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巴金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可是个人衣食是不用愁的。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他也不好意思打听。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后来经他的父亲同继母商量、选择的结果,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拈阄的结果他一直到这天晚上才知道。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
(选自巴金小说《家》,有删改)文本二:
曹禺       [是午后二时的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
      觉 新:(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几乎未留心她们已经出去,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顺手取起一枝梅花,望了望,又苦痛地掷在桌上。沉闷而忧郁的声音,低低说出来)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那么活着再怎么苦,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顿)因为这一秒钟生,下一秒钟就死,睁眼是生,闭眼就是死。那么“生”跟“死”不都是一样的糊涂?就随他们怎么摆布去吧!反正我们都是早晨生,晚晌死,连梦都做不了一个的小蠓蠓虫。唉,由了他们也就算了。(到此仿佛完全静止,突又提起精神。)不过既然活着,就由不得你想的这么便宜。十年的光阴。能自由的人也许觉得短促,锁在监牢里面的。一秒钟就是十几年见不着阳光的冬天哪!(深深地)活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哦,天哪!
      [觉慧抱着一大束梅枝,由正中门生气勃勃地走过来。]
      觉 慧:大哥,鸣凤呢?
      觉 新:出去了。(长嘘一声)
      觉 慧:(笑着)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
      觉 新:(苦笑)是做么?
      觉 慧:(鼓动地)那么,你为什么不闯一下呢?
      觉 新:(沮丧地)有什么个值得?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
      觉 慧:(不觉放下梅花,同情而兴奋地)就这么悲观?大哥你就这么看得透?生下就为着死?(突然愤慨地)我们活都没活够,祸都没闯够,我们……
      [远处忽然鞭爆大发,一阵非常热闹的唢呐声,夹杂远远人们的喧嚣。]
      觉 新:(不觉立起)这是什么声音啊?
      觉 慧:(讽刺地)这就是活着的声音,大哥的新娘子大概是到了。
      女仆们:轿到了!……新娘子来了!……快去看!走啊!到了!到了!
      黄 妈:(一路嚷嚷着)好了,好了,新娘子到了,花轿到了。(对觉新笑嘻嘻地)大少爷,这可该吃你喜酒了。快出去,快戴上花,接新人吧。(走近要为觉新戴上)
      觉 新:(不觉闪避着)黄妈,我,我有点闷气。你,你先出去给我倒杯茶来。
      黄 妈:(连忙)也好。(立刻由偏门下)
      觉 慧:(方才己跑到正门外望,现在忽然跑回来。急促而痛切地)大哥,大哥,你再想想吧!这是你一生的事情啊!(急切)你,你,你就闯一下吧!我劝过你四次了,我给你预备过!(匆促地望了一下)你,你现在决定走。还来得及……
      [由正中门跑进觉民和琴小姐。两个人也都是气愤愤的。]
      觉 民:(欣喜地)大哥,你在这儿!我们到处找你,你好一点了么?
      琴小姐:(踌躇地)大哥,新娘子已经在大门口啦,你,你还不去?
      觉 慧:(认真地)琴表姐,你忘了跟我们一块儿在这屋里读书的人啦?
      琴小姐:(诚挚地)我,我怎么会忘记梅姐姐?(深切的同情,望着新)不过事情已经延迟到现在,我,我简直看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觉 慧:(固执地)有,有办法,有!只要有决心!(忽然)大哥,你不能再犹疑了,(恳切地)这不是人家的事啊!
      觉 新:(仿佛自语,长嘘一声)怎么样呢?
      觉 慧:(冲动地)走,走,现在还不太晚,还来得及。你可以先到我的同学家里……
      觉 民:(忍不住叫出)这是不可能的。觉慧,你这是……
      觉 慧:什么叫不可能?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要你……
      沈 氏:(由正门探出身来)新郎官预备好了么?
      琴小姐:(连忙)好了,就好了。
      王 氏:(也探出身)快出来吧,外面人等着呢!
      觉 民:是啊,就出来。
      [沈、王二氏立刻匆匆又走开。]
      觉 慧:怎么样,大哥?
      觉 新:(立起)不,没有这种办法。
      觉 民:觉慧,你那是纯粹小孩子的话,这件事只有慢慢……
      觉 慧:(性急)慢慢,慢慢,现在事情都遇到头上,你还叫大哥……
      [克明仓促由正中门上,后随袁成与苏福,衣服穿得十分整齐,袁成手中捧着一顶两边各插一条金花的博士帽。]
      高克明:明轩,你怎么还不出来?
      觉 新:就来。
      [外面老太爷的声音:“克明啊!”]
