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蔓延,美国的种族主义开始以新的形式呈现,主要表现为美国少数种族群体在疫情中所承受的巨大的种族不平等。
2020年4月2日,美国密歇根州卫生和公众服务部公布了该州新冠肺炎确诊和死亡病例的种族构成数据,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非洲裔仅占该州总人口的12%,却占确诊病例的33%,死亡病例占比更高达40%。有媒体指出,在芝加哥、底特律、新奥尔良等拥有大量非洲裔人口的美国城市里,非洲裔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不成比例”影响的状况极为普遍。作为美国此次疫情的中心地带,纽约市公布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每十万人感染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中,非洲裔为243.6,而白人为121.5;纽约市当前死亡病例中30.2%为非洲裔。截至2020年5月13日,全美新冠肺炎致死病例中白人占52.3%,非洲裔占22.40%,而非洲裔在死亡者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在总人口中12.5%的份额,说明这一群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严重。
病毒不区分种族,因而在新冠肺炎致死率上的种族差异就只能从各种族自身的处境上进行解释。对于美国新冠肺炎疫情中部分少数种族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客观事实,人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归因分析,提及的因素涵盖基础疾病、医疗条件、医疗保险、居住条件、经济状况、工作环境、健康意识、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极其广泛的内容。可以看到,上述影响因素大多与生物遗传特征关联不大,却集中指向社会经济层面。当如此众多的种族差异几乎无一例外地造成对特定种族群体不利影响的时候,这些种族差异实质上就构成了种族不平等。正如美国联邦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在一项声明中所指出的那样,“几十年来,结构性的种族主义让许多非洲裔人口和棕色人口家庭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健、负担得起的住房和经济保障,而新冠肺炎疫情正使得这些不平等变得更加明显。”
(摘编自郝亚明《新冠肺炎疫情凸显美国的种族不平等》)材料二
美国媒体评论说,疫情肆虐,而一些政客最专注一件事:污名化中国。
“污名化中国”冲击国际正义。中国的抗疫行动全程公开,艰苦卓绝,绝不会为少数人肆意泼污水所抹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人民“以牺牲正常生活的方式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多次表示“中方行动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医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柳叶刀》最近发表社论评价道,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迅速遏制,“为其他国家树立了鼓舞人心的榜样”。中国不惜一切代价抗击疫情,成功遏制了病毒扩散,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现在反遭一些无良政客肆无忌惮的诬蔑、“甩锅”。公理何在?正义何在?
“污名化中国”当不得救命良药。新冠病毒挑战的是人类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当今之际,救人与推责孰轻孰重,合作和谩骂谁更重要,不言自明。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美国一些政客不是想方设法治病救人,而是热衷于发出巫师般的咒语。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发表文章称,白宫没有在疫情初期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这是当前美国疫情大暴发的最主要原因。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直言,“从一开始,中国就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令人难过的是美国本可以做得很好,但恰恰是它应对得最为糟糕”。
“污名化中国”危害全球抗疫。美国作为头号经济科技强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科研能力、领先的医疗水平,理应在有力有效控制国内疫情的同时,承担更多国际义务,帮助更多防控薄弱国家和地区。美国一些政客的拙劣表演,只会破坏全球合作抗疫的努力,破坏命运与共的共识,破坏守望相助的家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各国提供援助。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中国向遭受疫情的国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典范。
(摘编自人民网《污名化是危险的“政治病毒”》)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是联合国专门机构,是协调推进全球抗疫合作的核心力量。世卫组织在谭德塞总干事领导下,秉持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积极推动抗击疫情国际合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病毒没有国籍,疫情不分种族、国家、地域。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抗疫是唯一出路。当前,支持世卫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就是维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77国集团和中国”最近发表声明,赞赏世卫组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挥的领导作用;不结盟运动举行应对新冠肺炎视频峰会并通过政治宣言,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抗疫中的领导作用;欧盟、非盟等地区组织也都以明确的实际行动支持世卫组织,助力各国抗疫。
行动起来,支持世卫组织,是各方应尽之责。“当前,个人、企业及其他组织能够为世卫组织做些什么?我想让你们知道,人们多么感激你们所做的工作。”一位英国记者日前在世卫组织例行发布会上这样发问。世卫组织负责人迈克尔•瑞安回答:“需要空间、支持、团结,来完成工作。世卫组织有成千上万工作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我们需要团结。”这样的问与答,折射出人心所向、势之所趋。显然,西方一些政客动辄污名化世卫组织的行径,完全与国际主流共识格格不入。鼠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主编理查德•霍顿认为,全球卫生安全体系需要世卫组织,保护世界人民健康福祉是世卫组织的唯一目标,疫情大流行期间削弱世卫组织的决定是反人类的罪行,这是对全世界人民不人道的攻击。
团结合作不仅是人类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必须作出的选择。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指出的:“病毒不分国界,对任何人都是威胁。在一个相互联结的世界,只有其他每一个人都安全了,才能保障自身安全。”
(摘编自《人民日报》《全球团结抗疫是当务之急》)(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B
A.在美国新冠肺炎致死病例中,黑人在死亡者中所占比例高于其在总人口中的份额,说明这一群体受疫情影响最重。
B.一名美国参议员指出,非洲裔人口家庭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归根结底是美国社会存在结构性的种族主义,
C.在全球抗击疫情的前提下,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维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出于对世卫组织支持的考量。
D.任何时候,世卫组织的积极作用只能强化不能削弱,否则,就是对全世界人民不人道的攻击,犯下反人类的罪行。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C
A.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暴露出美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非洲裔人群在美国社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B.如果社会经济层面的若干因素对特定种族群体造成不利的影响,那么,种族不平等的现象就会出现,而这就是种族歧视。
C.美国一些政客污名化中国的行为是徒劳无益的,也是不堪一击的,这种行为对全球团结互助抗击疫情不会产生消极影响。
D.世卫组织正因为秉持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积极推动抗击疫情国际合作,才得到更多的国际主流组织的支持与响应。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A
