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 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①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注】①明宗:李嗣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B
A.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B.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C.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D.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刺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有检核问事之意,主要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C.“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处指元行钦想保全生命。
D.“先皇帝”是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经去世的父亲,这里用“先”表示对已经亡故君主的尊敬,也用来区别现任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D
A.元行钦作战勇敢,不惧危险。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匹马击退敌军。
B.元行钦忠心为君,深受宠信。庄宗曾抱着元行钦哭着说:“富贵和你共享!”赵在礼在邺城谋反,元行钦没有攻下,也并未因此受到斥责。
C.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形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发誓,以死报主;唐庄宗遇害后,他却仓皇出逃,后被捉拿,斩于洛阳。
D.元行钦颇有谋略,眼光长远。在和明宗李嗣源合力讨伐赵在礼时,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率军撤退至卫州,并上奏皇帝李嗣源谋反一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
②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以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以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
【答案】B;D;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以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4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弻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八》,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B.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C.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D.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及第者分三甲取士。
B.“视事”是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和本文的“强起视事”均是此意。
C.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死称崩;诸侯之死,称为“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D.少保,官名。原本是专门辅佐太子的职官。隋唐之后,“少保”已经不再真正教诲、辅佐太子,而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称号,用作加官赠官的官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广东广海卫抗倭斗争中,总兵刘焘谎报战绩,温纯以刘焘犯下欺君之罪上奏章弹劾他。
B.温纯忠于职守,为民言事。在担任兵科都给事中时,温纯极力反对矿税使逮捕关押许多人的行为,请求全部释放犯人。
C.温纯行事执着耿介忠贞。在朝廷内外争着请求免去矿税情况下,温纯参与了殿前集体跪请的行动。
D.温纯廉洁奉公,官声远播。温纯曾经多次主持南北的考察重任,并圆满完成任务。因整肃百官的风纪而为人称道。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译文
②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
译文发布:2025/1/1 3:30:1组卷:7引用:2难度:0.9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长耆【1】,往来里中察奸民。”又尝之郏城,遇尉方出捕盗,遂与俱行。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以过,怿曰:“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授郏城尉。
②移渑池尉。恶盗王伯名闻朝廷。为巡检者,皆授名以捕之。既怿至,巡检者伪为宣头【2】以示怿,将谋招出之。怿信之,挺身入贼中招之,与伯同卧起十余日,信之,乃出。巡检者反以兵邀于山口,怿几不自免。怿曰:“巡检授名,惧无功尔。”即以伯与巡检,使自为功,不复自言。
③有恶贼二十三人,不能捕,枢密院使往捕怿谋曰:“盗畏吾名,必已溃,溃则难得矣,宜先示之以怯。”至则闭栅,戒军吏无一人得辄出。既而夜与数卒变为盗服以出,迹盗所尝行处,入民家,民皆走,独有一媪留,为作饮食,馈之如盗。乃稍就媪,与语及群盗辈,尽钧得之。遂以实告曰:“我,桑怿也,烦媪为察其实而慎勿泄!”后又三日往,媪察其实审矣。明旦,部分军士,用甲若干人于某所取某盗,卒若干人于某处取某盗。
④复命京师,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匿其阀【3】。会交趾獠【4】叛,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候。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将让其赏归己上者,以奏稿示予。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怿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当自信其心以行,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不可为也已。”余惭其言。卒让之,不听。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⑤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
(取材于欧阳修《桑怿传》)注释:【1】耆长:乡村中捕盗的人。【2】宣头:朝廷的文书。【3】阀:功劳。【4】獠:古代少数民族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兵邀于山口 邀:邀请 B.尽钩得之 钩:探究 C.媪察其实审矣 审:详细 D.有粟二廪 廪:粮仓 A.又尝之郏城 馈之如盗 B.阳为不知以过 变为盗服以出 C.溃则难得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吾乃其佐也 粟尽乃止 A.几不自免 差一点连自己都不能逃脱 B.迹盗所尝行处 寻找盗贼曾经走过的地方 C.为君致阁职 为你谋取内阁的官职 D.见民走避溺者 看到老百姓躲避那些溺水者
A.桑怿主动请求做耆长,与县尉一起捕捉盗贼,因功授郏城尉。
B.虽然被巡检欺骗,桑怿还是把王伯交给他,让他去请功。
C.桑怿虽然贫穷,但是坚守原则,拒绝通过贿赂得到官职。
D.作者认为桑怿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武,急人之所困。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6)请简要分析第④段桑怿让出赏赐的原因。发布:2025/1/1 3:30:1组卷:53引用:3难度:0.4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仁宗嘉祐五年,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患在不知法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患在治财无其道耳。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位则不可。”帝不答。王安石始至京师,诏安石越次入对。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诲既斥,安石益自用,司马光由是服诲之先见,自以为不及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B.英宗,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西汉。
C.尧舜,是上古的圣君,儒学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效仿二者,以完美的道德治国。
D.参知政事,唐代设置,宋初于同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简称为参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富有实干精神,担任地方官时,在水利、粮食安全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B.王安石无意仕途进取,多次拒绝朝廷征召,这让他在士大夫中获得很高声誉。
C.王安石得朋友赞许,朋友在还是太子的神宗面前的推许,有助于他将来被重用。
D.王安石得神宗认可,王安石与神宗论治国之策,提出变风俗立法度的策略,神宗认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
(5)神宗朝王安石毁誉参半,请简要说明。发布:2025/1/1 3:0:1组卷:33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