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引发文学社社友们对祖国文物的关注热潮,以下是他们搜集到的材料,请你一起探究。
【材料一】新闻资讯
失窃案揭开大英博物馆掠夺真相ㅤㅤ①前不久,大英博物馆承认:在过去10年间,其庞大的库房里丢失了大约2000件物品。再加上有消息称窃贼疑似为馆内的希腊文物策展人,而失窃的珍贵文物流向了数字市场,大英博物馆馆长最近的辞职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了。
ㅤㅤ②这些爆料震动了博物馆界,并引发了对安全、记录保存和经费优先项目等重大问题的讨论。不过,我们这些国家级博物馆的起源才是更深刻的问题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新的安全规约是不够的。
ㅤㅤ③大英博物馆必须以此番丑闻为契机,更新所谓普世博物馆的陈旧观念,重新思考此类机构在21世纪——一个文化分享和融合从未如此重要的时代——的存续之道。与其抵触归还藏品中争议文物的呼声,不如对其藏品以及文物获得方式保持透明。它们应该开展一场慷慨的、长期的藏品出借活动,实现文物的跨境自由流转。同时也要拥抱数字工具,将储藏设施开放接受公众的监督。
ㅤㅤ④作为启蒙运动的产物,打造“普世”或“万有”博物馆的梦想在几个世纪前就诞生了。在18世纪最初10年,一股推崇贵族义务的风潮让许多私人收藏家向博物馆捐赠大量私人藏品,这些文物在理论上可以被所有人欣赏。此后一个世纪,为容纳这些藏品而建立的大型博物馆树立了聚合全球艺术和文物将熏陶出更开明、民主的文化的理念,并确立了只有西方机构才有能力妥善储藏、保存和研究世界伟大奇观的观念。
ㅤㅤ⑤在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文物获取是件好事,甚至有其必要性,因为博物馆才是合适的文物管理者和监护者。这一观点至今仍被视为在博物馆库房中存放大量文物的理由。
ㅤㅤ⑥但大英博物馆被盗事件揭穿了这一陈腐观点的假意:如果这些机构连保存珍贵文物完好的最基本工作都做不到,它们又如何证明自己理应保留从别国夺走的东西呢?
ㅤㅤ⑦作为全球首家环球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在数百年的殖民掠夺中建起巨大的收藏,成就了一座宏伟的文化宝库:该馆收藏了约800万件文物,而在网上有完整记录的只有约450万件。展出文物还不到总数的1%。英国法律明文禁止博物馆返还藏品,而该馆也总以捍卫世界宝藏的能力为由来证明其立场的正当性。
ㅤㅤ⑧这种正当性如今已经站不住脚。作为启蒙运动的遗迹,环球博物馆从来没有真正的普世价值:几乎所有环球博物馆都在西方城市,是许多千里之外的社会——那些被掠夺的地方——根本无法触及的。把世界文化囤积在许多人看不到且明显并不安全的仓库里,毫无启蒙意义可言。
(节选自《参考消息》2023年9月22日,原载自美国《纽约时报》,有删改)【材料二】我国文物流失相关材料

【材料三】文物追回做法及数据整理
ㅤㅤ追回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有以下几种通用做法。
ㅤㅤ回赠与回购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早出现的。1949到1955年就有7例,《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千里江山图》等都是这一时期文化部回购的名画。回购在本世纪初达到巅峰:除了国家出面购买,民间爱国集团和商人也纷纷解囊。但近些年来,回购文物不被提倡了。文物价格的非理性飙升导致的成本上升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这对于非法获得文物是一种经济鼓励。
ㅤㅤ此后,国际执法合作成为主流,通过推进签订双边协定,以文物行政部门为主导追索文物。如2009年签订的中美谅解备忘录,促成了美国2011年移交14件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又于2015年向我国移交22件流失文物和1件古生物化石。但是,不是所有国家都和我国签订了双边协议。目前除美国、瑞士和意大利外,我国与其他主要文物市场国还没有签订文物返还的双边协议。至于协商谈判和国际民事诉讼就相对少见了,多数时候是和其它方式组合出拳。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A.此文主要对大英博物馆的安全、记录保存和经费优先项目等问题进行思考。
B.《纽约时报》记者建议大英博物馆出借、数字化文物,并透明化其来源。
C.第④段介绍了包括大英博物馆在内的西方大型博物馆的诞生和发展。
D.第⑦段引用数据,具体准确,使大英博物馆监管不善这个事实更可信可靠。
(2)请根据材料一第①段的主要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提示:一句话新闻是指用一句话把那些有重要意义的事实报道出来。
(3)大英博物馆存放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文物,请根据材料一,分析他们认为此举正当的理由。
(4)下列对材料二、三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D
A.中国文物流失途径有侵略抢劫、不当交易、非法盗卖等。
B.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日本藏品最多,法国次之,美国第三。
C.图(2)呈现27个国家收藏我国一级珍品文物的大致数据。
D.我国追回流失文物有回赠与回购、国际执法合作两种形式。
(5)请根据图(3),分别概括我国流失文物回归案例总量变化四个阶段特点。
(6)你认为我国追回流失文物的前景是比较乐观还是困难重重?请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A;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20 0:0:1组卷:11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记者樊永强)1992年1月,党中央作出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之后,为这个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一船”取什么名称,备受国人和世界关注。
1993年,当时的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向参加飞船研制的各单位发出了“为中国飞船征集名称”的通知。经慎重考虑,载人航天办公室建议用“神舟”为我国飞船命名。
从字面上看,“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又是“神州”的谐音,象征着飞船研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是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大协作的产物;同时,“神舟”又有神气、神采飞扬之意,预示着整个中华民族都将为飞船的诞生而无比骄傲与自豪。
1994年初,“神舟”这个名字最终从众多的方案中脱颖而出。从此,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有了名字——“神舟”。
随着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腾飞上天,“神舟”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光辉名字,从此传遍神州大地。
