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说明题
某校八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开展了一次以“争做守法小公民”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反之,公民如果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相应处罚。
2020年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拟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草案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残疾,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
2020年10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由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新修订的法律首次对学生欺凌进行定义,并明确学校应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以保障未成年人在校安全。

(1)什么是违法行为?公民违法的原因有哪些?
(2)“刑事责任年龄拟下调”警示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是什么?做守法公民需要我们增强哪些观念?
(3)请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这一变化,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答案】(1)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2)犯罪。法治观念,法律观念,守法观念,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观念等。
(3)拒绝校园欺凌,保护学生安全;防范校园欺凌,呵护未成年人等。
(2)犯罪。法治观念,法律观念,守法观念,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观念等。
(3)拒绝校园欺凌,保护学生安全;防范校园欺凌,呵护未成年人等。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31 8:0:9组卷:0引用:2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