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药香满山坡
肖学文 ①推开车门,一股初夏的山野气息扑面而来,湿润,清新。猛吸一口,有淡淡的花香。放眼望去,石磡砌成的梯地,层层叠叠,从山脚到山顶。除了褐色的石磡如墨痕,漫山尽是葱绿,好像这从山坡流淌下来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②“药姑山上百药全,只缺甘草与黄连。黄连苦了半世人,没得甘草水不甜!”从山坡上流淌下来的,还有飘渺的山歌,直漫过心坎。
③村主任小戴指着半山腰上采摘金银花的人说:“唱山歌的老汉就是戴日光,是咱詹桥镇余湾村的建档立卡户。”药姑山,是湖南与湖北的界山,有着“天然药库”的美誉。余湾,地处药姑山腹地,是湖南的一个贫困村。
④我一听,立马来了劲,早就听说过戴日光的传奇故事,今天竟然真的就碰上了。据说戴日光认识三百多种草药。山里人有个蛇虫咬伤,头疼发热,他都会找到合适的草药,药到病除。
⑤我们沿着梯地间的小径,循着山歌盘旋而上。山有些陡,攀在麻石铺设的石级上,腿已酸胀,背上也渗出微汗,但手扶一把爬满青苔的石头,身心又一下子沁凉起来。石缝里钻出绿油油的芭茅与蕨菜,一丘丘梯地弯弯曲曲地向两边伸展。地里的药苗正蓬勃地生长。山风拂过来,黄精、白芨、虎杖、射干、金银花,在风中摇曳,身姿曼妙。
⑥小戴说,这一丘丘梯地都是老辈人留下的,以前梯地里种的都是苞谷与红薯。早些年,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这些梯地就抛了荒,漫山遍野全长满了一丈多深的芭茅与荆棘。前年,村里招商引资五百多万元,流转土地一千多亩,并依托湖南、云南两家药业公司,成立了农林开发公司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将这些荒地全部种上中药材。
⑦黄精与虎杖我是认识的。这是湘北山地常见的东西,特别是虎杖,田头地边,山野沟谷,一片片,一蓬蓬。没想到,现在竟然成了挣钱的好东西。
⑧“今日又摘了好多金银花哟?”爬到半山腰,小戴扯起嗓子喊道。见有人招呼,戴日光停下嘴中的山歌,放下手中的活儿,直起腰,扭身答道:“不多不多,才采半箩!”
⑨戴日光一听说我们是来了解野生药材种植的,脸上笑开了花,一手叉腰,一手向山坡一挥,得意地说:“这山上,全是药!只是很多人不认得!这是句句阳(黄精),这是酸蒌根(虎杖),看,你脚下踩的那草,是白花蛇舌草,治蛇伤的药!”我见他说得神乎其神,随手从石缝里扯一把草问他:“您说,这是什么药?”戴日光笑道:“这是井栏草,又叫凤尾蕨,用来治痢疾,止泻的。”戴日光果然是一个识药高手,我对他心服口服。
⑩戴日光又说,这半边山的梯地,共有两百多亩,全部流转给了农林公司,现在都种上了黄精、虎杖、金银花等药材。这些药种,都是他带着村里一些未出门务工的老人与妇女们从山里挖来的,质量有保证。
⑪“现在是自己种药,还是帮公司做工呢?”
⑫“也做工,自己也种黄精,闲时还到山里挖些药种药材卖给公司。”
⑬“那一年能挣不少钱吧?”
⑭戴日光不好意思地笑道:“像我这样的半劳力,以往全靠政府救济,总觉得脸上无光。从前年起,靠自己每年也能挣不少钱,心里舒坦啊。”
⑮戴日光似乎对自己还不满意,说:“去年湾里吴家坡的天龙,听说挣了三万多,这真是个致富的好门路啊!”
⑯小戴告诉我,余湾村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种植,但规模化种植才刚刚起步。如果按这条路子走下去,村民们完全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奔小康了。
⑰戴日光忙抢过话把子:“今年村里好多后生家都已留在湾里跟我学种药材啦!”
⑱小戴笑道:“戴日光,那你徒弟这么多,酒可有得喝喽!”
