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生日宴会、校庆典礼等。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了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考点】材料作文
【答案】仪式:生命的记录者      人的一生似乎被种种仪式充斥、裹挟着,从满月礼,到成人礼、结婚典礼,再到最后的葬礼。仪式用以庆祝人的降生,亦用以怀念人的逝去,各种仅式将人的一生串联成一条明确的叶脉。不可否认,仪式是一种需要。
      仪式赋予人们庄严感,使人们真正明确自己所处的生命历程,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应有的庄严感。成人礼是父母及学校对成年的孩子送上的祝福与警醒,让他们明确所需承担的重担以及需担负的职责,是让青涩少年蜕变为成年人的警钟:若是缺乏仪式,则必定招致少年们的不屑一顾,难以使他们从心底产生成年的庄重感。而结婚仪式则是一对爱侣的相互保证,是对共度余生的承诺,对一起生活的保证。缺乏了仪式的婚姻,就缺乏了其应有的庄严感,变得随意,进而易被岁月摧折。
      若是没有开国大典上毛主席震彻云霄的一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百姓如何能真正体会到翻身做主人的兴奋与自豪?若是没有现今广为流传的祭孔仪式,人们又何曾真正认识儒家至圣孔子的学说并深受折服?若是没有校庆仪式上众校友云集,学生又如何能真正体会到身为本校学子的自豪感?
      仪式希给了我们庄严感,给了我们不同于往日随性生活的庄重感。让我们将应该铭记的事情常记于心,而非随时间的冲刷而褪色,淡忘于尘埃之中、黄土之下。
      然而,亦无可否认的是,现令的仪式充斥着利益,成为人们攀比炫耀的工具。而这,则是现今攀比之风盛行的社会风气一手造就。仪式自身无错,仪式是用来纪念的,纪念对于每个人而言意义重大的事件,而非给别人品评,因此仪式无须攀比,亦不应攀比。
      毋庸置疑的是,仪式不可被取缔,不可流于无形。缺乏了仪式的生活,平静得便如同一潭死水,整日浑浑噩噩,而仪式则是小孔,为死水注入新的源泉,添入新的活力。
      自古至今,各种仪式均焕发光芒。历史长河的冲洗,证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需要仪式,仪式无可取代。可我们也拒绝以攀比为目的的仪式,能发挥自身纪念意义的仪式才是最佳仪式。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发布:2025/1/3 8:30:2组卷:2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个小孩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那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
          读以上材料,你有何启迪?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400字。

    发布:2025/1/3 9:0:2组卷:0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9月21日,一则消息震撼全网。四川泸定地震中失联17天的甘宇在人们的不懈寻找下、终于获救!
          甘宇是国有大型水电站的一名技术员,地震中,他冒险拉闸泄洪、排险救人而被困山林,身陷绝境中,甚至要靠喝尿液来维持生命、此时甘宇不知道,一场围绕他而展开的搜救活动正在进行中,从政府到民间,从怀抱希望的亲人、专业敬业的救援队员到熟悉环境的村民……,无数人自发自愿,前赴后继,冒着余震、落石,走过断道、悬崖,抱着不放弃的信念,搜救不停止;年近60的普通村民倪太高在山里独自找寻两天,最终找到了他之前并不认识的甘宇。
          人们感动于好人甘宇的坚强和自救,感动于生命的韧性;更感动于众多普通人的善意接力——正是他们,才创造了这个守望相助的生命奇迹。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发布:2025/1/3 9: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