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换床位
老汤
ㅤㅤ①老伴儿离世后,老孙头儿对儿女们说,过些日子我打算到名士养老公寓养老。儿女们听后都不同意,老孙头儿倔劲儿便上来了,说:“这个事就这么定了。再说了,我先去试试,万一在那里不舒服,我再回来。”
ㅤㅤ②名士养老公寓档次不高,养老的基本没什么名士,都是些普通老人。老孙头儿起初是自己占一个双人房间,很舒服,很方便,但是一个月后,就不能享受单间待遇了。新来的老头儿,也是一个胖老头儿,一打眼,估计体重最少也有二百斤。老孙头儿心里合计,俩大胖子凑一起,这房内空间可就吃紧了。
ㅤㅤ③新来者自我介绍说:“我姓王,你贵姓?”老孙头儿说:“免贵姓孙。你来我不反对,我睡觉可是打呼噜哈。”老王头儿一笑说:“只要不梦游砍西瓜就行。”
ㅤㅤ④老孙头儿来得早,自然占据了靠窗户的床位,看窗外的风景方便。其实也没啥风景可看,就是一块空地,周围有几架健身器材。不过服务员小田过来交代说:“半年后必须互换床位。”老孙头儿说:“我来得早,这个床位就是我的,不换!”老王头儿说:“不换就不换,多大一点儿事?换来换去怪麻烦,我这床位离门近,离厕所也近,也不错。小田啊,你不用管这事了,该干啥你干啥去吧。”
ㅤㅤ⑤老王头儿的大度让老孙头儿对他有了一些好感,闲着没事时,俩老头儿也唠唠闲嗑。说说笑笑,老哥儿俩的关系自然就拉近了。老孙头儿说:“这个养老院的名字没起好,叫啥‘名士’,叫老百姓养老院多接地气。”老王头儿说:“老百姓也是名士,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老孙头儿“哦”了一声,觉得有些道理。
ㅤㅤ⑥两个老头儿一天几乎二十四小时都在一起,小摩擦也是经常有。比如天热时,夜里,老孙头儿喜欢开着空调睡,温度调到20℃,老王头儿就反对,说:“空调整夜这么开最伤人,最舒服的温度是26℃,你这是浪费电不说,还伤身。”老孙头儿反驳说:“用你家电了吗?我就觉得20℃最舒服。”老孙头儿早晨刷牙刮脸的时候,水龙头老是开着,水哗哗地流,老王头儿看见了就说:“你这么长流水,多浪费啊?不用水时,把水龙头关掉行不行?”老孙头儿就说:“我交钱给公寓,用点儿水怎么啦?你就爱多管闲事,公寓是你家的?”老王头儿说:“不管是谁家的,浪费就是不对。”
ㅤㅤ⑦老王头儿生活很节俭,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吃额外的营养品,食堂做啥他吃啥。老王头儿有一套棉布内衣,已经发黄了,领口处还烂了两个洞。老孙头儿见了就说:“你也不嫌丢人,如今是啥年代?不是从前了,一条裤子穿八年。”老王头儿说:“我只在睡觉时穿,没关系。”
ㅤㅤ⑧服务员小田每天进屋打扫卫生时,总是对俩老头儿很客气,问寒问暖,问有什么需求。老王头儿也没啥特殊需求,只是有时让小田帮忙用手机转账。老孙头儿对小田说:“你王叔以后就不要问他了,他是个老财迷,有钱也舍不得花。我们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要钱何用?给孩子们攒钱?”老王头笑笑说:“算你说对了。我家孩子多啊。”
ㅤㅤ⑨两个胖老头儿在一起住了半年,老王头因为身体有病,离开养老公寓到医院治疗,老孙头儿又可以享受单间待遇了。老孙头儿心想,你可别再回来,自己住一个屋,多宽敞。两个月后,老王头儿还没有回来,却来了一个瘦老头儿。老孙头儿问瘦老头儿,老王头儿怎么不回来了?瘦老头儿说:“你不知道吧?人都不在了,脑梗。”老孙头儿心里一激灵,觉得心口发堵。
ㅤㅤ⑩几分钟后老孙头儿又问瘦老头儿,你怎么知道?瘦老头儿答:“他是我们班长。”老孙头儿说:“你这个班长人品不错,就是太节约了,甚至抠门儿。”瘦老头儿说:“他这个人是挺节约的,但是可不抠门儿,无偿资助十多个山区孩子读书,你行吗?反正我是做不到。”
ㅤㅤ结尾一:瘦老头儿的话让老孙头儿好像当头挨了一闷棍,顿时结结巴巴说不出一个字来。憋了好久,才缓过劲儿来,问:“没有骗我?”瘦老头儿说:“他叫王维国,你可以上网查。”老孙头儿摇摇头,又长长叹息一声说:“谁说咱这养老院没有名士,我看老王头儿就是!”
ㅤㅤ结尾二:瘦老头儿来了后,又过了半年,一天早晨,老孙头儿对瘦老头儿说:“兄弟,咱们互换床位吧。”瘦老头儿说:“不用啊。”老孙头儿很坚决地说:“必须换。”换完床位,瘦老头儿趴在口向外一望,外面楼下的空地已经改造,变成了一个小花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年第4期,有删改)(1)读完全文,老孙头认为老王头就是“名士”,请说说老孙头眼中的“名士”有哪些特点。
(2)小语把第④段画线句子改写成“因为我来得早,这个床位就是我的,所以我不换!”你赞同她的改写吗?请给出你的建议。
(3)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概括出文中哪些内容能照应“老王头儿无偿资助十多个山区孩子读书”的这个情节,并说说其作用。
(4)小说的结局往往耐人寻味,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值得回味,给读者留下的思考更深刻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大度、幽默、节俭、奉献、有社会责任、低调、尊重、平等对待他人。
(2)加了“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后,逻辑性更强,但是削弱了人物说话的力度,不能体现那种坚定、不容置疑的语气,不能强化其倔强,不讲道理的个性,所以还是不加关联词比较好。
(3)老王头儿尊重每个生命;生活节俭;为很多孩子攒钱或孩子很多;请小田帮忙用手机转账。
