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面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及:比得上 |
B.小学而大遗。 |
大:大的方面 |
C.不耻相师。 |
耻:以……为耻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惑:疑惑 |
(2)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籍何以至此也?
A.吾从而师之。
B.句读之不知。
C.蚓无爪牙之利。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的态度上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又论述了从师的原则。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本段从论证方式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