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开拓人类知识的边疆听起来似乎过于“阳春白雪”,这和我们并不专门从事研究的普通人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其实,知识的融通不仅仅关乎人类知识的生产与创新,更通过教育的渠道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对于人类知识的过分分化,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在《椰壳碗外的人生》一书中,安德森诟病于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精细化发展的需要使得大学的学科加速专业化与职业化,这割裂了各个学科之间沟通的话语,窒息了思想的潜力。与之相反,安德森的名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恰恰得益于他跨学科的阅读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和奥尔巴赫的《摹仿论》都曾在不同层面上给予他启发。
安德森不仅认为打破知识壁垒的跨学科教育会真正激发一个人的思想活力,他还给出了教育领域“知识融通”的具体方案,比如在课程中增加多学科的参考书目、强化任何一个科目中“思想史”部分的教学、倡导在写作中省去不必要的专业化术语、力求通俗化等。
不过,虽然安德森强调跨学科,但他也承认各个学科内部确有自身的一套相对稳定的学科逻辑和规则。古尔德“求同存异”的知识融通理念希望能够实现知识壁垒的打破,却又不至于像威尔逊的方案那样消弭掉学科的独立性,这究竟如何落实于教育中,其实始终是一个困扰巨大的难题,而这些思想家提出的理想化改革方案往往也需要更宏大的制度层面的支撑。
这一难题也堪称围绕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条主线。美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建设起于对德国式的专业化、研究型大学理念的借鉴,然而,历代的美国教育思想家们也都不希望摈弃强调综合素质培育的文理学院传统。
19世纪末,查尔斯•艾略特校长在哈佛大学开展的“自由选课”制度,主张放弃一切限制和组织,完全根据学生意愿自由选课。艾略特希望这既能够保证学生可以接触足够宽广的知识面,也可以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专业的发展路径。然而这样的模式却迎来了猛烈的批评,许多主张通识教育的学者认为学生选课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而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这样的自由选课仍然只能为他们带来碎片化的知识。虽然此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中,教育家们努力地克服这一问题,但正如学者李猛对此的评论,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课程中梳理教育的线索、铺设知识的阶梯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谈论的实现知识融通的难题还是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部,如果换成古尔德、威尔逊等人所谈论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怎样真正在教育中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则会成为一个更大的难题。
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例如,法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哲学的重视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法国的高考首日都会进行哲学考试,考生会根据自己报考专业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组别并分配到不同的题目,如文科组、经济社会组、科学组和技术组等,这些题目本身既属于哲学的基础问题,同时也照顾了各个组别的特性。武汉大学于2018年开始开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基础通识课程,学生可同时精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经典。
1869年,艾略特在接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演说中讲道:“究竟语言、哲学、数学还是科学提供了最佳的心智训练?通识教育主要应该是人文的还是科学的?这样一些无穷无尽的争论,今天对我们来说,毫无实践教益。我们的大学不承认文学与科学有任何真正的对立,也不赞同在数学与古典、科学或玄学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狭隘选择。这些我们都要,而且要达到最好。”
这是一个教育家理想主义式的宣言。尽管如何实现知识融通的问题看似依旧悬而未决,但一百年后,这项事业依然值得被继续。因为它不仅仅是关乎人类的知识能够更好地解释“天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更关乎每一个人能通过教育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摘自刘亚光《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从“文理对立”到“知识大融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C
A.各个学科之间缺少沟通话语,窒息了思想的潜力,使得大学的学科加速专业化与职业化。
B.知识壁垒的打破,容易消弭学科的独立性。
C.相比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部的知识融通,在教育中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更难。
D.哈佛大学不承认文学与科学有任何真正的对立,也不赞同在数学与古典、科学或玄学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狭隘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C
A.文章用安德森、古尔德和威尔逊三个人的例子进行对比论证,阐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艰难性。
B.“阳春白雪”喻指开拓人类知识边疆的行为过于理想化。
C.本文重点阐述知识圆融的问题,同时也指出避免知识碎片化、梳理教育线索、铺设知识阶梯的重要性。
D.教育改革需要更宏大的制度层面的支撑,本文论述显然有意回避了政府的责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A.只有每个普通人都行动起来,推动自己的专业往精细方向发展,人类知识的边疆才能得以开拓。
B.完全根据学生意愿自由选课,做法似乎很美好,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所以,教育需要一定的强制性。
C.如果没有跨学科的阅读与知识的融会贯通,一个作家就很难完成一部皇皇巨著。
D.知识大融通的要求与“术业有专攻”的说法其实并不矛盾。
【答案】C;C;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10引用:3难度:0.7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禹偁没有发生多少作用;西昆体起来了,愈加脱离现实,注重形式,讲究华丽的词藻。梅尧臣反对这种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诗体,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他对人民疾苦体会很深,用的字句也颇朴素,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庐仝那里学了些手法,五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不过他“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例如聚餐后害霍乱、上茅房看见粪蛆、喝了茶肚子里打咕噜之类。可以说是从坑里跳出来,不小心又恰恰掉在井里去了。再举一个例。自从“诗经”“邶风”里“终风”的“愿言则嚏”,打嚏喷算是入诗的事物了,尤其因为郑玄在笺注里采取了民间的传说,把这个冷热不调的生理反应说成离别相思的心理感应。诗人也有写自己打嚏喷因而说人家在想念的,也有写自己不打嚏喷因而怨人家不想念的。梅尧臣在诗里就写自己出外思家,希望他那位少年美貌的夫人在闺中因此大打嚏喷:“我今齐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这也许是有意要避免沈约“六忆诗”里“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那类套语,但是“朱颜”和“嚏”这两个形象配合一起,无意中变为滑稽,冲散了抒情诗的气味;“愿言则嚏”这个传说在元曲里成为插科打诨的材料,有它的道理。这类不自觉的滑稽正是梅尧臣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
