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文学类文本作品阅读。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锋
ㅤㅤ(1)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ㅤㅤ(2)逃离的路径只有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像一柄弹弓,耕地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石子飞得愈远。
ㅤㅤ(3)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ㅤㅤ(4)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
ㅤㅤ(5)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ㅤㅤ(6)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的仪式自是老爷主持。
ㅤㅤ(7)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ㅤㅤ(8)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院,准备“请家堂”。
ㅤㅤ(9)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鸡须为公鸡。左右太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ㅤㅤ(10)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ㅤㅤ(11)“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那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的卷轴前,恭敬地将三支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ㅤㅤ(12)《论语》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从空中飞回于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ㅤㅤ(13)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再放一挂鞭炮后,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ㅤㅤ(14)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界万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跪拜祖先后,才能进食——水饺,馅儿是芫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ㅤㅤ(15)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ㅤㅤ(16)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谱碑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ㅤㅤ(17)磕头,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究其因,跪拜礼在于庄却留存了下来。
ㅤㅤ(18)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头,再给老爷和奶奶磕两个头。
ㅤㅤ(19)不过,当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曾像牛逼哄哄的时代里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物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ㅤㅤ(20)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烟,飘忽不定。
ㅤㅤ(21)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年了,已成了祖先。更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ㅤㅤ(22)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离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ㅤㅤ(23)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阳错划成中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开锅,多一个劳力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ㅤㅤ(24)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ㅤㅤ(25)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霾。几天后,我也离开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ㅤㅤ(26)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1)本文运用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过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侍家堂”的三个风俗活动。
请家堂
请家堂

拜家堂
拜家堂

送家堂
送家堂

(2)本文的语言于疏淡处见雅致,别有韵味。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总算被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体会加点词或比喻的妙处)
②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文章22、23小节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的深层意蕴。
(链接材料)
ㅤㅤ材料一: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百度ㅤㅤ材料二:“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不战而胜》