作用:情节合理、连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结尾一:老孙头承认老王头是名士,侧面衬托老王头有社会责任、担当,为人谦逊、低调的形象,体现普通人有平凡却伟大的一面,歌颂其美好的德行,呼应前文二人关于名士的讨论。
结尾二:老孙头由不换床到换床的态度转变,体现其受到老王头的感召,侧面衬托老王头有社会责任、担当,为人谦逊、低调的形象,体现普通人有平凡却伟大的一面,歌颂其美好的德行,同时体现美好的德行会传播、感染、感召影响更多的人,结尾的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指自然之景,也象征老孙头内心世界变得温暖美好,呼应文题。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11 8:0:9组卷:14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五年前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他和另一名考察队员因掉队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
          ④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隆。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感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了下来。
          ⑥他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发现他的同伴正在干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米哈伊尔和他的同伴。在飞回大本营时,两人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究这些雕像的志愿。
          ⑧可是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而他的同伴在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实验室发生了爆炸,他在事故中不幸身亡。
          ⑨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研究。他很快组织了一支新的考察队,向沙漠进发。
          ⑩考察队的一架飞机终于在沙漠上空发现了寻觅已久的雕像。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⑪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⑫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这不可能!不可能!
    ⑬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⑭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对于米哈伊尔来说,周围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他的脑海里除了雕像,再没有其他任何事物。
    ⑮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即使就地球上的生物而论,其生命的基本过程所持续的时间也相去极远,以致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相比,差异就像一天与十年或一百年相比那样悬殊。老鼠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
    ⑯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⑰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想到这里,他忽然发现前面的两个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
    ⑱米哈伊尔接下来考虑的是: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
    ⑲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这样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请概括这篇科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米哈伊尔在五年内的人生轨迹。
    (2)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等,请说说这些伏笔的作用。
    (3)请分析文中第⑪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4)小说的情节围绕沙漠中的两座雕像展开,请你按照时间顺序,将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
     