(摘自《搜狐新闻》) 2011年4月,中国货运飞船名称征集活动正式启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组委会收到9640份提名:天梭、鲲鹏、天舟、神龙、龙舟……2013年10月,组委会向公众公布了这艘备受关注的货运飞船的名称:天舟,寓意天地间往来的星汉之舟。“灵槎准拟泛银河,剩摘天星几个”《博物志》中传说银河和海相通,有个住在海边的人想要乘坐“槎”(仙人所用的木筏)登天,木槎化火箭。我们把古人畅游浩渺宇宙的愿望变成泛“天舟”而相会于天宫的现实。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材料二】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的首舱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进驻天和核心舱。作为空间站建设阶段的首个飞行乘组,他们开始了太空家园的建设。
三名航天员在核心舱内搞装修、拆包裹、装WIFI,还到舱外安装了工具、设备、验证了舱外服和机械臂的性能。太空驻留三个月后,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返回地面。
2021年9月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带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与核心舱交会对接,三名航天员继续建设太空家园,在轨驻留时间达到6个月。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完成了任务,顺利返回地面。
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搭载着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来到太空。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三名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里进行了一系列空间试验、太空授课等活动,并通过问天气闸舱成功出舱。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梦天实验舱对接、转位之后,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
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费俊龙、邓清明、张陆抵达太空。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摘自《载入史册!6名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会师》2022.11.30《新民晚报》)
【材料三】
“太空教师”来了!3名航天员像鱼儿一样依次“游”入问天舱,开始带领大家感受神奇的太空微重力环境。作为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等于把实验室搬到了太空。
太空实验开始了。在陈冬演示的毛细效应实验中,没有了重力的束缚,细管中的液面不断上升,速度比地面上同样的演示快得多;在太空趣味饮水演示中,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成功喝到了袋中的饮料……一个个精彩的实验显示出太空环境的特别,让同学们对太空微重力环境产生直观的感受。
“我在天宫二号种过生菜,最近还品尝了蔡旭哲亲手种植的生菜。”陈冬亲手操作,对拟南芥进行样品采集,并把它在太空的生长状态冻存。实验前,拟南芥已被陈冬放到科学手套箱里。打开拟南芥的生长盒,每个种植孔里分别种着通过基因调控控制不同开花期的拟南芥。已经开花的拟南芥花朵为白色,非常小。随后,陈冬把剪下来的拟南芥放入冻存管里。陈冬介绍,所有的样本采集完成后,就会把它们放在零下80摄氏度的低温存储区。等返回地球的时候,这些样本将交给科学家进行研究。实验中,陈冬戴上了混合现实眼镜,借助这款眼镜,可以更轻松高效地完成工作,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也能借助陈冬的视角更好地观察实验。刘洋展示了生命生态实验柜里的水稻。经过70多天的生长,水稻已经从饱满的种子变成了水稻植株。不过,它们的样子看起来东倒西歪。这主要是因为失去了重力的刺激,水稻的生长方向也变得杂乱无章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10.13)
(1)选出对以上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
A.搭乘“神舟十二号”的三名航天员到达太空后,开始建设太空家园。
B.用“神舟”为我国载人货运飞船取名是因为它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
C.从2021年4月到2022年11月末,我国共有12名航天员抵达太空。
D.拟南芥的样本采集完成后会被放在零下80摄氏度的低温存储区存储。
(2)结合【材料一、三】内容,补充下联。
上联:太空课堂播撒科学种子
下联:发布:2024/11/22 11:0:2组卷:21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短文概括出主要内容。(18个字以内)
中新社台北5月1日电 四川雅安庐山震灾牵动各地民众的心。5月1日“两岸四地灾难救援重建交流研讨会”在台北召开,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专家与会,分享汶川地震、台湾莫拉克风灾等灾后重建经验,以期对雅安地震后续重建工作有所助益。
此次研讨会由台湾伊甸基金会主办。该会执行长黄琢嵩表示,希望通过两岸四地交流心得,可以有个平台一起为灾后重建出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虹是此次雅安地震“420成都公益组织联合救援行动”总召集人,她向参与此次地震救援的台湾公益组织表示感谢,并致赠志工救灾衣。郭虹还以四川汶川地震救援和重建为例,强调在灾后重建中跨界合作非常重要。与会专家还从“灾区福利服务输送”、“灾民生计与小区产业发展”、“面对未来灾难”和“重建与永续发展”四个方面探讨灾后重建工作。发布:2024/12/4 8:0:2组卷:17引用:1难度:0.7 -
3.请将下列消息写成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宣布对部分台湾水果实施零关税后,5月中旬首批零关税水果登陆福州,接着亮相上海,京城百姓也纷纷议论何时才能吃上零关税台湾水果。5月30日一早,进入北京物美华天大卖场选购水果的顾客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他们平时熟悉的水果柜台上,突然出现了几块醒目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台湾水果展卖”。那一排排摆放整齐、新鲜饱满的水果仿佛正向京城百姓宣告:“大陆同胞,我们来了!”
答: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14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