      高克明:是,爹!
      觉 民:(不得已)大哥,你去吧!
      觉 慧:大哥,你不去!(更激烈地)大哥,你要大胆,大胆,大胆,永远的大胆!
      觉 新:(苦笑)大胆,大胆?我要想到这个家呀,觉慧,我不能够随便一个人大胆的。
(选自曹禺话剧《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文本一中父亲用“拈阄”的办法来决定儿子婚配对象这一情节,体现了旧社会封建家长的独断与荒谬。
B.“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这一消息给觉新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C.觉新的悲剧是他懦弱隐忍造成的性格悲剧,也是由他特殊的出生环境造成的命运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D.“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表明觉新对自己的婚姻充满了失望与无奈,已抱定了必死之心。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文本一写觉新“用铺盖蒙住头痛哭”,这一细节生动地反映了觉新痛心不满却不敢让人知道,体现了他性格的隐忍懦弱。
B.文本二中觉慧反复劝说大哥“出逃”,先是直接反问,晓之以理;接着回忆往昔,动之以情;最后给出策略,鼓励出走。
C.文本二中的人物对话多处使用了省略号,都表现了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体现了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
D.文本二中多次写到“梅花”,这既暗示着觉新正在思念的是钱家表妹梅小姐,也是对他们二人纯洁美好感情的象征。
(3)根据文本二的内容,概括觉新、觉慧的形象特点。
(4)这两个文本内容相近文体不同,艺术效果也不一样,读书小组要为此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从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两个角度,任选其一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D;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11 8:0:9组卷:4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品质[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他和他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大约十四岁那年,我够格跟他定做成年人靴子的时候,对他们两兄弟的品格就有了模糊的印象。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
          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过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的或他哥哥的面孔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边张望——楼梯口是黑洞洞的,同时透出沁人脾胃的皮革气味。
          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不久后,他回来了,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如果答话的是他的哥哥,他就说:“我要问问我的弟弟。”
          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他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他慢慢地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他们把一切垄断了,”他说,“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们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后来,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了一小间,店堂的楼梯井口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味。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看,这双还很像样的呢!”我把脚向他伸过去。他看了看这双靴子。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你要做靴子吗?”
          虽然我只需两双,我却向他定做了三双,并很快就离开了那里。
          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他正在整理一张皮革。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好吗?”
          “我过得很好,”他慢慢地说,“但是我哥哥死掉了。”
          我这才看出来,他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吃了一惊,所以喃喃地说:“啊!我为你难过!”
          “的确,”他回答说,“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不久以后,我到国外去了一趟。
          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
