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皇家园林中有一种景致主要以模仿农家田园村落风光为主题,清代对此类风光最为重视,在皇家园林中大加经营,算得上是古园林景观的集大成者。
皇家园林中的田园景观充分体现了古代帝王的“重农”思想。古代中国一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和立国根本,历代王朝多对农业高度重视,早在周代天子就有亲耕之礼。后世帝王在皇家园林设置农田菜圃,除了偶尔演耕之外,主要目的是为了“观稼”,就是通过御苑中的农田来观察庄稼的长势,具有类似试验田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宫禁的限制,成为皇帝了解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有寄托农业丰收愿望的含义。景观大多模仿简陋朴素的村舍,常常被看作是帝王崇尚节俭的美德的重要体理,同时也寄托了量高统治者对隐逸脱尘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之意,含义非常复杂。
皇家田园景观还有一个相对次要的功能,就是教育皇子。古代年幼的皇子一般随皇帝一起园居,从小灌输其重农思想,不至于长大后“五谷不分”。
(摘编自贾瑞《中国皇家园林》) 材料二:纵贯中国东部的京杭不但是一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沿岸古城、古镇、古建筑密布。淮安就是大运河线路上的枢纽古城,至今仍保存着一座清晏园,是昔日江南河道总督署的西花园。
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在清江浦设立“江南河道总督”一职,置建总督署,使之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治水衙门。西花园初名“淮园”,当时方塘荷花密布,香气远溢,池边有南亭和画舫斋等建筑,嵇曾筠作诗夸耀:“十亩莲塘澄晓镜,数枝枫叶敌春花。”
乾隆初期担任河督的满族名臣高斌在园中新建厅堂亭榭,构成荷芳书院十六景,以迎接乾隆帝首次南巡。其中有两座碑亭分别存放康熙帝“澹泊宁静”“绩奏安澜”御碑,还有一座水榭临近垂柳依依的池岸,题为“藕花风漾钓鱼丝”。
嘉庆年间,河督吴璥取“澹泊宁静”碑铭,改园名为“澹园”,后又取“河清海晏”之意改名为“清晏园”。
现存建筑大部分均为重建,但仍大致呈现出清末的历史格局。园门东向,入门即见一组湖石假山,石峰嶙峋,洞穴幽然。沿曲廊北转,过月亮门西折,为蕉吟馆,其西为大水池,形态近方,具有端庄稳重的气质。池北有五间歇山正厅,巍峨宏敞,即为荷芳书院。池中央立一座重檐攒尖六角亭,通过曲桥与东岸相接——此亭在道光年间一度以茅草覆顶,后改瓦顶。淮安地区河湖密布,盛产芦苇,古代贫民多以芦苇、茅草为材建造民居,后有官员在园林中以精致的手段进行仿造,称“淮屋”,别有异趣。清晏园继承了这一特点,使得这座地位显赫的总督署花园表现出强烈的文人草堂风味,可惜近现代以后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茅草建筑均已不存。
书院西有紫藤花馆,内藏一株300年以上树龄的古藤。方池西岸建恬波楼,其南水面上有一座重建的清晏舫,再现了昔日画舫斋的神韵。方池南岸,堆叠大型黄石假山,山北临水建槐香楼,与书院、水心亭形成一条中轴线。
园西的是关帝庙。庙南原有一所旧宅院,并入清晏园后,为了纪念叶挺将军而定名为“叶园”。园南原有一座路家花园,后来也与清晏园合并,在蜿蜒的河道边新建扇面亭、楼台建筑和曲折游廊。
清晏园的性质是一座衙署花园,主要供历代总督驻节期间游憩赏玩,园主更迭频繁,与大家熟悉的皇家园林有很大差异。
首先,这是一座非常早见的以“治水”为主题的古典园林。此园不同时期的名称以及匾额均含有治理黄淮水患的寓意——“澹园”“清晏”皆一语双关,既形容人品澹泊或天下太平,也形容风平浪静;“荷芳书院”既形容荷池之芬芳,又兼取“河防”的谐音:“恬波楼”表示“安澜平波”之意,都进一步体现“人定胜天”“力挽狂澜”的治水主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是凸显主题和渲染意境的重要手段,这些题名寄托了历代河道总督敉平水患、河道平顺的最高理想。
从整体格局上看,清晏园具有疏朗旷达的特点,且拥有明显的中轴线。此园以大水池为主景,建筑数量不多,体量合宜,大多依水而建,空间感觉远比同时期宛转幽折的江南园林显得要涵虚开敞。池中央设小亭,不但形成全园的视觉焦点,而且更加凸显了水面的浩淼宽广,同时又有台榭点缀、曲桥卧波,质朴之中也体现了一定变化。
就建筑形式和假山、植物的处理来看,清晏园又具有素雅细腻的特点,与粗犷华丽的北方园林迥异。当年园中花木极盛,水中遍植荷花,岸边围以高大的柳树,千枝万缕,依依临水。此外还有油松、紫藤、梧桐、芭蕉、竹子,各有巧妙。园之一隅曾设四件松树盆景,置于石板之上,姿态极佳,传说当年曾经得到乾隆帝的赞赏,将之比拟为苏州邓尉山的汉柏“清奇古怪”。
300多年间,清晏园见证了黄淮治水工程的成败得失,也是清江浦繁华与盛衰的直接象征,不同时期的园景虽有变化,却始终保持原有的意境特征,澄静的方池之上荷香依旧,引人流连。
(摘编自贾珺《故园惊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B
A.田园是中国历代高士退隐之居,陶渊明借《归园田居》表现高逸遁世之志,而皇家园林有时以仿制简陋的村舍来寄托封建帝王对隐逸境界的神往之意。
B.为了凸显田园古风,高人雅士常以茅草、芦苇为材建造园林,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茅草建筑至今依然普遍存在,如清晏园的重檐攒尖六角亭。
C.清晏园是一座非常罕见的以“治水”为主题的古典园林,它以大水池为主景,建筑亦大多依水而建,清澈灵动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D.充满了自然生趣的植物烘托出不同风格的景观情调。皇家园林中农田菜圃有了解农业生产的功能,同时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表现出独特的景观情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D
A.清晏园其景致融合了南北园林之长,兼具南方园林之秀丽和北方园林之粗犷,为典型的古典园林景观,同时也颇具地方特色。
B.清晏园中的“荷芳书院”“恬波楼”“叶园”等题名均含有治理黄淮水患的寓意,寄托了历代河道总督敉平水患、河道平顺的最高理想。
C.《红楼梦》大观园中有“稻香村”,建有几间茅草屋,凿了一口土井,辟有几亩菜畦,其属于私家园林而与皇家园林中的田园景观设置意图全然不同。
D.《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中,有把田里的包谷认为“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的笑话。年幼皇子随皇帝园居,正是为了规避“五谷不分”现象。
(3)材料一认为皇家园林往往体现“重农”思想,下列选项不能支撑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A
A.《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B.《晏子春秋•卷二•内篇》:“夺民农时,国家空虚,不可。”
C.《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D.《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
(4)“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出自《论语•微子》。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淮安有“运河之都”的美誉,为彰显运河文化的深厚内涵,地方政府拟于近期对“淮安运河博物馆”实施改扩建工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有何建议。
