湾诗人、作家余光中。
“乡愁诗人”难消乡愁 记:您的一首《乡愁》在大陆堪称是脍炙人口,当年您写这首诗的动机是什么?
余:当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重回故乡的迹象。这是一种看得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的乡愁。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酝酿了20年,所以写这首诗只用了20分钟,情绪就像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
记:您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但是流行最广的始终是这首《乡愁》,不知道这对您是否是一种压力?
余:我一生光是诗就写了1000多首,其中和乡愁、亲情、怀古有关的有一两百首,可是你们看到的永远是这首《乡愁》。《乡愁》能背的人极多,转载与引述的频率极高,因此有的媒体甚至评论家干脆就叫我“乡愁诗人”。这绰号给了我鲜明的面貌,也成了将我简化的限制。
记:如今您经常在两岸走动,这种浓郁的乡愁消解了吗?
余:乡愁的确是有家归不得才有的一种压力,才有一种苦闷需要倾诉。就地理而言,我不应再患乡愁;但就文化而言,大陆之日新月异并不能完全解我童年的怅惘。比如说一个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家乡,回来会对故乡的某些制度、风气不适应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都有乡愁。
记:现在通讯方式十分便利,不但有电话、手机还有MSN、QQ、电邮等。您觉得这种传统文化下的思念之情还有容身之地吗?
余:传播学家曾经说过,传播方式会倒过来影响传播内容。信息的灵便有着其正面意义,但另一方面也让你分心。尽管如今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高频率的密切联系,但仍旧需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艺术家必须默默地体会世界、体会人生。
“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 记:传统的古训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您认为年轻人不能畏惧外出应闯天下,这是否矛盾?
余:游子文化的核心在于孝道。在古代,父母在不远游,父亲去世要守墓三年。这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不是靠土地来生活,孝道应该有新的变通方法,不等于简单地守住双亲,而做父母的也希望子女能够有所作为。我常比喻,人好比一棵树,除了根系要吸收水分,叶子也要向上伸展、承受阳光。枝叶离根越远,这棵树才会越大。如果所有树枝树叶都守住根,那他永远是一棵小树。
记:您说过“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游子是向外的,如何能够产生向心的力量?
余:现代年轻人常常离开故乡去外面闯荡,于是就会产生“怀乡”、“思念”的情感,前者是一种地理上的怀念,后者是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现代社会经过几千年来的变迁,游子文化也扩大了。“怀乡”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怀念,“思念”是对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向心力,它的文化就难以持久。
记:在你看来,游子文化在思乡的痛苦之外,也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
余:有的人一直待在故乡,一生没有经历动乱、战争,这当然是一种幸运的人生。但有所作为的人一定会向往地平线那头的世界。如果认真地创作、认真地生活,他乡会成为“第二故乡”,故乡的含义扩大了。在历史上,也的确有许多人在他乡成名,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无论是外国的拜伦、王尔德、梵高还是中国的屈原、韩愈、苏东坡都是去国离乡后成就的事业。故乡也会因为产生了伟大的游子而名扬天下。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记:您自称是游子作家,多年在海外,为什么却一直用中文写作?
余: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二战期间流亡美国时,有记者访问他,“你流亡到美国,不觉得绝望吗?您远离故乡这么久。”托马斯•曼说:“凡我在处就是德国”。因此,“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对于成为游子的作家,手中真正能够把握的利器就是母语。每多写一个字,从仓颉以来所有敏感的心灵都与我们同在,中文是我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
记:您说过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现在的中文中不断有外来词汇,还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吗?
余:我在演讲中曾戏问听众何以我们只说“张三李四”而不说“张四李三”。其实这无关学问,“张三”是平平,“李四”是仄仄,所以对仗而铿锵,如此而已。不要以为今人已经弃文言而不用了,其实平仄、对仗、简洁、凝练等等仍然是我们母语的美学生态。
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中文一旦沦于粗糙、混乱,中国文化必然式微。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迹可寻,中文就是它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作家的责任就在于要保持、扩大文化的半径。
记:您一直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但近年来有的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语,有的习惯电脑打字,提笔就忘字。您觉得中文在下一代手里还会如此美丽吗?
余:不仅仅是中文,世界各国的语文都面临着这个困境,学英文的浪潮令我们忽视自己的母语。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像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像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像有一个哭的脸。鲁迅曾出过一个谜语: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字。什么字呢?就是“两”,因为雨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能领略的。
警惕西化幼稚病 记:不少年轻人受外来文化侵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产生了隔膜,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余:“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多年,年轻人对西方文化接受到什么程度将影响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这是文化界值得关注的问题。正如我诗里所写的:“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中文的生态一旦被破坏,中国的文化就会变质。
我与英文密不可分,但我不允许我的孩子叫妈妈为“妈咪”。现在不少主持人老是在节目中“嗯哼”、“啊哈”;留学生不学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反倒一口洋腔洋调,年轻一代更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商业的操作推波助澜。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初期表现。文化生活跟着外国走,中国的传统精神就会越来越淡出。
记:如何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复活呢?