          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很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口里,我发现了他的账单。我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账单开来的。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一个星期以后,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不在,先生,”他说,“他死掉了!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慢性饥饿。你要晓得,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客到格斯拉的店铺像走进教堂一样心平气和,这可以看出格斯拉对鞋子品质的追求受到了顾客的认可。
    B.面对穿出问题的靴子,格斯拉说修不好就不收新定制靴子的工钱,这表明他要对自己制作的靴子质量负责到底。
    C.小说中的“我”只需两双靴子,却定做三双,多定制靴子,一是信赖格斯拉先生的手艺;二是同情,想给予帮助。
    D.格斯拉骂大公司“不顾体面”“可耻”,是因为大公司抢了他的生意,让他面临失业危机,生活艰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圆融,多处内容照应文章标题,如“我”十四岁就对他们的品格有了印象,“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突出了主题。
    B.文章注重以细节展现人物的变化,先后提到格斯拉的红胡子,前面注重展现他的自豪与自信,后面则展现了他面临失业的焦虑、愤怒和苍老。
    C.文章最后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年轻人的话再次展现了格斯拉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暗示了“我”对格斯拉不能因时而变的否定。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鞋匠格斯拉兄弟的故事,展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工业生产对手工业者造成的巨大冲击,寄寓了作者的深切同情。
    (3)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展开叙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对他的欣赏,也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对他的批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发布:2024/10/23 2:0:1组卷:6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腊八粥袭山山        赵清雅走进营业厅,取了一个号,就坐到大厅的长椅上等候。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年过四十后,她本就没有好脸色了,长期失眠,还连续遭遇打击:母亲去世,鲁可失踪。真是雪上加霜啊。可是她已经哭不出来了,这反而让她很不自在。
          忽然有人轻轻拍她,她睁开眼,是一张凑得很近的年迈老婆婆的脸。那张脸与她只有几公分的距离。老婆婆轻声说,小妹儿,麻烦你帮我个忙嘛。赵清雅愣在那里,半天没应出话来。老婆婆费力地解开自己上衣的第二颗扣子,指着怀里说,你帮我把里面口袋里的存折拿出来好嘛。赵清雅伸手进去,在别针别住的那个口袋里,掏出了一个老旧的存折。老婆婆宝贝似的接过来,颤巍巍地朝柜台走去。
          赵清雅取完钱,起身回头,发现刚才那个老婆婆竟然还没走,赵清雅下了两级台阶,回头看她还站着,就说,婆婆,要不我送你回去吧,我有车。老婆婆喜出望外,哦哟,我今天运气好好哦,简直有菩萨保佑哦。
          一路上老婆婆自说自笑,赵清雅只是嗯嗯地应着,任老婆婆的絮叨在车里盘旋。赵清雅早已与谈笑风生绝缘了,这十几年来,她的日子一直是黯淡的。父母在她1岁时离婚了,她没有兄弟姐妹。33岁时,准备结婚了,手续都办好了,请柬都发了,丈夫却在婚礼前猝死。
          赵清雅的车子绕过几座很摩登的高楼,拐进了一个狭小的巷子。老婆婆忽然说,到了,就是巷子最里头杂货铺旁边的那个院子。她开车进去,这是一个极狭窄的院子。停车开门,扶老婆婆下车,赵清雅需要侧着身子走。这样的场景立即引来一些人的目光。有人说,耶,周婆婆,你今天耍洋盘了嗖?老婆婆笑眯眯地说,就是,人家小妹儿送我回来的,人家小妹儿多好!老婆婆回身拉住她说,到我屋里坐一哈儿嘛。赵清雅不想去,正迟疑着,忽见一只脏乎乎的小狗奔跑而来,冲到老婆婆跟前兴奋地扑腾,跟鲁可真像啊。赵清雅伸手去摸它的头,它却一下子闪开了。
          赵清雅进了屋子,有些发傻,她从来不知道城市里还有这样的住房。整个屋子只有她家厨房那么大。靠门摆了一张床,床上挂着发黄的蚊帐,床对面是一张现在很少见到的木桌,桌子下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旧纸箱。赵清雅觉得这哪里像住人的地方啊,就是个破仓库嘛。
          赵清雅问,你一个人吗?老婆婆说,我和乖乖两个。赵清雅说,乖乖是哪个?老婆婆笑道,狗狗。哦,赵清雅回头看,狗狗正趴在门口看她。赵清雅顺势坐在床上,感觉屁股下面又凉又硬,用手一摸,床上就铺了一床跟纸板似的旧棉被。赵清雅有些心惊:婆婆,你垫这么少,晚上不冷吗?老婆婆说,不冷不冷,我在上面搭了棉衣的。赵清雅顿时有些辛酸,说,婆婆你床上太单薄了,我去给你买一床铺盖吧。老婆婆说,不消不消,那蚊帐顶板里面全是我的新被子,有街道上送的,还有老头子原来的单位上送的。赵清雅说,那你为什么不拿来用?老婆婆笑眯眯地说,你说得也对哈,那就用嘛。你帮我拿一下嘛。
          赵清雅踩到长凳上,连拉带拽,弄下两个编织袋来。打开一看,可不是,一床棉花被,一床太空棉被,还有被套枕套,都簇新簇新的。她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床上那些烂棉絮、脏被子卷起来,扔到外面。再打开包装袋,把厚点儿的棉花被铺到床上当褥子,又把软和些的两床套上被套当铺盖,就是没枕头。她想了想,把一床毛巾被叠好塞进枕套,再铺上新床单,一张床顿时焕然一新了。
