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绿鹦鹉
邵宝健
      荷城那条衣裳街上,出过几位杰出人物,摆过服装摊的刘思劲就是其中一位。如今他去琼岛闯荡,已有三年没回家了。刘母思儿心切,频频央人代笔修书要儿子回家看看。
      这天,刘思劲终于抽空回到老家。刘母看到年过三十、略呈富态的儿子,喜极泪涌,抱着儿子的肩头,说:“孩子,你把家忘了吗?把妈也忘了吗?”
      刘思劲的眼圈也潮湿了,连忙说:“妈,看您说的,我怎么能忘了家,怎么能忘了妈呢?”随即把送给母亲的礼物呈上——一只精致的鸟笼,里面养着一只绿鹦鹉。此鸟头部圆,嘴呈钩状,羽毛十分漂亮,像披了一身翡翠。这只绿鹦鹉买来已有数月,刘思劲带在身边悉心调教过了。
      刘母听儿子说买这只鸟花了9000元,便嗔怪儿子不懂得珍惜钱财。“你呀,你赚钱不容易,这么大的破费,就不妥当了。”刘母又爱又愠地唠叨个没完。
      刘思劲实话实说:“妈,我是这样想的,我正在创办一家公司,很忙,不能抽出太多的时间来看望您,就让这只绿鹦鹉代表孩儿陪陪您老,您可以随时和它拉呱儿拉呱儿啊。”
      刘母说:“它怎么陪我,它能代替你吗?你爸去世得早,我都快七十了……”
      儿子一时语塞,不知该用什么话来抚慰母亲,就调教鹦鹉说话。绿鹦鹉模仿着刘思劲的腔调说:“妈妈,您好。妈妈,您好。我是刘思劲,我是刘思劲。”刘母闻声,开心地笑起来:“这绿鹦鹉真乖。”
      在家住了一阵,刘思劲就踏上归程。
      刘母又形单影只,好在有绿鹦鹉相伴。清晨,她给鹦鹉喂食,它就说:“妈妈,您早。我是刘思劲。”中午,她给它喂食,它就说:“妈妈,您好,我是刘思劲。”傍晚,她给它喂食,它就说:“妈妈,您辛苦了,歇歇吧……”刘母甚感欣慰,寂寞的日子里就像有儿子在身边一样。对它宠爱有加,给它洗羽毛,又怕它凉了,又怕它热了。闲时,也带它到公园逛逛,让它呼吸新鲜空气,见见它的同类们。
      这样过了一年,刘母在一个清晨溘然病逝。刘思劲千里迢迢赶回家见到的只是慈母的骨灰盒,而他买给慈母的绿鹦鹉也不知去向,空留一只鸟笼挂在阳台上晃荡。
      刘思劲决定在老宅多住几天,缅怀慈母养育的恩情,聊补自己未能给母亲送终的歉疚。
      刘思劲在老宅的小居室就寝。床前的五斗柜上摆着慈母的遗像,在望着儿子微笑。刘思劲解衣上床,连日来旅途的劳顿,使得他的眼睑下垂,睡意袭来,便渐渐进入梦乡。在梦中,他见到慈祥的老母在灯下为他缝补西服上掉落的一颗纽扣,他欣喜万分地走近慈母,慈母却转瞬不见了,耳际却有慈母的声音萦绕:“孩儿,妈妈好想你。”他一激灵,惊醒过来,耳畔又传来一声问候:“孩子,你好啊。”他打开灯,四下里张望,不见有什么人影,他以为是自己思母心切而产生幻觉。
      他又睡着了,又有了梦。梦中,他再次见到慈母的笑影,他刚要走近,慈母又转瞬消失,他再次惊醒过来。又有声音传来:“孩子,妈妈好想你。”他披衣下床在屋里踱步,踱至客厅,那呼唤他的声音越来越清晰。
“孩子,你好啊。”声音是从阳台那边发出的。他的心紧缩起来,悄悄走去。借着明亮的月光,他看见阳台上栖着一只鸟——绿鹦鹉。绿鹦鹉又张嘴说话:“孩子,妈妈好想你。”
      刘思劲的眼圈湿了。那鹦鹉并不怯人,它明显消瘦了,羽毛也很乱。它又叫道:“孩子,你要常回家看看,妈妈好想你……”
      刘思劲泪水滂沱。事后,他了解到,慈母在临终前,把绿鹦鹉放了生,不料这只通灵性的绿鹦鹉夜夜飞返刘宅,转达刘母生前对儿子的思念。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E
AE

A.文章两次写到他的梦里,“孩子,妈妈好想你”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母亲生前的思念及内心带来的愤怒。
B.文中描述“孩子,你把家忘了吗?把妈也忘了吗?”,主要是为了暗示他由于出门在外不关心家中的情况,所以最后才导致亲情的缺失。
C.鹦鹉作为中介,母子有不同的反应,这样写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出刘思劲希望能以其替代自己,暗示出现代社会亲情缺失;另一方面也为后文刘母传递对儿子思念作了伏笔。
D.文章结尾点出鹦鹉通灵性,向我们暗示动物尚且对主人依恋不舍,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竟然不如动物。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旨。
E.“刘母又爱又愠地唠叨个没完。”一句,既含蓄地交代自己心疼儿子,也表明作为母亲,她不理解儿子的所作所为。
(2)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手法来塑造“刘母”这一形象?结合文本中的相关语句,选择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3)对于小说中的刘思劲,有人认为他对母亲不孝,有人认为他对母亲孝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在小说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来说明。
(4)创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着一定的阻碍。假若你就是一名离家在外辛苦的创业者,就如何更好地维系这份亲情,请简要谈谈你的设想。

【答案】AE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8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因对阅读小说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在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遇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个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姐没去”,“晚饭,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组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

    发布:2025/1/3 8:30:2组卷:10引用:1难度:0.4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王夫人因说:“……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③是
     

    A.侧面描写,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B.肖像描写,用的是赞赏的笔调,突出宝玉的美貌多情。
    C.模拟封建卫道士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叛逆性格,这是宝玉的本质特点,用的是寓褒于贬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追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佛来思节夫人停住了脚步:“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佛莱思节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唉。_______,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1)在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A.可怜的马蒂尔德
    B.可怜的我的马蒂尔德
    C.我可怜的马蒂尔德
    D.多么可怜的马蒂尔德
    (2)这段文字出自法国著名作家 
     
    写的小说《项链》。
    A.都德
    B.莫泊桑
    C.雨果
    D.巴尔扎克
    (3)小说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那个挂项链是假的,在整个故事情节中是
     

    A.高潮
    B.发展
    C.开端
    D.尾声

    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