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环球财经》:我国农业总产值在2019年超过了10万亿元人民币,但农业的整体占比不高,约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产出的经济价值相对较低耕地的重视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提升,您认为这中间的原因是什么?
郧文聚: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回顾历史也能看出来,耕地一直是我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其中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命脉在田,而我们的耕地非常紧张。如此稀缺的耕地资源还面临着“占”“毁”“调”“退”四个因素导致的不断流失。
我们的粮食安全形势并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善,我们还是面临着相当大的粮食压力。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耕地资源,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执行落实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这对治国安邦非常重要。
《环球财经》:保护耕地资源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这也是耕地占补平衡被寄予厚望的原因所在。很多人认为,这项政策在理论上近乎完美。那么,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瑕疵?
郧文聚: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理论逻辑上确实完美。但随着附加元素越来越多,政策执行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任何顶层设计都需要好的管理和技术作为支撑,管理和科技的轮子都转起来了,政策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以,我们要把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让理想的顶层设计变成现实。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后,耕地的生态因素应该纳入管理,但我们的技术手段还不能准确衡量耕地占用的成本,特别是外部性损失;我们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条件很难跟上制度创新的步伐,耕地占补平衡的衍生问题几乎都与此有关。
《环球财经》:您在分析中也多次详细区分东部发达地区和南部丘陵区、东北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和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这些地理概念,为什么要这么做?
郧文聚:从南到北,我们国家的耕地跨越七个气候带,有一熟也有多熟,东南多雨但西北没雨,长江只有极少的水来自源头冰山,而黄河却有一半水来自冰雪融化,另一半里又有九成来自7~10月的集中降水,两条母亲河的利用难度大相径庭。从低到高,我们国家耕地的跨度超过4000米,还有不少耕地在25度以上的陡坡上,很多耕地都没办法用机械化方式耕种。
这样复杂的耕地分布和气候状况,决定了我们国家不能像国土气候情况比较单一的小国那样制定政策。因此,我们提出很多基于地区的政策主张。
《环球财经》:我们知道,耕地是多部门联合管理的重要问题,但“九龙治水”并不见得就能把问题管理好,您认为多头管理会成为我国耕地资源保护过程中的短板吗?
郧文聚:目前,自然资源部负责补充耕地,农业农村部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部负责追究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这中间当然会有些问题的归属不清晰,例如并没有哪个部门有明确的权力来判定补充耕地的质量。
我个人认为,不同部门要想把耕地问题管理好,不是分配权力就可以了,而是要把责任落实好,让责任来统帅问题解决。耕地保护监督,必须落实源头管理、过程管控、后果严惩一起抓,必须夯实耕地保护第一责任。
总之,我们必须正确地、严肃地、负责地面对我国人口多,而耕地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不良的基本国情。我们必须把耕地问题研究透,把耕地保护好,而发达国家已有的很多经验并不都适合中国,毕竟这些国家不需要开发这么多的边际耕地。因此,中国的科学家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更多原创性的探索。在耕地资源的保护上,中国必须要有大量原创性知识。
(摘编自《专访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环球财经》2020年9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D
A.在农业总产值整体占比不高的背景下,《环球财经》提出我国为何对产出的经济价值相对较低耕地的重视程度不降反增的问题,意义更加明显。
B.“占”“毁”“调”“退”四个因素致使我国本身就很紧张的耕地资源变得更加稀缺、更加宝贵,因此,保护耕地资源仍然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C.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理论逻辑上近乎完美,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定的瑕疵。
D.我国的耕地分布范围广,跨越气候带多,不同区域耕地的耕种时间和方式会受到复杂的自然分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耕种方式难以实现机械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
A.围绕我国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环球财经》立足中国现实,从政策到原因再到管理逐步深入地提出相关问题,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系统性强。
B.目前我国还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压力,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而耕地资源是关系粮食安全的重要元素,因此,国家必须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
C.理想的顶层设计要变成现实,就需要良好的管理和技术作为支撑,特别是生态文明时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条件更须要紧紧跟上制度创新的步伐。
D.要想改变我国耕地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不良的现状,就必须把耕地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更多原创性的探索,并落实到实践中去。
(3)文中指出“在耕地资源的保护上,中国必须要有大量原创性知识”,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原创性知识”的内涵。
【答案】D;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10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思维的两种速度
——丹尼尔•卡内曼(访谈)
问题1:根据您所认为的,我们拥有两种获取信息的方式:速度快的模式一和速度慢的模式二,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卡内曼教授:这两个思维模式是互补的。当我们被问到英国的首都在哪里,一个词马上自动从脑中冒了出来,不需要花力气思考,也没有什么企图性,这就是模式一。但如果涉及对世界、欲望以及想法的诠释,最终转化成信念和决策,那么它就是模式二。模式二更复杂,它控制着思维和行动。和模式一不同,它是间接的,不直接连通到记忆里。它是缓慢的,通常紧跟着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思考。模式二的运作需要努力,得让自己成为行为的主导人,“是我在行动,是我在思考……”
问题2:我们能认为模式一简化了现实,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吗?