⑲戴日光有些腼腆,又有些得意地哈哈一笑,好像春风拂过山坡。
⑳果然,又起风了,金银花的清香在山坡上流淌,阳雀子的叫声从花丛中飞来,声声清脆悦耳。我们沿着石级说说笑笑下山,山坡上再次响起透亮的山歌:“药姑山上百药全,只缺甘草与黄连。没得甘草不要紧,山里的日子比蜜甜!”
㉑我回望梯地,戴日光早已融进了漫山的药香里。
(1)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B
A.“据说戴日光认识三百多种草药”一句是“我”听闻的,从侧面表现了戴日光认识很多药草。
B.第⑦段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主要为了表现“我”的浅薄,删掉后并不影响文章主旨的表达。
C.文章第⑧⑰段主要通过“我”、小戴和戴日光的对话描写,来塑造戴日光这一勤劳朴实的药农形象。
D.文章写戴日光在药姑山上种药草的事迹,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百姓通过劳动来脱贫致富的主旨。
(2)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为什么要以“我”的视角来讲故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0引用:1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眼中含着泪花,低声地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边防哨所,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摄氏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危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等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⑨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说的美!”
⑩“别混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摄氏度呢!”
⑪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⑫吃完饭,战士们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做了化妆间。
⑬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⑭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⑮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⑯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⑰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⑱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⑲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
⑳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下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接到消息,自己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章以“雪莲花儿开”为题的妙处。
(2)从记叙的顺序来看,选文第⑥⑦段属于
(3)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
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打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4)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揣摩它们的写作技巧及作用。
【甲】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下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接到消息,自己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乔正芳《雪莲花儿开》 【乙】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鲁迅《故乡》发布:2024/10/24 6:0:4组卷:11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赶时间的人
郑可书 ①骑上电瓶车,诗就消失了。外卖员王计兵把车骑得飞快,脑海里只剩下地名,系统规定的送达时间在催促他。一次,他同时接了5单,末尾一单的商家出餐慢,只给他留下19分钟。最后,他有4单超时。
②超时意味着罚款,甚至是停单,挨骂是家常便饭。有的店出餐慢,老板被催急了还发火。最严重的一次,他被30来岁的男性顾客抓着衣领,从东墙拽到西墙,在屋里转了一圈。外卖员没有投诉的权利,遇到这种事,他只能憋着。有一单,顾客说错楼栋号,王计兵白跑几回,可送到后顾客劈头盖脸就数落他:“你是怎么送外卖的?”
③当晚,他写下《赶时间的人》,记录外卖员的生活常态: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④王计兵今年51岁,皮肤黝黑,眼袋下垂,笑起来时,眼角就爬上几条皱纹。一家人已在江苏昆山生活了18年。6年前,他把儿子送去一所国际学校。儿子的学费和二女儿的高中学费、住宿费加起来,一年十几万的费用,让家里不堪重负。