【答案】请家堂;拜家堂;送家堂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23 1:0:2组卷:47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年深冬,雪下得不大,但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发愁时,我看到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余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位修鞋的吃……”父亲听我说到这里,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见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⑩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⑬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⑭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选自《意林》2021年第21期)(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把做多了的面条端给修鞋的瘦大叔吃的做法,略有不妥。
    B.文章结尾强调“情义”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真诚地尊重受助者。
    C.文中第⑧段存折号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父亲跟“我”叙说的往事。
    D.文章语言华丽典雅,有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和极强的感染力。
    (2)文中⑨⑩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起到了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那年深冬,雪下得不大,但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从描写角度赏析)
    ②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赏析加点词)
    (4)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有什么妙处?
    (5)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说说《一碗“雪花”面》和《驿路梨花》表现的主旨有何相同之处。
    【链接材料】: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发布:2024/6/11 8:0:9组卷:64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护工陈阿姨      ①总理说,中国还有六亿人,月收入一千元。
          ②虽同在一个蓝天下,但由于族群区隔,我们对这六亿人的生存状况,是没有切身感受和体会的。
          ③由于母亲住院,我与护工陈阿姨接触后,那城乡隔离之墙,好像裂开了一道缝隙。透过缝隙,我看到了这六亿人中的成员,看到了镶嵌在城市最底层、最边缘、最艰辛的族群。这些为了讨生活,背井离乡,漂泊在城市边缘的族群有多艰辛?爹不知,娘不知,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知!
          ④2020年11月21日,母亲自己把自己绊倒了。救护车将母亲送到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拍片的结果:大腿骨折。一个无情、冰冷的现实,又摆在了面前:母亲八十八岁加上老年痴呆,现在又加上大腿骨折。
          ⑤此时,我心里只有无奈、担忧、焦虑,甚至惶恐。
          ⑥2020年初,母亲曾患病卧床痛苦了两个月,我也尝够了当妈妈“护工”的艰辛。
          ⑦所以,妈妈住院的当天,我们便向医院购买了“一对一”的护工服务。
          ⑧护工,这只是台面上好听的“称谓”或名称,实际上,这是比“使唤丫头”还难干的苦差事。护工要二十四小时伺候病人,给病人端屎、端尿、擦身、洗脸、洗脚、喂饭、喂水,这是干一天的活拿一天的钱,朝不保夕、无保障的工作。这苦差事,城里人甚至农村的年轻人是没有人愿意干的。上海十几万护工大都是40多岁到60多岁的低文化农村大妈。
          ⑨医院分派来了护工陈阿姨。陈阿姨50多岁,满脸的憨厚、淳朴,黝黑透红的脸颊,烙印着岁月刻下的劳苦沧桑。
          ⑩妈妈住院的第四天,医院就给母亲做了手术,手术很顺利。手术后的第二天,陈阿姨就对我们家人说,你们已经辛苦好几天了,这里有我在,你们放心好了。就将我们家人全都催回了家。
          ⑪老太太做完手术,麻醉效果消退后,疼痛、烦躁,再加上她脑子不清楚,又哭又喊。陈阿姨特别有耐心,一晚没睡觉,都在哄老太太。
          ⑫清晨,我到了医院。只见母亲躺在床上,床头前挂满了镇痛、消炎的吊瓶,身上插着各种管子,为了防止她乱抓这些管子,医院按规定,将她双手束缚在床边。
          ⑬母亲见了我,说:“儿子快跑,他们已经抓上我了,后面还有人在追你,你快跑,别让他们抓上你!”
          ⑭我知道,母亲又意识错乱说胡话了。我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睿智的母亲变成了“脑残”的妈妈,我的心疼和不忍,也随之变为满脑的焦虑和心碎。我手足无措,傻傻地不知道怎么去抚平哭闹中的妈妈。
          ⑮陈阿姨把我推到一旁,她俯下身子,拿着纸巾,擦拭着妈妈的眼泪,并轻轻地说:“阿婆,你不要紧张、不要喊,你儿子已经把坏人打跑了,过一会,你儿子就来救你。”
          ⑯妈妈听了陈阿姨一番话,居然不哭不闹了。陈阿姨又安慰我:“你不要担心,我干了20年,见过太多的病人,老人摔了之后,受到了惊吓,又突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会有些幻觉,过段时间就会好的。”
          ⑰一个农村大妈,用走心的“谎言”,贴近了母亲的心,比我这个木讷的儿子,管用一百倍。
          ⑱母亲意识的障碍,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次生问题。虽然她住医院已多日,可她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断了腿、上了导尿管。每天只要醒来她就吵着要去上厕所。我们给她解释了上万遍:你的腿断了,有导尿管,不用上厕所。前一分钟,她听明白了,后一分钟,她又吵着要上厕所。
          ⑲二十几天过去,为了防止尿道炎,医生要求去掉导尿管。可即便去掉了导尿管,母亲仍然无法排尿。排尿,成了母亲的大难题,也成了我们焦虑的痛点。
          ⑳陈阿姨按照护士长的指点,从凌晨开始,慢慢地给母亲揉肚子,并不断地换热毛巾,搞出滴水的声音,诱导母亲自己排尿。午夜两点陈阿姨发来了一条微信,一共八个字:老太太已自己排尿了。
          ㉑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学历只有小学五年级的陈阿姨,信息表达准确、及时,胜过漫不经心的大博士!
          ㉒一个农民阿姨,一个卑微的护工,用默默无闻、不声不响、熬到半夜的辛苦,帮助老妈妈解除了痛苦!
          ㉓母亲住院这些日子,我亲眼目睹了陈阿姨吃什么,睡什么。
          ㉔陈阿姨,吃什么呢?她吃的非常简单,将大白菜、豆腐皮、山药,用清水煮煮,然后拌上熟油和盐。而且是日复一日,每天基本如此。
          ㉕陈阿姨,是怎么睡觉的呢?夜深了,当我妈睡下后,陈阿姨拿出一块破板子,搭在凳子上。这块破板子,早已裂了无数条缝,她用胶布缠了又缠。一件棉衣当枕头,穿着衣服蜷缩在破板子上。她就是用这块破板子,蜗居、陋栖在病人身旁。一躺,一缩,一凑合,就是二十年。
          ㉖陪她熬过漫漫长夜的,是为孩子们挣学费的念想。这些念想在支撑着她,迎来每一个黎明。
          ㉗我十分敬佩陈阿姨,敢于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哪怕自己只是一粒微小的尘埃,也要挣扎着,拼命飘向幸福的远方!
          ㉘愿幸福的阳光,洒向不甘贫穷的挑战者和有志者!
          ㉙愿尊严的阳光,照耀着不向命运屈服的卑微者!
    (1)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语境,品读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①陈阿姨按照护士长的指点,从凌晨开始,慢慢地给母亲肚子,并不断地换热毛巾。
    ②一个农民大妈,用不声不吭、到半夜的辛苦,帮助老妈妈解除了痛苦。
    (3)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㉗段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4)说说结尾议论的表达效果?

    发布:2024/9/2 0:0:8组卷:64引用:1难度:0.3
  • 3.阅读《驿路梨花》,分析写作手法。
    (1)本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在行文上设置了多处悬念和误会,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图表并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2)本文运用了插叙手法。试找出文中插叙的文字,并分析其作用。

    发布:2024/7/3 8:0:9组卷:4引用:1难度:0.9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