卡内曼教授:我不知道模式一是不是“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但是它确实简化了现实,只是时不时会造成认知偏误,而模式二也可能出问题。如果我认为有些事情是错的,或者我无法理解相对论,那得归咎于模式二的运作失败。我对模式一的理解是:它是一个情感模式,是一种自动产生的情感,它没有任何目的,是完全主观的,不管在模式二的运作下接受不接受它,都没有关系。模式一除了是情感,它还有更多的属性,它与我们对生活的诠释、认知,以及我们大部分行为紧密相关。模式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还确保着人们的控制力,这也很重要。
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模式二必须凌驾于模式一?
卡内曼教授:当我们在发生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方法时,或者在矛盾的两端进退两难时,或者必须违背逻辑和行为规则,甚至处于惊诧的状态下时,我们的精神就会全神贯注,思维过渡到模式二。但模式一和模式二并不会突然互相转化,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块专门掌管矛盾的区域,让这两个模式之间有一个持续往来的通道。
问题4:大脑中的什么区域牵动这两个模式呢?
卡内曼教授:我想模式二并不隶属于一个特殊的区域管理,尽管它和前额叶有联系。我不想展开这个我知之甚少的话题。
问题5:我们不妨更进一步诠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或者模式二,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
卡内曼教授: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我们会变得冲动很多,把一切脑子里闪过的事物说出来,就像小孩似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醉酒的状态,这就是模式二被弱化之后的效果。因此,社会生活就不会再有互相妥协的和谐了。动物的情感生活很先进,但我觉得它们并没有模式二的约束。相反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二,那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什么都不是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低等配置的电脑。
问题6:艺术灵感或直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卡内曼教授:这是从模式一中冒出来的,但却是由企图所驱动的。因为模式二完全有能力带着意图在记忆里搜索,而即使我们停止搜索,有时也能自主地产生灵感和直觉,就像数学家亨利•庞加菜踏上公共汽车的台阶时,突然想到答案的情况。
问题7:您说模式一一直在解释我们所经历的事情,那我们会不会讨厌偶然事件的发生?
卡内曼教授:确实,人生来讨厌一切不确定的事物。但说实话,我们其实认不清什么是偶然性。因为我们长期处在一个创造历史、解释我们周遭世界的过程之中,这就是模式一的伟大之处。至于模式二,则是让人类更有意识,并采用模式一的成果。
问题8:心理病理学中遇到的挑战是两个模式的不平衡,也就是说当我们运用了过多的模式一或模式二,就会引发一些问题吗?
卡内曼教授:当然,如果我们长期地去自我批判,直到自己失能,那我们就是模式二使用太多,无法控制模式一了。模式一也会有病态的问题产生,比如强迫症。模式一能快速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模式一不仅驱动我们去开车,也决定了我们的口头禅,决定了我们自己看待外界的视野,它是我们高度整合的记忆,也是我们所创造的历史。这一切都不是模式二处于主导地位的结果。
【注】丹尼尔•卡内曼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不属于“模式一”的一项是
A.当有人问及你的姓名时,你直接告诉对方。
B.骑车经过十字路口红灯亮起,你选择停车。
C.商场里播放熟悉的歌曲,自然地跟着哼唱。
D.高考毕业选择专业,你认真考虑反复琢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模式一,模式二需要目的性思考,有更加复杂的思维模式。
B.模式一和模式二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C.模式一偏向于情感,模式二偏向于理性,因而模式二更加重要。
D.艺术的灵感和直觉更多由模式一产生,但有时模式二也会参与。
(3)本文的采访者有何访谈技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发布:2024/8/8 8:0:9组卷:6引用:2难度:0.5 -
2.阅读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完成下列各题。
①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
②我们的会议包括600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说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③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3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现在,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3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④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3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3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
⑤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首先是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于孤立地位。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⑥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人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⑦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⑧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
(有删减)(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开幕词,先是历史回顾,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
B.开幕词先就代表的地区分布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C.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D.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E.开幕词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充满着无比的自豪、无比的自信。
(2)这篇演讲词总体给人态度坚决、不容置疑的感觉,原因之一是它运用了不少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请在第④段中举例分析。
(3)简析⑥—⑧节在演讲稿中构思上的作用。
(4)评析本文思想情感的当代意义。发布:2024/12/12 20:30:3组卷:30引用:6难度:0.1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红楼梦》答记者问
詹丹 记者:对于书中女性人物的出场,您认为作者几乎都当作重要事件来渲染,并且后来者的陆续上场都是对已有人物不断进行着烘托、分层和个性细化,这个说法能给我们稍微展开说明一下吗?