⑤刚决定送外卖时,家里人都反对。一开始,送外卖的确像旅游。看见风景好的地方,王计兵就停下车,花十几分钟转悠一圈,写写诗。现在不一样了,送单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最多的一天,他送了48单。
⑥2020年11月,王计兵和他的诗歌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外卖小哥是作家协会成员”。网友评论《赶时间的人》,是“真正属于劳动者的诗歌”。媒体蜂拥而至,最多时,他一天内接受了3家电视台的采访。走红后的生活没什么变化。写诗不挣钱,每首诗的稿费一般也就三四十元。仅有的好处是,他的诗歌吸引来名家点评,还在一本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
⑦现在,王计兵依然每天五点半起床。最近天亮得晚,五六点街灯还亮着,路上很安静,他一抬头,看见夜空上的一弯月牙和一粒星,由此写下一句诗:
月亮是人间的一处漏洞/所以夜从来都黑得不够彻底。
⑧几个小时后,他就会骑上电瓶车,忘掉诗歌,送单直到夜晚。
⑨那是1988年,他19岁,3年前刚从初中辍学。工地上电锯声震耳欲聋,工友大都30岁出头,凑一块儿下象棋、打扑克。他融不进去,阅读、写作成为他仅有的消遣。每天收了工,工友们去公园玩,王计兵就坐在附近的书摊旁,读杂志里的短篇小说,想到美好的句子,他会停在路边,记在纸上或者手心里。
⑩1990年,王计兵回到江苏老家,开始帮着父亲到村里捞沙。他把父亲给他买手机,衣服的钱拿来买书,又模仿书里的写作手法,记录身边的人和事。1991年,他尝试投稿,陆续发表十多篇微型小说。1993年,他再次外出打工,又在2002年来到江苏昆山,居住至今。十来年间,王计兵坚持写作,稿纸是路边捡到的香烟壳、卖水果的纸箱。吃着网上的“百家饭”,王计兵的诗歌慢慢“长大”了。
⑪“太多的往事如鞭子,把我的内心打出伤痕,让我时不时回过头去抚摸,感受一种结痂后的痒。”他曾这么写道。阅读、写作,就是那只抚摸伤口的手,这种“痒”让他舒心,为他筑起一块生活的隔板,隔开了现实与文学。
⑫“人生是立体的。”他说,“如果人生是豆角,诗歌就是那根供藤蔓攀缘的竹竿。苦难只是其中的一面;它可能是烂掉的一面。还有另一个华丽、光鲜的面——诗歌就是那一面。”
⑬送外卖的间隙,他还在写诗。每次捕获满意的灵感,他都会有种兴奋的战果。这像极了所有普通人都会遇到的瞬间——生活艰难,每一步都要拼尽全力才能向前。而王计兵有诗,带着他飞翔。后来,他写下的句子是:
生活像一面斜坡/诗歌是陡峭的另一面。
(摘自《读者》2021年02期)(1)阅读选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时间 事件 1988年 王计兵辍学到工地打工,利用空闲时间读书 1990年 1991年 尝试投稿,陆续发表十多篇微型小说 2014年 2020年 王计兵和他的诗歌获得媒体的广泛关注
如果人生是豆角,诗歌就是那根供藤蔓攀缘的竹竿。苦难只是其中的一面;它可能是烂掉的一面。还有另一个华丽、光鲜的面——诗歌就是那一面。
(3)从全文看,第⑨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结合该段内容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4)本文曾用《骑行诗人》为题目,对比《赶时间的人》,你更喜欢哪个?请说明理由。
(5)人民日报的记者在对王计兵进行专题访谈时询问他写诗的初衷和未来的梦想。请你结合全文,以王计兵的身份,回答记者的问题。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45引用:2难度:0.4 -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金箍棒
陈毓 ①盼我爷爷从田地回家,就像我在冬天阴霾的日子盼风一样。风不可捉摸,我爷爷却总带来惊喜。
②“你想不想要一根金箍棒?”爷爷神神秘秘地说,双眼似乎被金箍棒的金辉照亮,可他摊开的两手却是空空的。
③爷爷把一双空手探进他深而阔的粗布衣服的口袋,再拿出来,还是空空的,反复无数次,他的手,连一把苦李子都没掏出来。
④这真叫我失望。按说我爷爷的口袋是神奇的,酸甜苦辣,往常总能拿出来。
③以往爷爷把两只空手在我面前一晃,立即探进他的衣服口袋。手再掏出来,手心摊着三颗小青杏。那是春天刚从花朵里孵出不久的小杏子。如果爷爷口袋里掏出山核桃、毛栗子的时候,说明秋天来了,这个季节食谱的范围扩大,会有很多惊喜。
⑥但这次,爷爷的口袋是空的,不过他的眼睛里却藏着从未有过的光亮,这光亮指引向一根神秘的金箍棒。
⑦孙悟空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每夜,坐在核桃树下乘凉的时候,隔壁的郑伯伯总要讲这个故事,他故事的口袋叫我们反复翻掏,都翻出里子了。
⑧劈山救母的沉香,用自家私房钱周济书生却遭书生背叛落得自己跳江的杜十娘,但我们更喜欢孙悟空,他能耐大,从不哭哭啼啼,就算被师父体罚,痛到在地上翻滚,也没见他哭哭啼啼,还有,他从来没觉得饥饿。被如来佛祖在山下压了几百年,出来还精精神神的。这些都叫我们羡慕敬佩。
⑨现在,我要是有一根金箍棒,我自己就能闪闪发光了。
⑩爷爷说:“你再等两天,我给你弄一根金箍棒。”爷爷眼里全是笑,却一点都没糊弄我的意思。我能看出来。爷爷描述那根金箍棒的时候,把我拉近他,把我的身体在他的身体前比量,说:“不能太长,太长磕绊;太短,又成武松的短棒了。”
⑪“好看得很。”爷爷搓手,空手在口袋里进进出出,末了,却还是两手空空。
⑫“金箍棒啥时候会有?”我问爷爷。
⑬“快了。”爷爷回答。
⑭等得再磨人不过,我的“金箍棒”来了。
⑮这个下午,当我在院门口眺望,见我爷爷远远走来,我跑上去迎接,爷爷加快步子走向我,之后,从身后的腰带抽出一根棒子,在我前面猛一挥,喊一声:“变!”