          一切忙完了,赵清雅觉得很累,就一屁股坐在了床上,一眼看见乖乖趴在她扔出去的旧棉絮上,愣愣地看着地。她拍拍床,示意它过来。它没动。若是鲁可,早就闹翻了。她忽然起了个念头,自己可以再养一只狗狗的。一个哈欠不期而至,赵清雅一歪身子靠到被子上。新被子的味道进入她的鼻孔,她又连连打了几个哈欠,一头倒在床上,睡着了。
          她睡啊睡啊,好像睡了一辈子那么长,起初她还隐约听见有人在聊天,有人在说笑,鸟儿叽喳,溪水流过,后来她听见有人在唱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些都是母亲爱唱的歌。她终于在歌声里放松下来,渐渐沉入海底,变成了一粒细沙……
          醒来时,赵清雅不知身在何处。睁开眼,老婆婆正凑得很近很近,笑眯眯地看她:你醒了哇小妹儿?你睡了好久哦。赵清雅已经太久没有这样睡过觉了。她坐起来,发现门缝里有阳光泻入,自己身上,盖着新被子,鞋也脱了,接着,她看到了乖乖,趴在她的脚跟旁边,比她睡得还香。而老婆婆却如昨天一样穿着那件紫色的防寒服,手里端了碗热腾腾的稀饭,递到赵清雅的手上:你晓得不,今天是腊八,我早上起来就熬了腊八粥,香得很,你赶快吃一碗。赵清雅端着热腾腾的腊八粥,任热气一阵阵飘拂在脸上,半天也没动口。她忽然放下碗,一把抱住了老婆婆。她流泪了。她把她的眼泪,蹭在老婆婆那件油乎乎的防寒服上,眼泪越蹭越多,让她抬不起头来。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老婆婆帮忙的请求,赵清雅半天没应出话,反映了她有很强的戒备心理。
    B.老婆婆在赵清雅的车里絮叨的情形,表现了老年人长久没有倾诉对象的寂寞。
    C.老婆婆回答家中几个人的提问时,说“我和乖乖两个”,表明了狗狗的重要性。
    D.赵清雅只有在新铺好的床上才酣然入睡,暗示了她对睡眠条件有很高的要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如“小妹儿”“耍洋盘”“不消不消”等,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话语能够拉近人物间的距离。
    B.小说中赵清雅“自己可以再养一只狗狗”的心理活动,暗示了她从心如枯木到有了追求新生活的向往的触动和转化。
    C.小说用平实客观的语言将老婆婆家的狭小、杂乱的情形描述出来,作者虽未评论,但小说关注弱势群体的主旨呈现出来。
    D.小说没有描写尖锐的矛盾冲突,情节是平和舒展的,通过琐碎而细微的日常生活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诚挚关怀和热爱。
    (3)文中的老婆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4)有人评价裘山山的写作是“纯棉式写作”,即“温和的、棉布质地的、与皮肤紧紧相贴的”请结合小说谈谈“纯棉式写作”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发布:2024/10/23 4:0:1组卷:4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挂上最后一把锁
    赵荣发
          从确定了搬家的日子以后,阿张老伯的心绪便难以平复下来。
          牵着姐姐的手,跟随着父母从安徽凤阳来到上海的时候,张老伯那时叫阿张,还是个穿着开裆裤的稚童,脑壳后面还拖着一根小辫子!一晃眼,阿张就在这条老街上住了五六十年了,那个凤阳的老家,在他记忆中早已没了什么印象,而这里的一切,都让他熟悉得好像身上的每寸肌肤、每条经脉。
          记得刚落脚在这条老街时,这里还是个棚户区。父母一边在一个同乡人开的杂货铺里帮工,一边东拼西凑地搭建了两间茅草房,一家四口,从此告别了风餐露宿的流离生活。
          那时的阿张并不知晓,这两间房在父母心目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直至姐姐出嫁。姐姐那天临出门时,母亲拉着她的手含泪说:“招娣啊,我们给你的嫁妆是少了些,不过,这也实在是迫不得已啊!你弟弟将来也要娶亲成家,到那时,我和你爸想把家里的两间房重新翻建一下,这些钱得一点点攒着啊!”姐姐哽咽着说:“妈,你放心吧,我们就姐弟两人,为了弟弟,你们怎么做,我都愿意!”还好,阿张后来考上技校,毕业没几年就找上了对象,父母不用再分心,只管瞅定了日子翻新房。虽然积蓄的钱还不够,但办法总是有的。买不起所有的砖头,阿张和父母,还有抽空过来的姐姐、姐夫,一起用水泥和煤渣做成一块块尺把见方的“合成砖”;凑不齐所有的木料,就到一些废旧料场去添置。终于,从开春到初秋,两间带阁楼的砖瓦房原地而起,靠右面的一间阁楼上还开了一扇“老虎窗”。①阿张的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脸上满是自豪:“儿子,这间阁楼就是你的新房了!”迎亲那天,母亲和姐姐在老虎窗上贴上两幅大红剪纸。当天深夜,众人散去,阿张和新婚的妻子并肩站在窗口,望着夜空,周边是斑斑驳驳的灯光,一轮明月挂在远处的几栋高楼顶上,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和幸福。
          两年后,阿张的儿子出生了;再后来,儿子渐渐长大,父母慢慢老去,日子就像一条小河,潺潺流去,波澜不惊。但阿张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痛苦有时,甘甜有时,这一切在阿张看来,都是一种赐予。
          很长一段时间,家里还没有用上煤气,大热天,一家人都用一只木盆洗澡。阿张常常会提着几只热水瓶,到老街上的“老虎灶”打水,供家人一个个轮着洗澡。那时儿子还小,坐在澡盆里,手脚齐舞,“咯咯”地笑个不停,把大人们的烦恼一扫而光。
          那年春节,恰逢阿张父母的金婚纪念日。大年初一,姐姐一家三口大清早就赶到老屋,大家一起张罗,有的给老人穿上新衣,陪老人一起看电视,有的忙里忙外地添置物品,擦桌子洗碗碟;②自来水哗哗地流,砧墩板啪啪地响,煤气灶嘶嘶地烧,编织起一曲锅盆碗勺交响曲。夜幕尚未降临,电灯早早亮起,一家人围在桌子旁,好不热闹啊!忘了是谁说了声:“这地方小了一点,要不更舒畅!”两个老寿星却马上回驳道:“小一点好啊,小一点更热络!”
