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xìng)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也。
(摘自《劝学》,有删改)(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舆马者
借助
借助

非异
同“性”,天性
同“性”,天性

③用心
浮躁,不专心
浮躁,不专心

(2)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B.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文章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答案】借助;同“性”,天性;浮躁,不专心;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12引用:3难度:0.8
相似题
  • 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各题。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心。 恒:长久。
    B.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C.放辟邪,无不为已。 侈:奢侈。
    D.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
    (2)下列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若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王欲行之,盍反其本矣
    B.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然后驱而
    C.必使仰足事父母 申之孝悌之义
    D.无恒产有恒心者 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
    (3)翻译句子。
    ①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②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4)对本段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第三层,正面述怎样“制民之产”。
    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陶征士诔序
    南朝  颜延之
          ①夫璇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岂其深而好远哉!盖云殊性而已,故无足而至者,物之藉也;随踵而立者,人之薄也
          ②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故已父老尧禹,锱铢周汉,而绵世浸远,光灵不属。至使菁华隐没,芳流歇绝,不其惜乎。虽今之作者,人自为量,而道路同尘,辍途殊轨者多矣,岂所以昭末景,泛馀波?
          ③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
          ④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
          ⑤夫实以诔华,名由谥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算焉?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
    注:①《韩诗外传》卷六记:晋平公游於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何患於无士乎?”②作者:这里指隐者。
    (1)“诔”是一种文体,根据文本,推测“诔”的含义:
     

    (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璇玉”和“桂椒”来作比喻,比喻那些思想深邃、追求高远,不愿迎合世俗之人。
    B.“无足而至”和“随踵而立”运用了典故,表明统治者沉溺于喜好,轻视真正的人才。
    C.当时的人们鄙薄的是没才学、靠阿谀奉承成功的人;欣赏的是坚守品行,不阿谀巴结的人。
    D.“璇玉”和“桂椒”不是不能为“池隍之宝”“园林之实”,而是有着自己更高远的目标。
    (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做官富贵,让家人忘记什么是贫寒吧?
    B.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屏除名利之心,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
    C.危险就是所谓的追求做官富贵,家人忘了贫寒的人了吧?
    D.危险就是所谓的屏除名利之心,家人怎会忘却贫寒了呢?
    (4)文章最后说“宜谥曰靖节征士”,结合文本分析,“靖节”具体体现在哪里?
    (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4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子墨子闻而见之。吴虑谓子墨子:“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子之所谓义者,亦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乎?”吴虑曰:“有。”子墨子曰:“翟尝计之矣。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而以为得一升粟,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虑被坚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一夫之战,其不御三军,既可睹矣。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
          (2)吴虑谓子墨子曰:“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吴虑曰:“教人耕者,其功多。”子墨子曰:“籍设而攻不义之国,鼓而使众进战,与不鼓而使众进战而独进战者,其功孰多?”吴虑曰:“鼓而进众者,其功多。”子墨子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
    (节选自《墨子•鲁问》)【注释】①籍:假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B.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C.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D.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人”即指鄙陋的人,常用作自称的谦辞,这里是吴虑对自己的谦称。
    B.舜,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领袖。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合称为“五帝”。
    C.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D.“三军”是指打仗的前、中、后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虑的观点是道义只需要亲身践行,不需要用言辞宣扬。
    B.选文在写法上具有整散结合、排比层进、反复申说的特点。
    C.墨子强调自己一个人耕种织布不能让天下温饱,因此要让全天下的人一起耕种织布。
    D.墨子认为言说先王之道、圣人之言最终可以达到“国必治”“行必修”的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
    ②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
    (5)墨子强调要用言辞宣扬道义的价值,请概述前后两段论证这一观点的思路。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7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