【答案】B;D;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3 8:0:9组卷:8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14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IMG签约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4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部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设,大家各同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媼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故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网球职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她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发布:2025/1/11 8:0:2组卷:2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09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李娜成功与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签约,IMG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这些调侃,是李娜对姜山浓浓爱意的表现方式。
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了称赞卡洛斯使她的网球生涯好转,李娜还特别感谢他“拯救”了她的婚姻。
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动,这也将会是我一生的事业。但是,即便如此,职业生涯就像是人生,它们都会有终点。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32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国家获得的荣誉也是我个人的骄傲。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
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两项跃升到十项,而这一切正源自李娜的成功。
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没,大家各司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娜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发布:2025/1/11 8: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下简称“联大”)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概念,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杺”(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葓、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的新的平衡。
我们早就有碳达峰目标,而把碳中和跟碳达峰放在一块,它的约束力就比较强,简单说就是碳中和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更加明显。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逐渐改变现实,进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20%,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要在未来5年提高0.9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加快绿色能源替代,这是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点在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碳循环经济更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把发电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这样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另外,减少碳排放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如有人买很多衣服放在家里,这些都是不环保的做法,因此要建立可持续消费观念,践行节约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艰辛: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不稳定性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板依然很多,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目标,需要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总体发展态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碳中和目标同样难以动摇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国际方面,《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1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目前的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联大”的承诺不仅展示了大国的勇气与担当,对全球气候治理也起到了激励作用,日、英等国承诺要比中国早1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B.我国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需要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人为形式,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
C.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值达到顶峰,再逐渐下降,碳中和的加入,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更加明显。
D.《巴黎协定》为21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现实状况有关。
B.如果通过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的应用,可部分消除少量不可完全避免的碳排放,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C.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意味着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这对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
D.尽管受到美国贸易保护和新冠病毒等因素影响,但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并未受到影响,这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文中提出了哪些措施和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发布:2025/1/25 8:0:2组卷:3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