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由于现代工业和科技文明的发展,地球上野生动植物们赖以生存的荒野所剩无几,在我国最著名的一处当属位于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
      3亿年前,可可西里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海洋。之后的板块运动将海洋关闭,将众多地体拼贴成陆地。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飞速相撞,青藏高原开始剧烈抬升。熔岩从地底喷涌而出,形成大量火山遗迹。地下水也被加热,在海拔5000米处,造就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温泉群。与此同时,平均海拔为5600~5700米的唐古拉山脉隆升于南侧;拥有多座6000米级山峰的昆仑山脉东段崛起于北侧;可可西里山、风火山、乌兰乌拉山横亘于中央。这些大山自西向东平行延伸,山与山之间是宽阔的沉积盆地,峰岭纵横,盆地相间。一片极为广袤的荒野——可可西里,诞生了。
      可可西里横跨青海、西藏、新疆,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为5000米,是青藏高原海拔颇高的地区。高海拔造就了一个寒冷的世界,可可西里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和零下4.1摄氏度之间,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6.2摄氏度。寒冷的气候条件让可可西里成了一个天然的冰冻场,永久冻土覆盖了90%以上的土地,冻土层厚为80~120米。海拔超过5500米的高山之上,则形成了巨大的冰川。高山上的冰雪融水不断向可可西里盆地内流淌,盆地内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加之永久冻土阻止流水渗入地下,于是积水成湖。可可西里地区湖泊分布极为密集。这些湖泊大小各异,湖岸或笔直或曲折,加之湖水的深度和矿化度各不相同,使得湖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浅蓝色、蓝绿色、靛青色等。湖泊之外更多的地方,则是沼泽温地。即便有现代交通工具,进入可可西里也并非易事。从这里发源的河流,多数是以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只有少数水系流出可可西里区域,或是穿越昆仑山,流向北方干旱的柴达木盆地;或是汇入长江、黄河,成为这些超级大河的源头。这些河流往往水量较小、侵蚀力有限,不像青藏高原边缘的河流,可以切割出海拔较低的河谷。可可西里地区没有被河流大规模侵蚀,它地势起伏平缓,相对海拔只有300~600米,是“世界屋脊”上保存最完整的高原平台。现在,舞台已经准备就绪,谁将成为这里真正的主人?
      垫状植物率先登场,它们是高原生命的先锋。其中簇生柔子草的长相最为喜人,一经生根发芽,便会蔓延成一个巨大的圆形,直径可达2米。每年的6月,大地还满是荒芜;7月,几乎是一夜之间,无数花花草草突然从地下冒出,竞相绽放;8月,植物的种子便已成熟脱落,在可可西里的蓝天下随风飘荡。这期间,即便冰雪突降,许多植物依然会顽强地开花结果。
      植物的繁茂使得可可西里生机勃勃,但真正的主角属于动物们。身材娇小、体长只有10多厘米的鼠兔最喜欢可可西里的高原草甸。尤其在草皮开裂呈块状的地方,它们可以轻易挖掘出复杂的洞穴,以躲避天敌,可谓“狡兔三窟”。“富足”的生活则让它们大量繁衍。
      另一种常见的穴居动物——喜马拉雅早獭,尤以肥胖浑圆著称。它们以洞穴周围500米范围内的嫩草为食,机警敏觉,常直立眺望,一有危险即钻入洞中。小型鸣禽角百灵,体长只有15厘米左右,喜欢将巢穴建在地面上。它们几乎不做长距离飞行,而是在地面捡拾草籽、捕捉昆虫。体形与之相当,同样以草籽昆虫为食物的白腰雪雀,喜欢小群聚集于鼠兔群集处,随时准备利用废弃的鼠洞以作巢穴栖息。而大型涉禽黑颈鹤,则从远方迁徙而来,在可可西里的浅水中啄食植物及鱼类。黑颈鹤通体黑白相间,头顶为暗红色,形态极为优雅,是可可西里最为旖旎的一道风景。更大型的动物则是有蹄类。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物种白唇鹿,体形巨大而强壮,鹿角长达1米,并在顶部有多处开叉。
      最耀眼的明星当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如今,在可可西里地区生活的藏羚羊的数量已经恢复到6万只。成年雄性藏羚羊有黝黑的面部,角的长度可达60~70厘米,乌黑发亮,从头顶几乎垂直向上,在雪山下、余晖中都极为突出。人们将其称为“雪城精灵”,可谓实至名归。为了“爱情”,雄性藏羚羊间常发生激烈打斗。但是即便击败对手,也不代表可以就此获得雌性的欢心,它仍需要用实力完成追逐,直至成功。收获爱情结晶的雌性,将很快与雄性分离,开启中国最后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它们穿越山谷,跨越人类的铁路线,最终到达梦幻般的卓乃湖。成千上万的雌性藏羚羊聚集于此诞下小羊之后,再带领小羊返回冬季栖息地。之后,一个新的轮回又将开始。
      捕食者的队伍也壮大起来。猎隼、大鶯等大型猛禽从空中飞临。以大方脸著称的藏狐和形似家猫的兔狲,从地面出击。鼠兔、高原兔、早獭、角百灵等小型动物,纷纷成为它们的盘中美食。体形更大的猞猁,还会瞄准岩羊和藏羚羊的幼崽。狼则是可可西里的“终极猎手”。它们利用强大的群体配合围捕一切猎物,捕获成年的藏野驴也不在话下。棕熊虽然体形更大,却没有狼敏捷,也缺乏群体的配合。从植物根茎到鼠兔、旱獭等小型动物,才是棕熊的主要食物。从鼠兔、高原兔、角百灵等小型动物,到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有蹄类动物,再到猎隼、猞猁、狼等猎食者,动物显然已经成为这片荒野的主人。这便是可可西里,中国最伟大的荒野。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荒野永远归荒野
——(摘编自《可可西里:中国最大的荒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拼贴”指板块运动将众多地体组合在一起,使海洋变成陆地。
B.“内流水系”指没有流出可可西里区域的河流。
C.“富足”的生活”指鼠兔可以轻易挖掘复杂洞穴以躲避天敌。
D.“永远归荒野”是希望这里永远不要受到人类文明的破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C

A.可可西里所在的地区从海洋变成陆地历经了3亿年的时间,冰川融水和永久冻土使之形成众多湖泊沼泽。
B.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上自西向东平行延伸的群山之间,是地势起伏平缓、海拔只有300~600米的高原平台。
