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一场广泛而热烈的“民法典大讨论”成为法治中国的靓丽风景。
(1)运用民主和法治的知识,谈谈民法典的立法过程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观点。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2)结合材料二分析民法典完善高空抛物坠物责任规则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政府开展工作要按照民法典规定,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等活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履行职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3)“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履行职责”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增强哪些意识?
材料四:2019年6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发布特赦令,依法裁定特赦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对外作战等九类服刑罪犯23593人。对部分服刑罪犯予以特赦,是推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重要举措。
(4)从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角度,谈谈国家对九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的理由。
材料五: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5)厉行法治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案】(1)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全国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③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④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坚持科学立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⑤我国法律体现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⑥体现了我国发展协商民主;⑦人民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①有利于依法制裁高空抛物等危及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②有利于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为人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③有利于为治理高空抛物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3)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依法行使权力的意识、义务意识、规则意识等。
(4)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共同发挥作用;②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任用;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5)①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念。②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③学习法律知识,自觉守法,维护宪法的权威尊严,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2)①有利于依法制裁高空抛物等危及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②有利于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为人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③有利于为治理高空抛物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贯彻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3)责任意识、法治意识、依法行使权力的意识、义务意识、规则意识等。
(4)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共同发挥作用;②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任用;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5)①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念。②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③学习法律知识,自觉守法,维护宪法的权威尊严,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28 8:0:9组卷:5引用:2难度:0.3
相似题
-
1.这10来我国制定修订生物安全法,森林法等20多部法律法规,首创设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把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了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实施长江10年禁渔。从中我们感受到( )
发布:2024/12/28 0:0:1组卷:44引用:4难度:0.5 -
2.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新增“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材料传递出民主和法治的关系是( )
发布:2024/12/28 4:0:1组卷:33引用:3难度:0.6 -
3.近期,我市有不少细心的居民会发现,身边多了一道色彩“靓丽”的“风景线”——垃圾分类投放亭。然而,许多垃圾分类投放亭却成了摆设……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模式粗放,推进垃圾分类迟缓,增加了处理量和难度,造成每年数百亿元的损失。垃圾分类推进迟缓,缘于“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靠自发无惩戒”。
道德与法治课上,同学们针对身边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观点一: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只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就能完美推进垃圾分类。
观点二: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以道德来引领,用法治来约束,才能有效解决垃圾分类的难题。发布:2024/12/27 22:30:1组卷:5引用:5难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