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乐和小霞分别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图分别如图甲和乙所示。

(1)如图甲所示,小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①为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选取的两支蜡烛的大小 相等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在实验中,若蜡烛A到玻璃板距离为10cm,则蜡烛的像B与蜡烛A之间的距离为 2020cm;若在像和玻璃板之间放置一个不透明的挡板,从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板,能能(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所成的像。
③实验中,小乐只进行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2)如图乙所示,小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①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10cm。
②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 投影仪投影仪(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③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2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观察像的大小,与②中所成像的大小相比 变大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④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5cm时,为观察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小霞应从图乙中凸透镜的 右右(填“左”或“右”)侧进行观察。
(3)对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从成“虚像”和“实像”的角度进行比较可知,平面镜成 虚虚像,凸透镜能成 虚或实虚或实像。
【答案】相等;20;能;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10;投影仪;变大;右;虚;虚或实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8/26 6:0:10组卷:21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小明完成了下列实验,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他在利用图1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应选取一块(选填“厚”或“薄”)玻璃板竖直放置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木板上: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应选取两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探究中,在蜡烛所成像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虚”或“实”)像。
(2)他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某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2甲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为℃;根据记录数据画出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2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被测水的沸点是℃,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发布:2024/12/24 4:0:1组卷:297引用:4难度:0.6 -
2.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1)小南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此实验中:
①若放置玻璃板时,上端向左倾斜如图乙所示,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 (选填“偏高”或“偏低”);
②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下面的字母);
A.控制变量法
B.等效替代法
C.转换法
③小南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2)小渝同学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装置如图内所示。
①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丁所示,此时的温度为 ℃;
②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戊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③若不计热损失,该物质在 (选填“固态”或“液态”)时的吸热能力较强。发布:2024/12/24 6:30:1组卷:96引用:3难度:0.6 -
3.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图中点燃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白纸板上将 (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2)再点燃一个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上,蜡烛B刚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 。
(3)以上实验过程中的不当之处是 。发布:2024/12/24 6:0:1组卷:123引用:3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