    ,贸然取下样本→获救离开雕像,因故中断研究→②
     
    ,③
     
    →明白雕像实质,引发时空感悟
    (5)第⑮段中用老鼠与蛇对比,又用某些细菌细胞与高级组织细胞对比,这些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发布:2024/12/27 8:0:2组卷:39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沙漠奇遇
    [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那稍稍绷紧的瘦削身材比起被风吹得粗糙的褐色面庞来,要显得年轻些。 脸上有一双疲倦的过于安详的眼睛。但这双眼睛一盯住两座雕像,立即变得神采奕奕、炯 炯发光。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实地考察将对 他的论文有很大帮助。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因掉队 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那男人雕像的 身材比女人雕像略微高些。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
          ④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 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甚至令人感到诧异:躯干 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 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 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 梦游似的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住。他感觉到他的大腿被什么 东西灼了一下。他将一只手伸进口袋,不禁“哎呀”一声惊叫起来,他的黄铜烟盒滚烫滚 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米哈伊尔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一向对任何事物都不以为然的费多罗夫也承 认,他在这儿“感到有点不太自在”。费多罗夫还偷偷干了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 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 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 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员。米哈伊尔他们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 究这些雕像的夙愿。可是不久,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费多罗夫在一次实验室 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一位实验室的助手断定,肇 事的祸根就是那一小块物质。他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 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⑧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 研究。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⑨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 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 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 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 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 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 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他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 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大象可以生存几十年,而某些种类的昆虫却只能活若干小时。老鼠 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 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 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对于动作迅速的蚂蚁来说,软体动物简 直就是化石。
    ⑫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 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 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就是一瞬间。 显然,他们的运动过程,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 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 步。
    ⑬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 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 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 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 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而这些由祖先提 出的问题,对后人会失去任何意义,他们又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又要几千年时 间。
    ⑭米哈伊尔思潮澎湃,他知道他的忧虑是多余的。地球居民一定能找到与天外来客交 往的办法。那些今天还办不到的事情,明天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⑮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阅读全文,说说第②节“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②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
    (3)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对话。
    第⑦节费多罗夫“罹难”的内容删去好像也不影响对小说的阅读,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得这么详细?
    我认为:
     

    (4)简析第⑧节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太阳余晖中的沙漠风光,有什么好处?
    (6)从以下三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结合小说内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200 字左右。
    天外来客时间《海底两万里》

    发布:2024/12/27 8:0:2组卷:37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沙漠奇遇
    [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那稍稍绷紧的瘦削身材比起被风吹得粗糙的褐色面庞来,要显得年轻些。脸上有一双疲倦的过于安详的眼睛。但这双眼睛一盯住两座雕像,立即变得神采奕奕、炯炯发光。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实地考察将对他的论文有很大帮助。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因掉队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那男人雕像的身材比女人雕像略微高些。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
          ④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甚至令人感到诧异: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住,他感觉到他的大腿被什么东西灼了一下。他将一只手伸进口袋,不禁“哎呀”一声惊叫起来,他的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米哈伊尔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历史学教授两眼瞪得像铜铃,臂膀紧贴着身子,纹丝不动地愣在那里,看上去比雕像更像雕像。就连一向对任何事物都不以为然的费多罗夫也承认,他在这儿“感到有点不太自在”。费多罗夫还偷偷干了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员。在飞往列宁纳巴德时,米哈伊尔他们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究这些雕像的夙愿。可是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历史学教授在彼得堡被围困期间与世长辞了。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一位实验室的助手断定,肇事的祸根就是那一小块物质。他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⑧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研究。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⑨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平淡淡的红晕。他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大象可以生存几十年,而某些种类的昆虫却只能活若干小时。老鼠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对于动作迅速的蚂蚁来说,软体动物简直就是化石。
    ⑫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⑬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而这些由祖先提出的问题,对后人会失去任何意义,他们又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又要几千年时间。
    ⑭米哈伊尔思潮澎湃,他知道他的忧虑是多余的。地球居民一定能找到与天外来客交往的办法。那些今天还办不到的事情,明天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⑮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阅读全文,说说第②节“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②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
    (3)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对话。
    A:第⑦节费多罗夫“罹难”的内容删去好像也不影响对小说的阅读,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得这么详细?
    B:我认为:
     

    (4)简析第⑧节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太阳余晖中的沙漠风光,有什么好处?
    (6)从以下三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结合小说内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200字左右。
    天外来客       时间《海底两万里》

    发布:2024/12/27 8:0:2组卷:26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