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什么是悲剧?悲剧具有怎样的重要特点?在《悲剧心理学》中,朱光潜先生区别了悲剧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的不同,并进一步阐释了悲剧精神、悲剧效果和悲剧感,他的悲剧思想包含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悲剧是生活被“距离化”后的理想世界。“悲剧”一词被广泛地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常指发生的灾难性的事件。但是朱先生指出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不能与之混为一谈。悲剧的欣赏是一种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产生和维持的条件是“心理距离”,它也同样适用于悲剧。悲剧正是“距离化”的生活,它通过戏剧艺术的各种手段与现实隔着一段“距离”,把悲剧中的苦难同现实的苦难分开。所以,“写实主义与悲剧精神是不相容的”。将悲剧“距离化”,不仅是为了和现实的苦难相区别,还是为了起到“克制”悲剧中可怖的东西的效果,使它只剩下美和壮丽。因此,“悲剧表现的是理想化的生活”。理想化是悲剧在进行距离化处理之后的效果,这个效果就是“高于一般的生活”。
      传统悲剧中的人物是不同于普通人的英雄,他们遭遇的是特殊之情境,他们的行为具有异常之性质。在语言上,悲剧具有“诗的音调”“是诗的最高形式”。神怪的气氛也帮助构建“一个理想的世界”,在人们心中唤起一种神秘感和一种惊奇感。朱先生认为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痛苦和灾难,但是它们没有“距离化”,没有通过艺术的媒介“过滤”,缺少伟大的悲剧中的理想人物和形式的美,很少是最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因此,朱先生的这些观点可以总结为,悲剧是生活被“距离化”后表现出来的人为的理想的世界。
      崇高感是悲剧感中最重要的成分。在朱先生看来,近代小说作品虽然优秀,但仍然无法与伟大悲剧作品媲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等题材与莎士比亚的一些悲剧相似,但是读完常常让人感到压抑沮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崇高和悲壮。由此可见,在朱先生看来,崇高感对于悲剧是不可或缺的。但仅有怜悯和恐惧并不足以产生悲剧效果。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悲剧的这种效果近似康德的崇高学说,因此悲剧感是崇高感的一种。
      悲剧因何具有了崇高感?悲剧要有影响一国一邦的宏大事件和英雄国王般的人物。“人物地位越高,随之而来的沉沦也更惨,结果就更有悲剧性。”当然,悲剧人物也可以不必身居高位,只要具有非凡的激情和意志。这样的人物,即使是一个恶人,都可以激发人们心中的崇敬和赞美。反观以小人物为中心的“市民悲剧”以及一些近代小说,缺乏气魄与宏伟,而崇高感随之不存。
      悲剧中的崇高感包括两种不同的感情,首先是恐惧,然后是惊奇和赞美。悲剧的恐惧是在对命运力量的审美观照中产生的。命运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人无法改变命运,与之对抗的努力都是徒劳。当我们对命运充满恐惧,我们也会感到振奋,因为恐惧同时唤起了人与苦难抗争的生命力,唤醒了人的价值。从朱先生对悲剧中崇高感的强调可以看出,他偏爱悲剧是偏爱悲剧所具有的壮丽色彩,以及激励鼓舞人的效果。
      命运感是悲剧感的本质。命运感在朱先生看来是“触及悲剧的中心问题”。纵观悲剧的发展历史,命运感贯穿其中。在希腊悲剧中,无论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还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都表现出命运的全能和无情,而人显得孱弱无知。由此可见,命运感是悲剧感的本质,“只有与命运观念相联结才会产生悲剧”。
      朱先生赞美悲剧中的命运感,是因为它展示出人直面命运和苦难的勇气,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命运感也表现出乐观和激情的一面。悲剧中的人物勇敢、坚毅地与命运战斗,迸发出强烈的生命力。因此悲剧中的命运感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是悲观的也是乐观的,既有恶的可怕,又有人的崇高和激情。悲剧所表现的“是处于惊奇和迷惑状态中一种积极进取的充沛精神。”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笃信命运具有操控力量,因此表现命运感的悲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认识要求,悲剧的地位逐渐被小说和电影取代。朱先生哀叹悲剧的衰亡,惋惜和担忧人们对待命运的态度不再具有“悲剧的激情”。
(摘编自张琼《理想、崇高与命运——浅析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中的悲剧思想》)材料二: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里写道:观赏一部伟大悲剧就好像观看一场大风暴。我们先是感到面对某种压倒一切的力量的那种恐惧,然后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却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简言之,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
      朱光潜借用英国著名学者布拉德雷的论述,将悲剧崇高之经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里,主体感到巨大灾难的压迫和威胁,觉得不可思议或难以接受。在第二阶段里,主体的活动从负面转向正面,势不可挡的崇高事物之出现“使我们的想象和情感也扩大或升高到和它一样广大。于是我们打破平日的局限,飞向崇高的事物,并在理想中把自己与它等同起来,分享着它的伟大”。也就是说,审美经验中的崇高感是借助想象得以完成的。我们通过“共鸣”这一普遍心理机制,将自己等同于俄狄浦斯、哈姆雷特等巨人般的悲剧人物,感受他们面对毁灭性打击时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朱光潜一再强调,仅仅有恐惧也不足以产生悲剧效应。悲剧人物的超常毅力的确令人钦佩,但我们仍然为他们的悲惨结局感到惋惜,这构成悲剧中不可或缺的“怜悯”感。广义的崇高缺少的正是这一元素,因而怜悯感标志着悲剧崇高的特殊性。
(摘编自丁尔苏《<悲剧心理学>的成就与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材料一开篇连续设问,引出对朱光潜先生《悲剧心理学》中阐述的悲剧内涵、悲剧特点等方面的分析。
B.通过戏剧艺术的各种手段,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和日常生活产生了“距离”,悲剧中的苦难有别于现实的苦难。
C.悲剧中,神怪的气氛可以唤起人们心中的神秘感和惊奇感,因此神怪气氛的营造成为悲剧不可或缺的部分。
D.朱光潜认为悲剧中那令人恐惧的力量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活力,悲剧既让人生畏,又让人振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距离化”悲剧可以消除悲剧中的可怖效果,让悲剧具有美和壮丽,欣赏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体验。
B.悲剧中具有非凡激情和意志的人物可以激发人们心中的崇敬和赞美,这样的人物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恶人。
C.悲剧中的命运感展示出人直面命运和苦难的勇气,表现出乐观和激情的一面,因此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美。
D.通过“共鸣”,欣赏悲剧的观众会把自己等同于悲剧中的某一人物,感受悲剧人物表现出的伟大精神。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D
D

A.《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帮助人类,但受到了残忍惩罚。普罗米修斯面对痛苦的折磨坚强不屈,值得人们敬仰和赞叹,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内在精神力量。
B.《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命运面前,展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抗争精神,其经历带给观众人生启示:面对命运,我们不能一味屈服,而应奋起与之抗争。
C.《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虽然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但具有非凡的价值。