C.可可西里的许多植物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它们几乎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就完成发芽、成长、开花、结籽的全过程。
D.可可西里的禽类动物有鸣禽、涉禽、猛禽等,如角百灵、黑颈鹤、猎隼等,它们主要食用草籽、昆虫和鱼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人类创造了现代工业和科技文明,而野生动植物们赖以生存的大部分荒野却因此遭到破坏。
B.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存数量达到6万只,表明我国对它的保护成绩斐然。
C.可可西里猎食者的队伍也很壮大,其中狼利用群体优势成为可可西里的“终极猎手”。
D.可可西里面积宽广,有繁茂的植被和各种野生的飞禽走兽,堪称中国现存最伟大的荒野。
(4)可可西里的生物链是如何形成的?请根据材料加以概括。
(5)可可西里是中国最大的荒野,哪些因素使它得以保存完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C;C;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8:0:9组卷:22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150年前,科学家关于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猜测就已经零星出现,但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来源——“自然选择”理论提出者、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和生物学家华莱士,曾认为植物几乎不会“隐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来,随着色彩测量技术、动物感官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重新燃起了对生物色彩这一经典进化生物学话题的热情。在动物研究之外,科学家们发现的不少证据显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
          从2012年起,孙航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研究时,开始关注伪装植物。“我们从高山上的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注意到很多当地人采挖贝母,有时甚至会向我们推销刚采挖的鳞茎。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梭砂贝母的伪装和叶色变异。”牛洋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在一些群体中,梭砂贝母呈现常见的绿色,而在另一些群体中,它们则与背景融为一体,大多显出灰褐色,非常隐蔽。”牛洋博士介绍,他们起初推测,与囊距紫堇相似,这种伪装可能也是应对食草动物的防御策略。但在多地经过长达数年的观察,他们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
    “由于体内富含生物碱,贝母属植物具有很强的化学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动物取食,那梭砂贝母为何要伪装?这让我们很困惑。”牛洋说,后来,他们才意识到,梭砂贝母的地下鳞茎长期遭到大量采挖,而这种采挖本身,有可能产生强烈的选择压力。这也意味着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
          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一猜想,研究团队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比较了动植物伪装策略进化的差异、推测了影响植物伪装进化的要素,这不仅是一个惹人着迷的话题,更关系到人类与植物未来的关系和命运。
    “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人类取用贝母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当代大规模采挖的历史超过80年。”牛洋说,为了评估每个群体遭受的采挖强度,他们从川滇一带基层药商那里得到了过去6年间梭砂贝母干品总量数据,并估算出每个群体单粒贝母鳞茎的干重。他们惊讶地发现。要获得一千克干燥鳞茎,意味着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贝母。这样的选择压力非同小可。牛洋说,通过样方统计和分布面积评估,他们得到潜在贝母产量,从而获得了每个群体的采挖强度。与此同时,他们发现采集强度越大的地方,贝母伪装的也越好。
          紧接着贝母色彩之谜的研究又摆到了眼前。牛洋与同事再次来到高山流石滩,采集每个群体的反射光谱数据,又根据专为人类设计的CIELAB色觉模型,量化植物与砾石的光谱,算出在群体之间梭砂贝母体色确实有显著差异。利用这一模型,他们还计算出贝母与生境岩石背景的匹配程度,来为伪装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标。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让采挖者难以发现,实现伪装。”孙航说,考虑到采挖压力可能在较长历史内有变化,他们还评估了伪装程度与采挖难度的关系。
          因落脚地方不同,有的鳞茎采挖只需几十秒;有的长在数十厘米深处的石缝中,挖一颗需要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从价值和时间成本计,采挖者往往会放弃,遭受的采挖压力也较小。从实际经验看,越是难以采集的群体,植株伪装越好,与周围灰褐色的石头“浑然一体”;越是容易采挖的植株,越会“大模大样”地保持通体透绿的本色。梭砂贝母的体色与生存有显著的相关性,伪装增加了它们的生存概率。然而,“变色”的过程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
    (摘编自赵汉斌《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50年前,科学家就已经有了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看法,但因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只能算是猜测。
