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现代文阅读。
望月亮
茂戈
      ①从西藏复员回家,见到父母,父亲打量我好半天,“嘿嘿”一笑:“当了五年兵,黑成这个样子了。”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父亲又若有所思地说:“你妈再也不用每晚望月亮了。”
      ②我的心一哆嗦。五年前,我当兵临走的那天晚上,母亲突然问我:“你到西藏当兵,那个地方很高吧?”那时会写点诗的我难掩进藏当兵的喜悦,说:“是的,我会摸到妈妈您望见的月亮……”
      ③母亲一听这话,本能地望向月亮,眼里充满忧郁:“啊一一这么高啊!”
      ④自从我离开了家,母亲就养成了每晚望月亮的习惯。我所在的西藏边防连队海拔4200多米,对于母亲来说,那是她无法想象的高度。每天晚上,她只能望着我临走时对她说的“月亮”,想象我所在的高度。也许,她还会想象我在这个高度的生活、工作和训练……
      ⑤远远地,我一眼就看见母亲站在家门口的老槐树下,用目光迎接着我,像当年送我到西藏当兵一样。五年了,老槐树还是我离家时的模样,而树下的母亲,头发却白了许多。“二娃。”母亲眼里噙满泪水一把抓住我的手絮叨起来:“黑了,咋这么瘦喽?
      ⑥下士期满,我想晋选中士,但因为左腿患了风湿病,我在军事考核中没能发挥出最好水平……我嗫嚅着,半天没说出话,母亲像看透了我的心事,微微一笑,淡淡地说:“回来就好。”就像小时候在外疯玩了一天后,母亲慈爱地唤我回家的声音。
      ⑦大哥也回来了。我当兵时,大哥正在读大四,大学毕业后的他在县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好几次,大哥说要把父母接到县城去享福。母亲去了一次,第三天就回来了。母亲和大哥说:“城里高楼大厦,灯光太亮,晚上连月亮也看不见……”
      ⑧晚饭后,大哥和我出去散步。大哥对我说,上个月母亲六十大寿,从不提要求的母亲却执意要求大哥陪她去一趟峨眉山。孝顺的大哥自然放下手里的工作,专门请假一周,陪母亲登上了峨眉山金顶。
      ⑨母亲是听一位村里人绘声绘色讲述到峨眉山的经历后决定去的。路上,母亲一再问大哥:“峨眉山金顶是不是有3099米?”大哥告诉我说,当时他以为母亲去峨眉山是想去看风光。
      ⑩在雷坪洞等索道车时,母亲就有高原反应了,她不停地揉着自己的太阳穴,脸色有些发白。一旁的大哥担心地说:“您身体受不了,别上金顶了。”母亲一边摸着太阳穴一边说:“我一定要上金顶去看看。”
      ⑪大哥拗不过母亲。大哥说,那天日光很好,站在金顶向四周看去,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峰都在金顶之下,云遮雾绕,很是壮观。然而,母亲并不怎么看风景,只是站在金顶上,默默地望着半空,像在感受着什么。
      ⑫大哥让母亲去上香,母亲轻轻地摇了摇头.大哥很是诧异,他以为母亲坚持要上金顶是来祈福的。现在母亲既不看风景,又不烧香拜佛,那她上金顶来干什么?
      ⑬母亲的高原反应更加厉害了,大哥再一次要求母亲下山。
      ⑭母亲突然流下了泪水,喃喃地说:“我在3099米都受不了,二娃待的地方比这还要高出一千多米,他是怎么过的呀!”
(《解放军报》) 2018年9月19日,有删改)(1)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第②自然段中写到“我的心一哆嗦”,体会“我”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3)作者写从不提要求的母亲却执意要求大哥赔她去一趟峨眉山,有什么用意?
(4)文章为什么以“望月亮”为题?
(5)本文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都写到伟大的母亲,结合句子分析两句话在写法和表达人物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母亲眼里噙满泪水一把抓住我的手絮叨起来:“黑了,咋这么瘦喽?”
茂戈《看月亮》      母亲进来,挡在窗前:“北海地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答案】(1)①我去西藏当兵,母亲养成望月亮的习惯;②为了知道我在高原的生活,母亲坚持爬上峨眉山金顶体验高原感受。
(2)表现出“我”的震撼和愧疚之情。“我”可能在想:“母亲啊,五年来您就是这样天天望着月亮,想着您远方的儿子呀!我怎么现在才明白你的爱和牵挂呢”。
(3)写从不爬山的母亲为了体验“我”在西藏高原上的生活感受,执意去爬峨眉山并坚持爬上金顶,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担忧、牵挂,写作意图是丰富人物形象,表现母爱的伟大。
(4)贯穿全文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叙述的事件;月亮的澄清美好象征母爱的无私美好。
(5)写法上都运用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表达情感上都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担忧。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24 1:0:4组卷:60引用:2难度:0.1
相似题
  • 1.《花之歌》一文中,作者以花的口吻,运用第一人称行文,有何作用?

