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注]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玉斧修:这里指“玉斧修月”。传说唐代有一人游嵩山,见一枕幞而眠者。其人告诉他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DBD
A.词的上阕就中秋月来写,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
B.“谁做”句,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
C.“问嫦娥”句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其实词人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
D.下阕,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
E.“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B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10引用:1难度:0.7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折杨柳
张九龄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紧扣诗题,写女子用折杨柳来送别远行人,为全诗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B.三、四句写一枝杨柳虽不贵重,但它代表了家乡的整个春天,所以应当珍重。
C.七、八句写行人将远戍边疆,作客他乡,容颜渐老,其内心的愁苦更胜送别人。
D.此诗首尾圆合,饱含情韵,由折杨柳生发的离情别绪,层层深入,情真意切。
(2)诗歌是如何借眼前之景抒离情之苦的?请简要分析。发布:2025/1/1 3:30:1组卷:23引用:5难度:0.7 -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①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②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宋代杰出诗人。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被贬陈留的陈与义,也成了逃亡的难民。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②三年多难: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诗歌以“
(2)诗歌尾联说“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造成作者“悲”的原因。发布:2025/1/1 4:30:2组卷:2引用:2难度:0.6 -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阴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8]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印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效法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发布:2025/1/1 1:30:1组卷:16引用:9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