詹丹: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红楼梦》主要是揭示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是为闺阁女子作传的。这也是作者一开始告诉我们的“当日所有之女子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而小说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又对主人公贾宝玉发生过深刻影响,所以,她们的出场,对主人公的人生历程、对他的心灵感受,当然也是对小说的重要情节发展,都显示了重要意义,从而被作者当作事件来渲染,给他们的出场以各种特写。与此同时,大部分男性人物的出场,却被作者有意无意忽视了,以至于有读者产生误解,以为《红楼梦》就是一部写女性的书,其实从全书出场人物比例看,男性还略多于女性。
另一方面,其对重要女性人物的出场,如以贾宝玉心仪的林黛玉的上场为起点,①对她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通过描写其他相反或者相似的人物,来加以不断烘托、分层和细化。借助人物影射的创作方式,让不同阶层、不同立场、不同关系的几位相关女性人物,聚拢在贾宝玉身边,在形成诗意情感的交流或者不交流中,呈现种种变相。
其一是晴雯。晴雯向来被视为黛玉的影射人物,她去世时,宝玉充满感伤,写下最具诗意的《芙蓉女儿诔》。晴雯病中挣扎着为宝玉补雀金裘,这种勇,既是不惧病魔的勇,但更是敢爱敢恨的勇。这样的勇敢力量,显然不同于林黛玉那种欲言欲止的羞涩与举手投足的柔弱,尽管其情感的深沉并不亚于黛玉。
其二是香菱。香菱因学诗和黛玉相处,显示了大观园美好的一段诗意时光,也显示了香菱是一个具诗意气质的人,这一点与黛玉息息相通。香菱的诗意,也体现在她与黛玉回忆过去时,在与夏金桂谈菱角的香味时,都能体现出一种浓郁的诗意。所以,在一个特殊层次上,香菱也成了黛玉的影射,并与贾宝玉发生了微妙关系。贾宝玉与香菱玩斗草的游戏,拿的是夫妻蕙和并蒂莲,又十分体贴地让袭人来为她换弄脏的石榴裙,让香菱十分感叹。但毕竟香菱已是薛蟠的侍妾,所以与贾宝玉构成了一种特殊意义的诗意情感关系。
其三是龄官。龄官外貌最近黛玉,王熙凤因为拿她来比黛玉,引发众人哄笑。但相似的又不只外貌。其作为贾府买来演戏的十二位女子之一,刚一出场,就表现出与黛玉相似的孤高自许性格,不肯出演非她惯演的戏目,而宝玉对她也颇有好感。但小说中,龄官作为黛玉的影射者,不同于晴雯和香菱,恰恰是以钟情于贾蔷并拒绝贾宝玉而出场的。但这种拒绝,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他启悟了宝玉,让宝玉这样一个公子哥,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从传统的男子中心主义者的普遍占有欲中逐步醒悟过来,使自己的情感慢慢聚焦于黛玉一身。虽然上述三位女性可视为黛玉的影射,都具有诗一样的特质,但就感情本身言,这里有晴雯对宝玉的深沉而热烈,有香菱与宝玉的暧昧而后退缩,也有龄官对宝玉始终如一的冷淡和拒斥,体现出相似女性人物形象谱系中,与宝玉交往的丰富复杂。
记者:您在书中谈到认为贾宝玉对女孩子的用情存在着情感表达与礼仪的裂缝,这个怎么说?
詹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男女有别”一篇,正好涉及这个问题。他在解读传统中国特点时说:“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在传统的礼治社会,情感是受礼治制约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但贾宝玉恰恰不是这样的人。按道理说,在贾府中是不允许贾宝玉和女孩子有这样自由交往的天地的。但小说把人物的年龄设计得相对偏小,这样可以让大人放心,即便贾宝玉和黛玉已经为了情感闹得天翻地覆,老祖宗、王熙凤等还是把他们视为“儿戏”。②如果说这里有一个不完全受礼仪控制的裂缝,那是作者的艺术策略所营造的。
【链接】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画浪线句“男性还略多于女性”相关内容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男性略多于女性”的事实,纠正了读者的错误认知。
B.产生女性多的误解,是因为作者精心设计女性出场而忽视男性。
C.作者重点写女性,是为了揭示众多女性对宝玉成长的深刻影响。
D.对男性的描写难以引起读者关注,因为女性行止见识超出男性。
(2)下列对第一处画横线句“烘托、分层和细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为了渲染重要女性的出场,以对相近相反后来者的描写,来烘托映衬。
B.晴雯与黛玉都情感深沉,晴雯敢爱敢恨的勇,与黛玉兼涩柔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C.香菱与黛玉的诗意气质相通:香菱与宝玉的斗草游戏暗示了香菱爱而不得的痛苦。
D.龄官外貌与孤高性格最近黛玉,但她是以拒绝宝玉出场的,这也是对黛玉的影射。
(3)第二处画横线句中提出了“裂缝”的概念,作家是怎样营造这一“裂缝”的?
(4)结合链接资源,分析贾母、王熙凤等对宝玉爱情的态度。发布:2024/11/21 20:30:1组卷:23引用:5难度:0.5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