余:其实,一个节日是否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在于我们是否还认真地在过节,是否还在肯定甚至发扬其立节的精神,是否能刷新或美化其庆祝仪式。活的传统才真正属于我们。如果我们能就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出动人的诗、小说或戏剧,或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世界自然就知道这是中国人的节日。
(摘自《解放日报》)(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一生著述颇多,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四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乡愁》是他最具代表性,转载与引述的频率极高的作品。
B.乡愁是指游子面对故乡日新月异造成的一种压力,游子对故乡的某些制度、风气不适应而生发出的迷惘,是漫长时间造成的,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都有乡愁。
C.信息灵便的双面意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可以保持高频率的密切联系的同时,仍需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
D.余光中认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孝道不等于简单地守住双亲,年轻人离开故乡去外面的世界闯天下与孝道并不矛盾。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怀乡之情,是游子心中一种地理上的对故乡的怀念,甚至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怀念;思念的情感则是指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乃至对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怀念。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B.认真地创作、生活的游子,去国离乡取得成就会让故乡的含义扩大,并使故乡名扬天下、更有地位。
C.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今人已经弃文言而不用了,但传统文化中的平仄、对仗、简洁、凝练等仍然是我们母语的美学生态。
D.孩子叫妈妈为“妈咪”、主持人口中不断冒出“嗯哼”“啊哈”留学生一口洋腔洋调,年轻一代热衷过西方的节日……这些都是西化幼稚病的表现。
E.如果我们能就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出动人的诗、小说或戏剧,或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就能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复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的原因。发布:2024/12/28 8:0:1组卷:1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美哉,青花瓷 ①所谓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
②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在造型方面,永乐时期虽然依然沿袭元代生产较大的罐、盘、碗等器皿,但也出现了很多小巧精致的器物与新品种,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烛台、长颈方口折瓶等。纹饰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③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平等青”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小巧玲珑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型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④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官窑新品迭出,民窑精品也争奇斗妍。此时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真可谓炉火纯青。从嘉靖到万历,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种叫做“回青”的色料。所谓“回青”,也称“回回青”,与“苏青”一样来自阿拉伯地区。有专家考证,“苏青”与“回青”其实是同一种钴料的不同称呼,所不同的是“苏青”来自海上贸易,而“回青”来自与西域和中亚的陆路贸易。此时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在装饰上,过去极为少见的吉祥文字,如寿、福等被装饰在器物表面,道教题材也开始盛行。而万历年间的青花料则产自浙江,也由此名为“浙料”。虽没有嘉靖青花那样浓艳,但蓝中微微泛灰的发色,颇有自然沉静之感。器型以大器为主,如:龙缸、屏风等;装饰上除延续龙凤纹以外,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也较为盛行。
(1)本文对明代“青花瓷”的有关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在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和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特别著名。
B.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的“平等青”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
C.明代所有青花瓷器都具有小巧玲珑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突出的成就是青花加彩,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D.明代的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彩。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也有吉祥文字,还有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制作青花瓷,需要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的效果。
B.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
C.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D.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正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由于青花瓷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所以从它产生之初,人们就主要把它当做艺术品来欣赏。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收藏它。
B.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官窑的作品,还是民窑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精品迭出。
C.明代制作青花瓷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进口色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进口色料烧制的青花瓷有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D.青花瓷制作工艺精良,造型、图案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发布:2024/12/31 23:30:1组卷:2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节选)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陶。《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的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摘编自“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1)下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中文系的青年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一切皆有可能,前程远大,而作者却缺少这样的理想和勇气,去面对未来。
B.20年前,作者和同学们喜欢在北大的三角地带游荡,谈论民主、自由,也许在今天的同学们看来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C.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大多数青年们却认为自己身处囧境,在苦苦追求所谓的幸福。
D.作者对当下青年人的担心是源于他们的不再“相信”,在到处充满怀疑的时代洪流中,青年人不再相信“信仰”。
(2)根据演讲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二十年前的青年相比,当下的青年们有着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和更成熟的内心,但少了些许激情与理想。
B.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青年可能会被消磨掉他们的浪漫与绚烂,在踏入社会之时,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变得务实和现实。
C.文学理论与古典文献在利益面前败下阵来,当下的青年人心灰意冷,随波逐流,早已失去了北大人应有的坚守。
D.在时代的车轮下,我们坚守了理想与信仰,才能笑对他人的质疑和批判,在心中保存古人所说的“浩然之气”。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当下的青年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选择了一些容易挣钱和立足的专业,却不从个人的喜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B.80后夫妇因为承受不了职场的压力,选择远离城市,隐居山林,开荒拓地,喂马劈柴,怡然自乐。
C.全国道德模范黄文秀用年仅30岁的青春芳华践行初心与使命,用心中的信念之光传递温暖与梦想。
D.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很多人迷惘,很多人怀疑,很多人失去信仰,但是作为北大的青年,作为中国的青年,仍然牢记着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强”。
(4)这篇演讲稿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对待中国青年信仰的态度上,作者的观点过于杞人忧天。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发布:2024/12/31 15:30:3组卷:5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