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无现金社会现实吗?
张田勘 ①放眼全球,无现金的电子支付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技术改变生活的一种趋势,也成为“互联网+”的一种模式。但是,无现金社会是否能成为现实?
②无现金社会的两种技术催生的信息文明不但可以促成无现金社会的到来,而且将从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约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其中金融行业就首当其冲,因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简捷,能节省大量人力。仅仅是在节省劳动力上,实现无现金社会就有最大的理由。
③电子支付其实是弱人工智能的体现,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手机银行正大行其道,每个银行只要有一款通用软件,就可以让手机使用者无须现金即可完成日常的所有消费和交易。手机银行软件的功能相当于一个个人电子银行,包括个人开户、个人贷款、转账汇款等19大类100余项个人非现金业务,用户可根据需求,按照提示操作。
④这些不用现金的金融业务,在方便公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节省了金融业的劳动力。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工行、农行、建行减少柜员近6万人,而且在过去4年,33家大中型银行减员超过32万人,占全国银行业全体从业者的近1/10。在这些减掉的人员中,大部分是过去银行中传统的柜台操作员。
⑤金融业另一个需要较强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领域是股票证券交易。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提供的信息是,在2000年顶峰时期,高盛在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用了600名交易员,但今天只需两名交易员就可以照管所有柜台。其实,股票交易最能体现从有纸化到无纸化,从过去交易市场的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到今天交易市场的缩小;电子交易快捷安静运行,都依赖的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⑥今天,中国人的无现金支付主要依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95%的网友选择这两种电子支付方式。现在,支付宝有超过4.5亿实名用户,排名无现金支付第一位;其次是微信支付,用户达4亿。采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金融交易和流通,当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和方便。
⑦无现金社会能节约社会资源,降低成本。货币作为交换的等价物,其本身也需要制作,无论是古代的金锭、银锭、钢板,还是今日的硬币和纸币,都需要资源、材料、制作手段及技术。如果实现无现金社会,则印制钞票的成本和资源就会大大节约。
⑧无现金社会还能减少疾病传播。纸币上的微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杂,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有上百种。钞票上的细菌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⑨此外,没有现金的社会让那些抢劫现金的不法分子无从下手,相应的犯罪将消除。而且,无现金社会还能杜绝假币坑人的事情发生。
⑩当然,电子支付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即便是基本可实现无现金的丹麦,很多乡村地区的退休老人不使用银行卡,更无法使用电子支付,无现金社会可能让老年人感觉自己被排除在社会体系之外。
⑪当然,电子支付在解决现金遗失、被抢盗等安全问题之外,又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安全问题。电子支付和流通的安全常常遭遇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为的漏洞和恶意诈骗。黑客攻击和技术诈骗已经让电子金融的支付和流通遭受很大损失,并且催生了无数电子诈骗案。电子金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支付和流通。同样,黑客攻击也会让网络瘫痪,从而让消费和支付无法进行。即便这样的事情很极端,也可能多年不遇,但是从安全的角度,即从信息技术确保安全和灾难控制与救援的思维来看,人类也很难只实行一种没有备份的系统,在生活和金融领域全部取消钞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B
A.题目运用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思考,点明说明内容。
B.中国人的无现金支付依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种方式。
C.黑客攻击和技术诈骗让电子金融的支付和流通遭受很大损失,催生了无数电子诈骗案。
D.文中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
(3)你认为要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答案】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5 8:0:9组卷:5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你的睡姿和枕头“搭”吗?》,回答问题。
你的睡姿和枕头“搭”吗? ①人类睡眠时间占整个一生的近1/3,枕头也伴随我们近1/3的人生历程。因此,睡眠时选择良好的枕头对我们的休息状态影响很大,不合适的枕头往往还是许多颈肩背部病痛的祸根。
②使用枕头是必要的。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枕头的作用。人体颈椎有一个弧度,称为生理性前凸。在任何情况下,人体保持这种自然生理弧度是最舒服的,包括在睡眠的时候。枕头的作用,就是在人睡觉时维持这个正常的生理弧度,保证颈部的肌肉、韧带、脊柱及各组织,可以处于放松状态。
③枕头过高并不好。有句老话说“被罩常洗被常晒,高枕无忧美梦来”,但是,其实枕头过高并不好。如果枕头太高,会引起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过伸状态,引起不适。如果平躺时,枕头下陷一部分刚好可以支撑住颈曲就可以了。对于少数喜欢趴着睡的人,更要注意选择薄枕头。不一定用来枕头,也可以垫在腹部,用以缓冲趴着时对内脏的压迫。此外,我们枕的位置也很重要。虽叫枕头,到其实是枕在靠近脖颈的地方。
④睡姿不同枕头材质有讲究。不少人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枕头会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在选择枕头上下很多功夫。每天枕着的枕头要么过硬,要么过软,要么很高,要么很矮;有的人甚至在枕头里填棉花,塞衣服、海绵,还有很多枕头里填着弹簧枕心。想一想看,那么长的时间里把脑袋枕在一个极不舒服的位置上,颈部和肩部的肌肉该多么紧张啊!