⑯我真的就有了一根“金箍棒”。
⑰光灿灿,黄亮亮,带着深邃纹理的一根棒子。拿在手上比划,在地面上扫荡,在头顶上运过,在双手中倒来倒去……不长不短,恰是按我的身高量身定制。
⑱有棵黄龙木被金银花的两根藤缠着了。一个拼命缠,一个拼命挣脱,却终究挣不脱,最后,两个被我爷爷逮住了。
⑲爷爷说,幸好藤蔓藏住了树身,要不准被人发现了。因为不会轻易被人发现,因而爷爷并不着急,他要挑晴朗日子砍那棵树,再把上面有金银花的藤蔓一段段从树身抠出来,把黝黑的树皮揭下来,晾晒树干到干透,这期间,他还要用砂纸适度打磨。于是,当我看见这根爷爷打造的“金箍棒”的时候,“金箍棒”完美的程度可想而知。
⑳爷爷看我在屋檐下习棒,一根棒子在双腕间翻飞,在两根大拇指间来回倒换,我凭一根手指使棒子翻飞如舞,用脚尖把棒子一挑踢到半空,棒子落下,我又稳稳地在半空接住,这是何等美好的时候。
㉑现在,夜晚依旧是隔壁郑伯伯讲故事,他装故事的布袋尽管被我们翻倒出来,里子都被我们看见,但只要他讲故事,我们总是围坐着听,因为谁都不能把那些故事讲述得那么好听。白天,是属于我的,因为太阳下,能把一根棒子舞弄得欢实,舞弄得变幻无穷的,是小子我。小伙伴们叫,你来一段呗,我就来一段;大人喊,小子来一段吧,我就来一段。
㉒我的表演大概没叫大家失望,因为叫好声远超我想象,响亮又持久。
㉓是这缘故吧,郑伯伯给队长说,等下回马戏团来的时候,要让我表演一回棒术,和马戏团那个舞棍的小伙子比试比试。
㉔这真叫我高兴,叫我上进,叫我期待。
㉕上次马戏团走的时候我失落了好多天,现在,盼他们来,变得如此具体,如此可期。
㉖我爷爷住在生产队,他照看牛,晚上是不回家的。
㉗现在我去看他,穿过黑夜也不害怕,因为我有“金箍棒”。
㉘我还要告诉他连爷爷给队长的建议,告诉他我是多么盼望马戏团来。
(选自《安徽文学》2020第3期,有删改)(1)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梳理了内容,请完成下列表格。情节内容 期盼金箍棒→① 梳理发现 全文围绕“金箍棒”展开,记叙顺序运用了顺叙和④
(3)为什么“我”觉得拥有金箍棒,就能闪闪发光?
(4)有同学建议把本文作为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觉得放在七上第三单元还是七下第三单元合适?请根据单元导语和目录,并结合本文,说说理由。七上第三单元【单元导语】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七上第三单元【目录】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论语》十二章七下第三单元【单元导语】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七下第三单元【目录】
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10老王/杨绛
11*台阶/李森祥12卖油翁/欧阳修
……发布:2024/12/26 19:30:1组卷:62引用:2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