A.美国政府启动“曲速行动”,推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国防部等多部门加速研发新冠疫苗。
B.目前,美国是全球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感染病例数已超过500万,死亡病例数超过17万。
C.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说自己有“大量证据”证明新冠病毒源自武汉,却又拿不出任何证据。
D.中国的专家学者,通过互联网与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举行了70多场疫情防控视频会。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中国和美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各有怎样的表现?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
【考点】非连续性文本.
【答案】B;C;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26引用:4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14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IMG签约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4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部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设,大家各同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媼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故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网球职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她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发布:2025/1/11 8:0:2组卷:2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09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李娜成功与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签约,IMG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这些调侃,是李娜对姜山浓浓爱意的表现方式。
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了称赞卡洛斯使她的网球生涯好转,李娜还特别感谢他“拯救”了她的婚姻。
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动,这也将会是我一生的事业。但是,即便如此,职业生涯就像是人生,它们都会有终点。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32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国家获得的荣誉也是我个人的骄傲。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
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两项跃升到十项,而这一切正源自李娜的成功。
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没,大家各司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娜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发布:2025/1/11 8: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下简称“联大”)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概念,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杺”(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葓、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的新的平衡。
我们早就有碳达峰目标,而把碳中和跟碳达峰放在一块,它的约束力就比较强,简单说就是碳中和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更加明显。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逐渐改变现实,进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20%,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要在未来5年提高0.9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加快绿色能源替代,这是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点在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碳循环经济更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把发电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这样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另外,减少碳排放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如有人买很多衣服放在家里,这些都是不环保的做法,因此要建立可持续消费观念,践行节约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艰辛: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不稳定性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板依然很多,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目标,需要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总体发展态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碳中和目标同样难以动摇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国际方面,《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1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目前的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联大”的承诺不仅展示了大国的勇气与担当,对全球气候治理也起到了激励作用,日、英等国承诺要比中国早1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B.我国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需要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人为形式,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
C.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值达到顶峰,再逐渐下降,碳中和的加入,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更加明显。
D.《巴黎协定》为21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现实状况有关。
B.如果通过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的应用,可部分消除少量不可完全避免的碳排放,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C.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意味着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这对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
D.尽管受到美国贸易保护和新冠病毒等因素影响,但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并未受到影响,这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文中提出了哪些措施和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发布:2025/1/25 8:0:2组卷:3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