    B.2012年之前,孙航和牛洋博士并未关注到伪装植物。之后他们从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C.梭砂贝母一般为绿色,但有时则与周围景物的颜色相似,与囊距紫堇一样,梭砂贝母利用伪装来抵御动物取食。
    D.牛洋博士对贝母伪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实地调研、科学的统计和评估等方法实现的,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150年前科学家的猜测起笔,提出文章的中心话题,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并能突出下文牛洋等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B.文中多次引用孙航和牛洋博士说的话,既能对说明内容做出具体解释说明.同时也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说明的准确性。
    C.“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等语句体现了文章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文章结尾处说“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表明孙航和牛洋等人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解释贝母的体色变化的原因
    (3)简要概括孙航、牛洋等人对贝母的伪装研究的结论。

    发布:2025/1/1 2:0:1组卷:7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的香韵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锁管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1)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的香韵一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星搓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对海洋生物学家真正解开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星槎胜揽》中的有关记载对龙涎香的来源作了生动的描述,给神奇的龙涎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我们的前人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有两条途径:一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芳香袭人的稀世香料龙涎香就诞生了。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修”成上品,需要许多条件,如海波的摩挲,阳光的照射,空气的催化,海水的浸泡等。因此可以说,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
    B.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因此鉴定龙涎香的纯度和品质,从色泽上进行观察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C.龙涎香来之不易,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因此这种罕见的植物香料一定非常昂贵,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D.龙涎香的持久性虽然很强,但历史上流传的龙涎香可“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不过是夸张的说法而已,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0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等香料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选自《中国青年》2005年第20期)(1)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等香料-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槎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却赋予龙涎香以一层特别神秘的色彩。
    B.龙涎香的产生与抹香鲸的食谱有关,如果章鱼等体内有坚硬角喙的抹香鲸猎物从大海中消失,龙涎香很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C.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还要接受风浪的浸润加工,很长时间后才能成为芳气袭人的龙涎香。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也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美妙馈赠,现在,神奇的自然也需要人类的呵护,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行为是应该禁止的。
    B.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但灰色、浅灰色的龙涎香如果保存得当,经过长期的发酵,品质也不亚于白色的龙涎香。
    C.牛黄作为牛的胆结石而入药,龙涎香作为鲸鱼的胆结石而成为香料,都很珍贵,但龙涎香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更难得,也更加珍贵,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D.中国沿海并无抹香鲸出没,因此龙涎香在中国尤其显得珍贵,中国古代所使用的龙涎香多半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进口来的。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7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