(节选自钱锺书《宋诗选注》)
(1)请概括梅尧臣的诗歌风格。
(2)如何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3)从材料看,怎样才能摆脱西昆体“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毛病?发布:2024/11/18 0:0:1组卷:6引用:5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早几年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仍深感疑虑、心怀抵触,如今这种负面态度已日益被宽容、接纳甚至欢迎的正面心态所取代,人们已经逐步承认了市场在审美文化运作机制中存在的合法性,习惯了审美文化的市场策划和商业操作的程序,对审美文化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小说与电影联动现在小说创作很少像以往那样旁若无人、独来独往,而是采取与电影、电视联手国市场的做法,或者是将热门小说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或者是将热播影视剧改写成小说,或者是在同时推出的小说和影视的两相照映中提升双方的人气,其结果则是相同的,那就是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还有一个做法现在也越来越盛行,就是小说与电影结盟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独树一帜的“冯氏贺岁片”已走过了十年历程,越到后来便越是借重文学之力而取得胜场。2003年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手机》票房达到5300万元,2004年根据赵本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下无贼》将这个数字提高到8000万元,2007年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的电影《集结号》更创下了2.6亿票房的佳绩!而上述小说也随之不胫而走,一时为之洛阳纸贵。
商业戏剧应运而生国内戏剧市场一直不太景气,这一低迷状态因商业戏剧的问世而得以扭转,“商业戏剧”因在戏剧内容和演出体制上以制造“卖点”见长而得名,戏剧内容的“卖点”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演出体制的“卖点”则是指邀请当红明星担纲出演,特别是后一点,可谓屡试不爽、无往而不胜。例如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公演时请明星刘若英担任女主角,从而将原本不属常规戏剧观众群的刘若英的“粉丝”们吸引进了剧场,他们所表现出的过度热情使这出本来不具商业潜质的话剧着实“火”了一把,在当年北京的戏剧演出市场中拔得头筹。另外,《琥珀》《最后一个情圣》《暗恋桃花源》等话剧,在素称口味挑剔的北京观众那里几乎是每演必火,也是巧妙运用明星效应的商业操作所致。
经典作品时尚化,如今重拍“红色经典”成风,一大批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革命斗争题材的经典老片扎堆儿被翻拍成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红岩》……翻拍“红色经典”不能说没有道理,它是对于以往塑造人物形象和设计故事情节的“概念化”“公式化”弊端的一种逆反,采取的对策是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将这些几十年来已在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心目中扎根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展现出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社会体制转型以来,中国审美文化总体上呈现出与市场经济相互接近、靠拢、渗透、交融的趋势。另一方面,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矛盾和缺失。像如何在适应市场规律的同时尊重文化规律、审美规律的问题,如何保持审美文化的品味、格调、趣味的问题,审美文化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道义感的问题等,解决得并不很好。由此可见,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尚有待时日。
(摘编自姚文放《“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审美文化市场化的态度逐渐走向正面,因而近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
B.小说与影视联动,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的做法,也可以促成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
C.商业戏剧制造“卖点”无往而不胜的做法,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
D.中国审美文化总体呈现与市场经济相互靠近、融合趋势的同时,也出现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即审美文化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被高度重视,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B.文章第二段列举电影《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的票房数字,是为了证明小说可以借影视走红。
C.文章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层面并列地论证了审美文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D.文章对中国审美文化市场化既做了肯定性的论述,也客观地指出了其带来的问题,体现了辩证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大部分小说创作与电影、电视联手闯市场,呈现出几种不同做法,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B.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戏剧演出市场中夺冠,明星吸粉是主要原因。
C.展示出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基本要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
D.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不能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中国审美文化的品味就无法提高。发布:2025/1/1 0:30:2组卷:7引用:3难度:0.6 -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①“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作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来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的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一件易事。
②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③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断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一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④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⑤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 )的那么一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一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1)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补充第⑤节的内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作者认为这与实际的写作不够吻合。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认为是对说理文写作的一种歪曲。
(3)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4)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发布:2024/12/3 2:0:1组卷:24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