D.《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是客居意大利威尼斯的犹太富翁。观众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4)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给戏剧中的“悲剧”下定义。
(5)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悲剧的崇高感,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答案】C;A;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1 8:0:10组卷:1引用:4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14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IMG签约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4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部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设,大家各同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媼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故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网球职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她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发布:2025/1/11 8:0:2组卷:2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09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李娜成功与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签约,IMG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这些调侃,是李娜对姜山浓浓爱意的表现方式。
          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了称赞卡洛斯使她的网球生涯好转,李娜还特别感谢他“拯救”了她的婚姻。
          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动,这也将会是我一生的事业。但是,即便如此,职业生涯就像是人生,它们都会有终点。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32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国家获得的荣誉也是我个人的骄傲。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
    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两项跃升到十项,而这一切正源自李娜的成功。
          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没,大家各司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娜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发布:2025/1/11 8: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下简称“联大”)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概念,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杺”(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葓、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的新的平衡。
          我们早就有碳达峰目标,而把碳中和跟碳达峰放在一块,它的约束力就比较强,简单说就是碳中和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更加明显。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逐渐改变现实,进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20%,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要在未来5年提高0.9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加快绿色能源替代,这是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点在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碳循环经济更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把发电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这样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另外,减少碳排放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如有人买很多衣服放在家里,这些都是不环保的做法,因此要建立可持续消费观念,践行节约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艰辛: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不稳定性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板依然很多,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目标,需要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总体发展态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碳中和目标同样难以动摇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国际方面,《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1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目前的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联大”的承诺不仅展示了大国的勇气与担当,对全球气候治理也起到了激励作用,日、英等国承诺要比中国早1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B.我国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需要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人为形式,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
    C.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值达到顶峰,再逐渐下降,碳中和的加入,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更加明显。
    D.《巴黎协定》为21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现实状况有关。
    B.如果通过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的应用,可部分消除少量不可完全避免的碳排放,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C.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意味着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这对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
    D.尽管受到美国贸易保护和新冠病毒等因素影响,但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并未受到影响,这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文中提出了哪些措施和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发布:2025/1/25 8:0:2组卷: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