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农业最早产生于农作物的间作套种,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农业中的板栗—茶树结构、稻—鱼—蛙、稻—萍—鱼等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是对立体农业的继承和创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考点】立体农业.
【答案】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23 8:0:8组卷:16引用:2难度:0.6
相似题
-
1.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图,M、N表示营养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发布:2024/7/17 8:0:9组卷:9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间作套种”的农业生产方式。据《氾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xie,鳞茎和嫩叶可用作蔬菜)…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立体农业通过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材料二依据植物的株高、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深度以及对光照强度的需求等特性,将不同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可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立体种植,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某林场据此进行了实践,在桉树林地中搭配种植了另一种植物。桉树是一种深根性的植物,幼桉树一般高度在2米左右,其生长需要较强的光照。
回答下列问题。
(1)立体农业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
材料一中提到的“间作套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是
(2)现有三种植物,它们的株高、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和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如表:植物 板栗 玉米 菠萝 株高 3~4米 2米左右 1米以下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 较深 较浅 较浅 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 较强光 较强光 较弱光 发布:2024/8/21 7:0:1组卷:11引用:1难度:0.6 -
3.在稻田种植中,使用农药可防虫,短期内提高水稻产量,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发展稻田养鱼,建设“稻-萍-鱼”立体农业,实现“以稻遮阴,保萍越夏,以鱼治虫,以萍养鱼,鱼粪肥田,萍鱼养稻,以萍压草,共存互利”,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发布:2024/7/25 8:0:9组卷:40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