⑤一般说来,枕头的材质不要过软或过硬,适中就可以了。太硬的枕头,会导致睡眠时呼吸不畅,而太软的枕头则会造成头颈部压力过大,导致血流不畅。
⑥对于喜欢平躺睡的人,枕头里面的材料一定要柔软且有弹力。多孔纤维枕头是种很好的选择,因为其透气,弹性大:喜欢侧身睡觉的人,枕头就需要稍微硬一些,压下去保证脖子和身体平直,让颈部肌肉放松。荞麦枕头很合适,而且这种材质冬暖夏凉,还能顺着头部的移动改变形状,用起来非常舒服:喜欢趴着睡的人,则可以选择轻薄的羽绒枕头,蓬松而透气,有效地减少内脏受到的压迫;而对于有颈椎问题的人,可以选择记忆枕。记忆枕可以固定头部位置,防止落枕的问题发生,也可以减轻压迫感。
⑦枕头清洁更必要。我们头发和脸部油脂分泌较多,也容易依附更多的灰尘和细菌,还有一些人睡觉时可能会流口水。所以,枕头是非常容易脏的。一定要定期清洗枕套,定期把枕头放在太阳下晾晒杀菌。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依次从使用枕头的必要、睡姿与枕头材质、枕头的高度、枕头清洁等方面进行说明。
B.题目“你的睡姿和枕头‘搭’吗?”采用了问句,形式新颖,“搭”字活泼俏皮。
C.枕头过高并不好,枕头太高,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过伸状态,会引起不适,所以我们选择合适的枕头,同时要枕在靠近脖颈的地方。
D.“一般说来,枕头的材质不要过软或过硬,适中就可以了。”这句中,“一般”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为什么说“选择一个良好的枕头是必要的”?
(3)分别指出下面两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横线里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人类睡眠时间占整个一生的近1/3,枕头也伴随我们近1/3的人生历程。
②有句老话说“被罩常洗被常晒,高枕无忧美梦来”,但是,其实枕头过高并不好。
(4)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喜欢趴着睡,结合文章内容,你会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发布:2024/8/8 8:0:9组卷:29引用:2难度:0.5 -
2.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红叶与霜无关 霜冻是我国“旱涝风冻”四大气象灾害之一,我国历史上史书和地方志中霜害记载不绝。1953年4月11日-13日,我国北方发生了一场大范围霜冻,仅冬小麦一种作物就减产50亿斤,造成了严重的国民经济问题。
可是,这种霜冻灾害却并非是由水汽凝结成的白色晶体——霜本身所为,即并非是因霜而冻。造成霜冻灾害的罪魁祸首,乃是与白霜同时发生的零下低温,最终使农作物细胞死亡。实际上,当大气中水汽凝华成霜时,不仅不会吸收热量降低气温,反而会因释放出大量的凝结替热而减缓气温下降。贡献反成罪状,岂非使它“冤上加冤”?
当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白霜也不是净背黑锅,同样也有因这类张冠李戴而冒受“荣誉”的情况。这里说的是秋天的美景红叶。
古人们认为秋天的红叶是由于“霜打”而形成的。例如,明戴缙的“黄栌千里月,红叶万山霜”,清颜光敏的“秋色何时来,万里霜林丹”等,当然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了。甚至,有一位现代诗人也说:“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欲浓”。
而实际上,树叶的变红与白霜本身无关,而是低温使根部吸水减少进而导致叶子中的水分减少,因而使叶绿素生成少而破坏多,花青素(主要是红色)显现的结果,叶子变红实际上常常在地面温度降到0℃以前就出现了。
(1)这篇文章是按
(2)第一段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文中举例写“古人们认为秋天的红叶是由于霜打而形成的”,有什么作用?
(4)既然红叶与霜无关,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致使树叶变红呢?请概括回答。发布:2024/7/14 8:0:9组卷:6引用:1难度:0.3 -
3.阅读回答问题。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年中会发生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千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盐盐度。这种盐度地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21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有删改)(1)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
(2)第③段运用举例子、
(3)阅读第④~⑦段,将相关信息填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层次清晰。
B.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C.第③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份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份面积最大。发布:2024/8/2 8:0:9组卷:67引用:2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