    发布:2024/7/30 8:0:9组卷:6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外婆的压岁钱
    万芊
          ①过年时,弟陪妈回了一次陈墩镇老家。
          ②回城后,弟跟我说,这次回老家收获特大,带回了一沓外婆的压岁钱。
          ③我说,弟,你别胡说,外婆过世都十多年了,哪来压岁钱?!
          ④弟说,真的,哥,不骗你,是外婆的压岁钱,宝贝呢!
          ⑤我问妈。妈说,是的,在你大舅、大姨那里找到的。
          ⑥妈原原本本讲了外婆压岁钱的那些旧事--
          ⑦我妈共生了我们兄妹七人。我爹原先在上海靠教画卖画赚钱养家。我九岁那年,我爹得肺痨过世了。我爹过世后,我妈就靠变卖不多的家当和在镇上南货店帮人做事赚些钱。钱不多,妈常为吃穿发愁。
          ⑧我妈挺能干,我们兄妹的衣服大都是我妈用我爹的旧衣改的,一件长褂常常改了又改、补了又补,大的穿了小的再穿。我爹原先在上海是要出入一些体面场所的.虽说衣服旧些可料子挺好,再加我妈的巧手这么一拾掇,穿在我们兄妹身上,一个个显得清清爽爽,还带些洋气。
          ⑨只是我妈再能干也变不出米面来,我们兄妹都在长身子,家里不多的米面煮成稀粥面糊糊,还是不够填饱肚子。我妈常常带着我们去乡下挖野菜、捞野菱、采野果,掺在稀粥面糊糊里匀着吃,自己干脆饿着肚皮睡觉。后来,我大哥学医终于出师了,开始在乡下给人治疮疖赚些小钱贴补家用,妈稍稍缓了口气,但还是常常发愁。
          ⑩我妈喜欢读书,我妈说话,与人不同。她常跟我们说“与人讲话,看人面色。意不相投,不须强说”。后来我们知道,其实是书上的话。受我妈影响,我们兄妹都真欢读书,在学校里,功课都挺好。我妈过日子,其实挺讲究,家境虽困窘,也从不让男孩子在人前赤膊、女孩子在人前赤脚。一年中每一个节气,都是按书上老规矩过,该贴春联时贴春联.该挂艾草时挂艾草,该吃粽子时吃粽子。就是我妈裹的粽子特别小巧,谁也不舍得吃。
          ⑪到了春节,我妈开始忙碌,每一天大家都会沉浸在我妈营造的过年气氛中。大年初一早上,我们都能穿到妈新改做的衣服、吃到妈蒸的南瓜糕、拿到妈隔夜包好的红包。只有这一天,我妈底气十足、财大气粗。压岁钱,每人一大包,这些压岁钱统统加起来,也许就是妈半个月的工钱。我妈红包的外皮是特别鲜艳的红纸,里面还包着大一点的红纸。红纸,是妈在供销社里帮人家打扫卫生时收集起来的边角红纸。为这些红纸,妈常义务去打扫卫生。红纸上,写满小字。我妈用我外公传下来的湖笔,写上规规整整的小楷。红纸上,我妈给每人写上压岁钱的金额。这就是我妈的压岁钱,其实是一张张红色的白条。虽说是白条,我们仍很渴望。这些白条,总让我们惊喜,因为妈在红纸上还写着好多非常精彩的评语,还盖上她自己的私章。我们拿到自己的红包,就偷偷地藏起来。没人时读读妈的评语,总会得意好长一段时间。只是我妈从来没有给我们兑现过这些白条。过了年,看着重新愁眉紧锁的妈,我们谁也不敢提压岁钱的事。
          ⑫妈取出一幅已经精心装裱的我外婆的压岁钱红色白条,那秀美的字体和暖心的话语,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这一年,姗妹表现最佳,春季挖马兰头,又多又干净。暑时人家送来西瓜。姗妹把自己的一份让给了弟妹。一年里,姗妹受先生上门口头表扬两次。考试居全年级第一。奖姗妹压岁钱六元。”那就是妈十六岁那年得到的压岁钱白条。
          ⑬看着,我有点疑惑,问妈,你的这些压岁钱白条怎么会在大舅、大姨那里呢?
          ⑭妈说,外婆的这些压岁钱,后来大哥、大姐给我兑现了。为帮妈,我大姐,初中没毕业,就去乡下做了乡村小学复式班的老师,其实她功课很好。这六元,相当于当时全家一个礼拜的生活费。第二年,我考取了省城的师范大学,我就拿着这大哥、大姐给兑现的六元压岁钱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其实。除了大哥大姐。我们下面五兄妹全都以特别出色的成绩考取了不用花钱的师范大学。
          ⑮弟说,还有,谁也没有想到,外婆竟然传承了一手家乡早已失传的卫泾状元体,县里搞文史的专家把外婆的这些红纸条当成宝贝,觅宝似的取过去放在博物馆里珍藏。
          ⑯妈说,我外公是私塾先生,写一手好字。我妈没读过私塾,她喜欢读书,一有空就拿我外公破旧的《三字经》《弟子规》《小儿语》《朱子家训》认字、写字。
          ⑰妈感叹,我妈是个挺要强的女人。
    (选自《家风》大象出版社,有改动)(1)文中最能概括外婆品格的两个词语是:“
     
    ”、“
     
    ”。
    (2)小说主体部分用“我妈”讲“我妈”故事的方式叙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第⑬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外婆为什么要用“打白条”的方式给压岁钱?
    (5)有人这样评论,这篇小说“演绎了典型江南人家优良家风的精彩传续”。你从中读到了哪些优良家风?

    发布:2024/11/22 8:0:1组卷:44引用:1难度:0.9
  • 3.阅读《植树的牧羊人》有关段落,完成下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法)让•乔诺
          ①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②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③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④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⑤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⑦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要休息,而是好奇,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
          ⑧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⑨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样,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⑩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布菲的老人。
          ⑪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结合文章内容探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3)选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发布:2024/11/14 14:30:1组卷:65引用:5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