          又过了十来年,阿张的父亲突发脑梗,遽然去世,不到半年,他的母亲也一病不起。老母亲临走这天的黄昏,忽然对阿张说:“儿啊,你得守住这份家业啊!等我家孙子长大了,你也得想办法把房子重新翻一下哦!”阿张说:“妈,你放心,我会按照你的吩咐做的!”父母的离世,让阿张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怎样完成母亲的遗愿,成了挂在他心头的一件卸不去的大事。
          谁知,就在儿子也出落成一个大小伙子,变成老伯的阿张和老婆正为翻修房子发愁时,忽然传来了风声。那一天,儿子下班后兴冲冲地告诉他:“爸,我们这里马上要拆迁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房子的事情操心啦!”
          阿张老伯最初还不相信,可这回拆迁却是干脆利落。从召开动员大会到签订协议,满打满算也就一年工夫!邻居们奔走相告:“我们也可以住上高楼,乘着电梯上下楼了!”
          出人意料的喜讯一开始让阿张老伯返老还童般手舞足蹈,但是,当所有的事情尘埃落定后,他又变得少言寡语起来,有时候在屋里摸索着,大半天也不说一句话。
          一天,儿子看到阿张老伯坐在床头,③摆弄着一把前几年换下的旧锁,便问:“爸,这把锁你还没丢?”阿张老伯头也没抬,说:“为啥要丢,它又没坏,也不占地方,碍你什么事了?”儿子赶紧赔着笑脸说:“对,对,你舍不得,就留着吧!”
          又一个春节过去了,搬迁的日子终于来了。这一天,搬迁车一早就停在老街上,居委干部和街坊邻居纷纷来到现场送别,阿张老伯的姐姐一家三口也帮着一块拾掇,阿张老伯却径自楼上楼下看了好几遍,直到把那扇老虎天窗关上,把几张旧凳子翻到桌子上,把那把旧扫帚连同旧畚箕一起靠在墙角落,最后才走出大门,转过身子,把大门关上——就在这一刻,众人忽然诧异地看到,阿张老伯居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锁,把它仔仔细细地挂在门搭扣上,“嗒”地锁上。
          阿张老伯的儿子见状,飞步上前,刚想开口,却见阿张老伯已经转过身来,对着儿子一挥手,一声长腔:“走吧,我们走啰,走啰!”
          周围一片寂静,阿张老伯的儿子也紧紧咬着嘴唇。他看到父亲的眼眶红润着,只怕再说一句话,④他的父亲就会掉下泪来,砸在地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间房”在阿张老伯和他的父母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寄托着他们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B.阿张是一个心存感恩而又达观的人,他对“潺潺流去,波澜不惊”的日子有独到的思考和感受。
    C.金婚纪念日上,两个老寿星的回驳“小一点好”,写出了两位老人安贫乐道、满足现状的特点。
    D.文中“阿张”“阿张老伯”这一称呼的变化,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体现了人物角色的变化。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使用动作和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实现“建房”心愿以及尽责之后的兴奋与自豪。
    B.句子②中的三组拟声词和一个比喻,把一家人在一起做饭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C.句子③借助“摆弄旧锁”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阿张老伯闲来无事、安然平和的心理状态。
    D.句子④用侧面描写,实写阿张老伯的眼泪,表达他对过往生活的眷恋,也寄托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3)结合文本,请赏析题目“挂上最后一把锁”的妙处。
    (4)文章以“从确定了搬家的日子以后,阿张老伯的心绪便难以平复下来”开篇,表达上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析。
    发布:2024/10/23 3:0:1组卷:7引用:1难度:0.5
小程序二维码
把好题分享给你的好友吧~~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  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4.8.2  |  隐私协议      第三方SDK     用户服务条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